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文化 藝術 文學 連載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遊 保健 移民 職場 投稿

新聞 評論 社區 科技 網聞 體育 娛樂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照顧長者沒有標準方式;與其晚輩採取輪流照顧,不如考量長輩個體化差異,以讓其安心和穩定病程為首要。
老年失智症

專業醫師發現,照顧長輩時,晚輩對長輩的一些行為存在很多誤解。那些看起來很煩人的行為背後,可能都是「愛」。

子女們照顧長輩的晚年生活時,常因為意見不合而引發衝突。專業醫師舉例說明,晚輩之間需學習換位思考,要體諒照顧長輩的人的難處,並主動分擔照護責任,才能同時造福長者和照顧者。

編者按:專業醫師發現,照顧長輩時,晚輩有很多輕忽的地方。本文舉外籍看護照顧失智患者爲例,教大家掌握正確照護知識和態度。

編者按:專業醫師發現,照顧長輩時,晚輩有很多輕忽的地方。本文指出照護長者不應只專注吃、睡兩方面,還要體察並滿足老人家的內心需求。

與失智者有效對話並持續交談是一門學問,很多照護者可能從未了解過。本文作者投入失智症照護及預防工作十餘年,來看看他給大家的建議。

在本文中,照護失智者的專家描述了讓失智症惡化的四個負向進程。如果病人經歷了這四個負向進程,症狀就會愈來愈惡化。因此,用適當的照顧與應對來消除病人心中的不安,這點真的非常重要。

編者按:作者藉由十多年照護失智者的經驗談,引領照顧者跳脫照護盲點。失智者在生活中出現困難時,照顧者適時伸出援手很重要,但要懂得適度:勿完全限制患者還能自主的行為,以保護他的自尊心,緩解其極度不安和痛苦的內心。 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可以...

編者按:失智者時不時出現幻覺、錯覺,往往讓親友不知所措,甚至導致雙方的衝突與矛盾。作者根據十餘年照護失智者的相關經驗,強調讓患者安心是首要重點,據此,提出了照顧者最佳應對策略和「同理溝通法」,以提升照護品質。 「幻覺」會讓病人看到不存...

失智權威醫師研讀失智母親的日記,發現母親一生積極追求夢想,晚年雖因失智未能圓夢,但還是繼續努力、從未放棄。

長谷川和夫醫師研究失智與臨床工作接近半世紀。二○一七年,他罹患失智,二○二一年離世。二○一九年底,他以失智症者的第一人稱,向世界發言。在這任何人都可能失智的時代,長谷川和夫提出研究者眼中的失智,與實際失智後的差距,以及疾病背後的勇氣、希望與莊嚴。

神經科學家威勒米爾(Kristen Willeumier)說:「腦的構造非常複雜,但改變大腦卻非常簡單,而且無論幾歲都可以做到。」 威勒米爾在西德斯西奈醫學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完成博士後研究...

並非每個人都想「長命」百歲,因為我們都曾經目睹不健康卻長壽的人是怎麼度日的。但長壽與否不是你說了算,如果你未滿六十歲,現在身體還不錯,沒有意外的話,你會比你預想的更長壽,甚至活過百歲。 但要如何才能沒病痛,不臥床,健康自理、不依賴別人...

最新研究發現,每多吃一份加工紅肉都會增加患病風險。與每月只吃三份(每份3盎司)加工紅肉的人相比,每天吃1盎司(或每週吃兩份)加工紅肉會增加14%患癡呆症的風險。然而,用一份堅果和豆類代替每天少量加工紅肉,患癡呆症的風險下降20%。

聊天聊到一半,突然想不起「恰當的用詞」是什麼,這樣的「忘詞」現象經常被人認為是認知能力下降、失智的前兆,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加拿大的一項研究發現,「忘詞」其實是正常的老化現象,而「語速變慢」才是真正的失智警訊。

1980年代,醫學界首次獲得證據,美國最廣泛使用的商業除草劑之一可增加罹患帕金森病的風險。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強效化合物像除草一樣摧毀腦細胞。面對民間請願,聯邦政府和加州監管機構正在考慮是否終止使用這種強效神經毒素。 據「氣候新聞...

大腦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大腦健康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話題。提起補腦,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吃核桃,事實上,還有很多食物的補腦作用不輸核桃。

一項新研究表明,血液中高水平的「好膽固醇」可能與失智症(Dementia)風險增加相關。然而,對於這些數據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血液膽固醇與失智症的生成存在明確連結,專家們則意見不一。不過,新研究仍可能有助開發治療失智症的藥物。

有家屬跟我們說,他們在照顧失智症患者時內心經歷了很多感受:難過、沮喪、孤單、憤怒、罪惡、無助,他們也感到疲憊和憂鬱,但也有覺得充滿希望、滿足、和自己所愛的人更親近的時候。在面對慢性疾病的現實時,有情緒上的困擾是正常且可理解的,但有時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會發現自己被情緒壓得喘不過氣來。

有家屬跟我們說,他們在照顧失智症患者時內心經歷了很多感受:難過、沮喪、孤單、憤怒、罪惡、無助,他們也感到疲憊和憂鬱,但也有覺得充滿希望、滿足、和自己所愛的人更親近的時候。在面對慢性疾病的現實時,有情緒上的困擾是正常且可理解的,但有時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會發現自己被情緒壓得喘不過氣來。

有家屬跟我們說,他們在照顧失智症患者時內心經歷了很多感受:難過、沮喪、孤單、憤怒、罪惡、無助,他們也感到疲憊和憂鬱,但也有覺得充滿希望、滿足、和自己所愛的人更親近的時候。在面對慢性疾病的現實時,有情緒上的困擾是正常且可理解的,但有時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會發現自己被情緒壓得喘不過氣來。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或譯失智症,癡呆症)已經成為一種日益普遍的常見疾病,能夠及早發現端倪並主動預防最為好。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埋藏在腹部深處的脂肪也會增加發病的風險,即使你看不到它。

我們都曾在某個時候感到有人潛伏在身後。但科學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是帕金森症(Parkinson’s disease)的早期徵兆。這種感覺稱為「存在幻覺」(presence hallucination),通常在帕金森症患者中被低估,但可能在疾病發作的極早期就已出現。研究表明,應該更加認真地對待存在幻覺這種現象。

科學家們可能剛剛找到一個治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的有效方法,或許為人類最終打開了預防這種毀滅性疾病的大門。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常見的失智症,目前科學界對於阿茲海默症的成因還沒有完全掌握,屬於很難治療的疾病。我們能做的就是提早預防。有研究表明,每天運動、走路,能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據世界衛生組織介紹,目前有超過5500萬人(65歲以上的人群中...

一份新研究發現,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可能更多是來自於人們的生活方式,而非老化。

科學家發現阿茨海默症患者中女性的數量多於男性。一份新研究找到一個新的基因,似乎能對此做出解釋。

科學家發明了一套機器學習系統,用這套系統只需分析問診者的一次腦部核磁共振(MRI)掃描的數據,即可判斷其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研究者稱準確率高達98%。

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D的缺乏與失智症之間有直接的關係。

以前的研究認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的主要特徵——細胞外面堆積的蛋白斑塊造成神經元細胞受損。一份新研究發現,原來是發病後細胞先受損,並導致澱粉樣蛋白從細胞的內部產生。

共有約 384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