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除了外在的保健,心靈的修護也是重要的一環。從那時起,每個星期天帶著家人逛花市、玉市,成為固定的行程。
▲竹編花器,歲月打磨出的繞指技藝

建國玉市是全台灣最成功的古玩市場,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匯集了各地的古玩商,特地坐高鐵前來建國玉市,只為了擺兩天的生意。
猶記得,當時的攤位可說一位難求,權利金、租金年年上漲,還帶動了許多創意家創作了許多作品,舉凡陶瓷、柴燒、石刻、木雕、把玩件、沉香器具、黑毛柿、漂流木等等,不勝枚舉。
一九六六年的時候, 正逢「台灣錢淹腳目」的輝煌年代,許多古玩商從大陸帶回了各式古董、精美木雕、玉件、石雕,可說琳瑯滿目,然而品質有好有壞,尋寶鑑物就要各憑本事。
許多年代久遠的藝術品,被古玩商買回,最後在建國玉市慢慢地現蹤……。各式花器也是在那時被攤位擺放在一角,幽微地放光,靜待知音出現。
但它卻一下吸引了我的目光,也說不出為什麼,當我拿在手上仔細地端詳著,竹面的皮革已感覺到歷史跡,最少有五十年以上的歲月,再看工藝的手法,不自覺驚嘆:「天啊!這是要什麼樣的耐心、多久的歲月打磨,才有這等繞指柔的技藝。」
因為自身理工背景,我看得出這得要多少的工序、工時、耐心和經驗才能成就,與其說經驗不如說傳承,經我進一步慢慢地瞭解,這才知道,花器的製作職人是有族譜的,每位職人還可上溯師承何人、師出何門?哪一種製作造型是由哪一族、哪一代首創,都有所考,不只是隨便一人單靠著耐心和經驗,就可製作出來的工藝品。
▲大隱隱於市,觀想永恆的寧靜
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緣這些種種的條件而製作出來的花器,再經過歲月的變化,逐漸透出一種禪意,靜靜地擺放在那裡,呈現出一種寧靜的永恆,當下的心情自然地因它而沉靜。
東晉王康琚〈反招隱詩〉:「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漢朝東方朔也曾自比為「大隱隱於朝」的隱士,如今若是因為室內擺放一支花器,而阻絕了一切紅塵俗世,感受到心靈的澄清與純淨,就是最大的妙趣。
這時再點支沉香、喝口茶,靜靜地看著它,真是超脫塵根,好個寧靜的美。
就是這種幽然禪意的美,深深地吸引著我。於是,每個星期若沒有收幾個新花器,就有種悵然若失的感受,也幸好在玉市碰上一位花器達人,他就有辦法每星期幫我找到各式不同的花器。
截至目前為止,我已收了將近兩千支不同的花器,真心希望藉由第一本《竹器.花之藝》專書出版,將日漸失傳的竹器工藝呈現給天下有緣人共同欣賞,考量到書冊版面要完整展現出花器的細節與特色,一本書約莫只能收錄近三百件作品,未來每年預計彙編一冊,讓這份千古傳世的人間瑰寶,能夠持續隨著時間的醞釀之下,越陳越香,餘韻無窮。
我在這份寧靜悠遠的技藝天地中品竹談器,期待同道朋友給予支持,且指點一二的機會。
(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竹器.花之藝》,博思智庫出版)
責任編輯:曾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