shouye

文化 藝術 文學 連載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遊 保健 移民 職場 投稿

新聞 評論 社區 科技 網聞 體育 娛樂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編者按:詐騙猖獗的時代,年長者是詐騙集團鎖定的對象。本文提供幾個實用的建議,教讀者如何洞悉詐騙者慣用伎倆,以及在台灣地區,如何善用政府資源進行反詐騙,避免遭受鉅額損失。
社交生活

對許多人來說,退休就代表自由了,卸下職場責任,你有更多時間做自己熱愛的事,實現夢想。可以做什麼呢?1.去夢想之地旅遊。2.學新技藝或培養新愛好。3.重拾昔日愛好。4.注重身體健康。5.回饋社會。6.家族聚會。7.尋求個人成長。8.接受挑戰。9.參加探險活動。10.來點小樂趣。

編者按:作者撰書分享二十年學習薩提爾的美好經驗,書中提及冰山對話的方向之一為「不解決問題,而是對人的關注」,本文舉個案說明藉由同理心技巧、關心與好奇心驅使當事人啟動自我覺知,進而看清自己的內在,達到自我療癒。

幾年前,我第一次到新加坡演講。當時,我已在各地演講數百場,經驗豐富,按理說,講壞的機率不高。但事實上,由於某些原因,我對這場演講特別在意,患得患失。上了講台,越想講好,就越不容易以平常心面對,結果是:講得爛透了。

如果你也想去日本旅遊,最好在抵達日本之前花點時間做功課,瞭解一下當地的傳統和社會習俗,這也是對到訪國家的尊重。你可能知道不要將筷子直立在食物(尤其是米飯)上,因為筷子與死亡和葬禮有關。但還有其它社會習俗可能未引起你的注意,例如,日本沒有垃圾桶,你應該自備垃圾袋;不要邊走路邊吃喝,這樣不僅沒禮貌,也會弄髒道路;避免在眾目睽睽之下表現親密,因為這會被視為缺乏教養。

聆聽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我們總會很快地想要回應、找到解決方法、給建議、結束別人的話、打斷對方、甚至評斷對方。另外,我們也可能只聽到大概,聽見文字而沒聽進意思。我們是否總能聽到對話者的心聲?

每當我們放任自己做出暴力舉動,傷害的不只是孩子,更會把我們心中的孩子進一步地封閉起來。當傷害孩子時,我們也傷害了自己。當傳遞給他們愛的訊息時,我們也會感到自己充滿了愛。作為父母可以有更美好的自我形象,別暴力舉動侵害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當幼兒出現不當行為時,就要懲罰嗎?當幼兒出現不當行為時,就要懲罰嗎?懲罰只會教孩子害怕,而不是責任感和自律。

擺脫情緒勒索,絕對不是自私的;而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純粹的、感受到關係中最重要的「愛」-- 這才是關係中最重要的元素。而我們,只是想要找回關係最原本的樣子。當你決定要踏上這個改變的過程時,請相信自己的決定。

當你與情緒勒索者互動,想要練習建立屬於自己的情緒界限時,請記得以下重要口訣:停、看、應。

當你與情緒勒索者互動,想要練習建立屬於自己的情緒界限時,請記得以下重要口訣:停、看、應。

當我們思考自己的界限時,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擔心:「雖然他這樣讓我不舒服,可是,會不會是因為,我真的抗壓性太差?還是說,是不是我太敏感了……」

當你覺得在這段關係中,漸漸耗損了你的能量,並且讓你對自己的感覺愈來愈糟時,或許這促使你翻開這本書,也促使你開始想要做一些努力,來改變你目前的生活,以讓自己感覺好一些。

當我們看清楚情緒勒索的互動模式,以及身處在這樣的關係中,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之後,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要怎麼做,才能不再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自己的人生不再總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要怎麼做,才能擺脫情緒勒索的關係?

