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文化 藝術 文學 連載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遊 保健 移民 職場 投稿

新聞 評論 社區 科技 網聞 體育 娛樂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編者按:每個人在自己的主場都是女王,習慣「我說了算」的氣勢。任誰被這種「我說了算」的口氣糾正,都是會不舒服的。日常人際互動中,無論在家或在職場,我們經常會因為覺得自己是對的,就忍不住撈過界指教別人。 廚房裡容不下兩個女人 女兒主場的活動...
溫馨家庭

(在台灣)根據調查,六八%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希望老了之後能和子女住在家裡,願意去住安養機構的不到二%,顯示自宅還是長者心中最理想的養老地點。

收納對孩子而言不只是幫忙,而是他們作為家中一份子應該付出的努力。收拾家裡不僅僅是替媽媽分擔工作,更是孩子身為家庭一員的功課之一,孩子不但可以從過程中學習如何從小地方努力,更能藉此增加親子關係。

我還沒有小孩之前,偶爾會聽到「別人不用給孝親費,為什麼我要給?」、「為什麼每個月要上繳這麼多,我自己都養不活了」,也會聽到「我爸爸媽媽很小氣,不讓我出國讀書」這樣的抱怨。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經常在想親子間的金錢關係。

燈使用完後,該不該關燈?一對夫妻為此小事爭吵了20年。先生在作者的引導下,經歷了回溯童年,自我覺察,最終理出頭緒,洞察到不關燈的背後原因;一旁的妻子聽聞後豁然明白,全然接納丈夫的行為,不再堅持關燈省電。

有時候,我們既不懂得說「好」,也不懂得說「不」,我們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只不過,這並非源於對他們需求的尊重,而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採取立場的能力。

父母面對生活壓力不要閉口不談,不要隱瞞,不要把情緒藏在內心。壓抑的情緒會消耗我們大量的精力,不知不覺地,當內心忙著向孩子隱瞞情緒時,我們就疏遠了孩子。閉口不談一點都不能保護他們。一起哭泣、分攤憤怒,這跟分享喜悅一樣重要,能讓我們感受到連結,感覺彼此合而為一,幫助父母不去害怕孩子的反應,也能不那麼為孩子擔心。而孩子則能知道發生了什麼,因此擁有了瞭解父母的關鍵。

從寫一封我們不會寄給孩子的信開始,是有幫助的。寫在紙上能幫助我們釐清自己的情緒。想要感受愛,先排出毒素是很重要的。否則,毒素會污染愛,而讓我們無法去愛。罪惡感和羞愧都沒有幫助,請正視現實。

聆聽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我們總會很快地想要回應、找到解決方法、給建議、結束別人的話、打斷對方、甚至評斷對方。另外,我們也可能只聽到大概,聽見文字而沒聽進意思。我們是否總能聽到對話者的心聲?

每當我們放任自己做出暴力舉動,傷害的不只是孩子,更會把我們心中的孩子進一步地封閉起來。當傷害孩子時,我們也傷害了自己。當傳遞給他們愛的訊息時,我們也會感到自己充滿了愛。作為父母可以有更美好的自我形象,別暴力舉動侵害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一歲半是反抗、習慣性地說「不」和拒絕的年紀;到了兩歲時,小孩開始意識到自已,他想要自己做選擇,想變成一個人;三歲,是「獨自一人」的年紀。孩子想要「全部都自己一個人」做,否則就會非常生氣。當孩子的拒絕不被尊重,或是因此被懲罰,他將難以建立對自已意願的信心,小孩可能會因為媽媽需要感到安心,而放棄自己的自主性。輪到他當父母時,會難以接受自己的孩子表明他的選擇。

當幼兒出現不當行為時,就要懲罰嗎?當幼兒出現不當行為時,就要懲罰嗎?懲罰只會教孩子害怕,而不是責任感和自律。

懲罰是羞辱,它是違背教育意義的。它建立的是成人對孩子的控制權,而不是孩子對錯誤的意識。一般來說,它和「錯誤」無關,強調的是孩子的罪惡感,而不是如何修補。

孩子情緒失控,是我的問題嗎?親子互動八大教戰守則,讓我們正向面對孩子情緒。

孩子們常吵架該怎麼辦?問「怎麼了?」既沒幫助又有風險。「誰先開始的?」也是一個陷阱問題,只會讓孩子開始替衝突辯解。面對孩子吵架,除了讓許多父母感到煩躁、頭痛外,還可以做些什麼來修復手足關係呢?