當我們很在意別人感受、但卻不習慣尊重自己感受時,面對別人的感受,我們內心很可能是有情緒的。我們會太習慣替別人的情緒與感受負責,太希望別人「情緒可以好一點」。

當我們很在意別人感受、但卻不習慣尊重自己感受時,面對別人的感受,我們內心很可能是有情緒的:

「老師,如果我的困擾最主要是因為『自我價值感低落』,那麼,我要怎麼『提升我的自我價值感』呢?是否我應該要去完成很多成就?挑戰很多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老師,你說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勒索……可是,我覺得自己還算有自信,我對我工作的能力蠻有信心的,這樣不算是有自信嗎?這和自我價值感有什麼不一樣?」

你曾經說過,我們的世界人際關係貧乏。我們生活的環境裡見到的人越來越少,即使當我們真的見到人並且進行對話,仍然沒有真正聆聽彼此所說的話,也沒有全心全意陪伴。這樣的情感斷裂,讓我們變得更容易受傷。

看著他們下棋,我的心思飄到其他地方。我想起自己的爸爸。他會帶我去加拿大福林夫隆鎮北邊釣魚。他凌晨五點會將我從溫暖的被窩中喚醒,準備出門去釣鼓眼魚。他穿上紅格紋法蘭絨狩獵襯衫,衣服上有他的獨特氣味--混合了雪茄、汗水、Old Spice 牌的古龍水。那氣味讓我感到溫暖又安心,帶給我強烈的安全感與親情。

我曾經在一家住宿式的治療中心擔任顧問,那裡大約有一百名男孩,年齡大致分布在七歲到十七歲之間。這些孩子全都是「州政府之子」--因為遭受虐待或忽視,而接受家外安置之後受州政府監護。這些孩子無法適應寄養體系,因而被安置在這間住宿式中心。離鄉背井的男孩,如何安撫他們恐懼、焦慮的心情?

如果有陌生人寄給你一張聖誕卡,你會怎麼做?真的就有一位心理學家隨機將聖誕卡寄給不認識的人,借此研究收件人的心理。結果,大多數收到卡片的人都回寄了聖誕卡給他。

果你是個悲觀的人,那麼你現在很可能正陷於愁雲慘霧中,千萬別絕望!逆境後能否成長,關鍵不在於樂觀的心態本身,而在於樂觀的人很容易便能找出事件的意義。如果你能找出一套方法來詮釋逆境對你個人的意義,並從中汲取積極的體驗,你就能從中獲益。

「你人真的好好~」同事、同學、朋友、家人的要求,總是讓你難以拒絕……你是這樣的人嗎?如果你是,那麼,你多半是大家口中的「好人」。然而你的「好」,反而成為造成「情緒勒索互動」的重要養分之一。

有些情緒勒索者,他們重視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大於別人的,是因為他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被虧待」。可能從小到大,他們時常感覺到委屈、不滿足,所以一旦有機會,他們就希望別人能夠「非常」重視他的需求。為了要讓別人重視他們的需求,他們不惜使用情緒勒索的手段,讓自己在這段互動關係中,能夠占上風。

為什麼有人會成為情緒勒索者?尤其,他很可能是我們的重要家人、親密伴侶、知心朋友、主管同事……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變成了對我們不停索求的情緒勒索者呢?他們的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而他們,又有什麼特徵?

價值的衡量不能只定睛在金錢數字上,也不能靠列舉自己在社會階級的層別上,保持明亮開朗的好心情,是一個人可以靠自己就強大的隱形富裕。站在貴賤兩頭的中間,我能平衡自己的內在,服膺世界本來就有兩極命運的事實。因為,我就是我,我相信千古流傳的真理,也努力但不費力的活出我反芻後的生活道理。

為什麼有人會成為情緒勒索者?尤其,他很可能是我們的重要家人、親密伴侶、知心朋友、主管同事……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變成了對我們不停索求的情緒勒索者呢?他們的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而他們,又有什麼特徵?

為什麼有人會成為情緒勒索者?尤其,他很可能是我們的重要家人、親密伴侶、知心朋友、主管同事……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變成了對我們不停索求的情緒勒索者呢?他們的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而他們,又有什麼特徵?

你的人生,都在滿足別人嗎?試著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再問問自己:「發生了什麼事,讓我願意拿我的人生去滿足別人?」 當你開始問自己這個問題時,或許,你會慢慢發現,發生在你與別人之間的互動樣貌,似乎愈來愈清晰;你愈來愈看...

共有約 580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