整理房間常常是親子關係衝突的來源。但父母如能一步步幫助孩子建立收拾玩具的好習慣,不僅能節省父母花在家事上的時間,對於孩子更是有意想不到的幫助。當孩子學會了收拾玩具,我們幫助孩子在幼兒時期建立的好習慣也隨之而生。

兩歲的貝雅絕望地抽噎著。她的杯子從手中滑落,而媽媽剛剛為此吼了她。她明明不是故意的!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成功。心理治療師說,精神堅強的孩子能夠在挑戰中保持積極的態度,並從失敗中學習。不過,父母若想培育內心強大的孩子,必須避免一些會剝奪孩子精神力量的教育方式,比如預期完美、溺愛孩子、避免聽到孩子抱怨、確保孩子待在舒適圈等等。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幫助他們嘗試新的事物,建立自信。

找出你生氣的真正原因。孩子的行為是開關,但原因是什麼?你覺得無能為力?孩子上學遲到,你上班也遲到時,你害怕老師、孩子或老闆的眼光?你已經受夠自己做了所有家事,老公卻悠悠哉哉地下班回家?你的媽媽又打電話來抱怨她很孤獨或她的靜脈曲張?你累壞了,你多希望可以看電視上的比賽轉播?

與自己的情緒保持接觸,而不是將它們投射到孩子身上,將能讓父母專注於自己,對自己更有自覺。很矛盾地,想把錯誤歸咎在孩子身上,會讓我們更快筋疲力盡!

以同理心聆聽,在於把握孩子剛剛所說的話中重要的層面,也就是情緒、感受或慾望,並將它們反映出來。比起聽到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聽出言外之意。

對孩子的感受與想法真的感興趣,會幫助孩子做自己。要陪伴孩子建立自我意識,首先要真正地聆聽他,不要評斷,不要給建議,不要試著引導他,就只是讓他說出他的經歷,幫助他辨認、接受和瞭解自己內心發生的事。

法蘭斯瓦茲.多托讓我們知道,過多的失望可能會讓孩子心靈受創,但失望也是必要的,且能幫助成長。我們知道孩子有慾望也有需求,也知道不能把兩者相提並論。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一直遇到失望這個問題。在試著盡可能不讓孩子失望的「縱容派」和常讓孩子失望的「權威派」之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近年來許多父母都不斷地在問相同的一個問題:「我如何教導孩子讓孩子的內心變強大?」這麼多父母努力地想幫孩子增強心理韌性,這是件好事。研究指出,意志力堅強的人具有快樂、成功人士的各種人格特質,包括自主、自信、樂觀、有毅力、適應力強等。

我曾經在一家住宿式的治療中心擔任顧問,那裡大約有一百名男孩,年齡大致分布在七歲到十七歲之間。這些孩子全都是「州政府之子」--因為遭受虐待或忽視,而接受家外安置之後受州政府監護。這些孩子無法適應寄養體系,因而被安置在這間住宿式中心。離鄉背井的男孩,如何安撫他們恐懼、焦慮的心情?

俗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在茫茫人海中,一對男女能相識並結為連理,真的是要靠緣分。而能不能長相廝守,維繫一生一世的愛,那就得看雙方的努力。對此,有專家分享了3個能達成這個目標的訣竅,可供夫妻和即將成為夫妻的情侶參考。

相處了大半輩子的夫妻就會明白,哪對夫妻不吵架。大家都說「相愛容易,相處難」,就是因為夫妻長時間在一起很難不碰撞,不一樣的個性,不一樣的思考,不一樣的情緒,不一樣的個體,怎麼可能總是在對的時機點,對的心情下,永遠講出對的話。因此意見不合,情緒不對,話不投機的情況就會發生,甚至變成日常。

關鍵在於理解誘因會發送訊號。我們說的話和我們的誘因所發出的訊號之間太常出現衝突。你可以對每個人說你重視誠實。話容易說。但要取信於人,必須有代價高昂的行動做為支持,像是支付全額的門票錢。當你說的話和你提供的誘因一致,訊號就可信,而且容易理解。只要理解訊號,就會知道如何設計更有效的誘因。例如,迪士尼可以怎麼做,來減少謊報年齡的人數?

坐在我正在看的雜誌上面害我不能看,不然就是坐在我準備要折的衣服上面害我不能折,這些情形都有進入「貓星人二三事」的前十名。可是,貓並沒有想要妨礙任何事。因為貓不識字,所以他們不會覺得主人「正在看」雜誌。貓只不過想蹭在主人身邊放鬆一下而已。

共有約 1550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