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脫塵根的竹器花之藝 歲月打磨繞指技藝

作者:胡厚飛   花藝:王玉鳳
竹器.花之藝。(博思智庫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88
【字號】    
   標籤: tags: , ,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除了外在的保健,心靈的修護也是重要的一環。從那時起,每個星期天帶著家人逛花市、玉市,成為固定的行程。

▲竹編花器,歲月打磨出的繞指技藝

竹器.花之藝。(博思智庫提供)

建國玉市是全台灣最成功的古玩市場,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匯集了各地的古玩商,特地坐高鐵前來建國玉市,只為了擺兩天的生意。

猶記得,當時的攤位可說一位難求,權利金、租金年年上漲,還帶動了許多創意家創作了許多作品,舉凡陶瓷、柴燒、石刻、木雕、把玩件、沉香器具、黑毛柿、漂流木等等,不勝枚舉。

一九六六年的時候, 正逢「台灣錢淹腳目」的輝煌年代,許多古玩商從大陸帶回了各式古董、精美木雕、玉件、石雕,可說琳瑯滿目,然而品質有好有壞,尋寶鑑物就要各憑本事。

許多年代久遠的藝術品,被古玩商買回,最後在建國玉市慢慢地現蹤……。各式花器也是在那時被攤位擺放在一角,幽微地放光,靜待知音出現。

但它卻一下吸引了我的目光,也說不出為什麼,當我拿在手上仔細地端詳著,竹面的皮革已感覺到歷史跡,最少有五十年以上的歲月,再看工藝的手法,不自覺驚嘆:「天啊!這是要什麼樣的耐心、多久的歲月打磨,才有這等繞指柔的技藝。」

因為自身理工背景,我看得出這得要多少的工序、工時、耐心和經驗才能成就,與其說經驗不如說傳承,經我進一步慢慢地瞭解,這才知道,花器的製作職人是有族譜的,每位職人還可上溯師承何人、師出何門?哪一種製作造型是由哪一族、哪一代首創,都有所考,不只是隨便一人單靠著耐心和經驗,就可製作出來的工藝品。

▲大隱隱於市,觀想永恆的寧靜

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緣這些種種的條件而製作出來的花器,再經過歲月的變化,逐漸透出一種禪意,靜靜地擺放在那裡,呈現出一種寧靜的永恆,當下的心情自然地因它而沉靜。

東晉王康琚〈反招隱詩〉:「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漢朝東方朔也曾自比為「大隱隱於朝」的隱士,如今若是因為室內擺放一支花器,而阻絕了一切紅塵俗世,感受到心靈的澄清與純淨,就是最大的妙趣。

這時再點支沉香、喝口茶,靜靜地看著它,真是超脫塵根,好個寧靜的美。

就是這種幽然禪意的美,深深地吸引著我。於是,每個星期若沒有收幾個新花器,就有種悵然若失的感受,也幸好在玉市碰上一位花器達人,他就有辦法每星期幫我找到各式不同的花器。

截至目前為止,我已收了將近兩千支不同的花器,真心希望藉由第一本《竹器.花之藝》專書出版,將日漸失傳的竹器工藝呈現給天下有緣人共同欣賞,考量到書冊版面要完整展現出花器的細節與特色,一本書約莫只能收錄近三百件作品,未來每年預計彙編一冊,讓這份千古傳世的人間瑰寶,能夠持續隨著時間的醞釀之下,越陳越香,餘韻無窮。

我在這份寧靜悠遠的技藝天地中品竹談器,期待同道朋友給予支持,且指點一二的機會。

(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竹器.花之藝,博思智庫出版)

責任編輯:曾臻

書摘。(博思智庫提供)

推薦文章

●花之報恩
●如何讓蘭花重新開花? 園藝達人教你祕訣
●花吃蝴蝶?這昆蟲比蘭花更像蘭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蘭花
    蘭花會不會很難照顧呢?不會的,只要掌握好照顧方針就可以讓蘭花觀賞期長達一個月以上,甚至來年還會開花。雖然蘭花的種類眾多,喜好的生長環境也有所差異,但是共同成長條件不離6項因素:光照充足、有蔭可遮、通風良好、中高溫、排水良好和有濕度。
  • 西紅柿, 番茄
    電腦前工作了一天,後院小菜園總是我能放鬆的地方。每年必種的蔬菜有小西紅柿(Cherry tomato)和南瓜。最開始種西紅柿的一兩年,是退休在農場的老同事進城時送我培育好的小苗,然後示範我如何種下,如何搭架。慢慢地,原本只握筆和摸鼠標的我也開始買種子種菜,老同事也無需再帶幼苗給我,只需進城時幫我搭立西紅柿的架子了。
  • 「紫氣東來」在中國古代是吉祥美好的象徵,在西方紫色也曾有「價比黃金」的時代。今天紫色不僅代表優雅高貴的風格,医学家还发现紫色有助于减轻上瘾症和偏头痛。因此將濃淡適宜的紫色系列融入居家裝飾中,可以給人以驚喜、讓人心情振奮。如何在居家裝飾中添加紫色的元素呢?
  • 在嘉義縣溪口鄉的天赦庄,一對老夫妻以其獨特的竹編技藝,天赦庄曾經贏得了「竹編王國」的美譽。方進恭師傅,如同尺規真人一般,60年來以他的豐富經驗,毫無工具的情況下巧妙地將竹子剖開,製作出寬度一致的竹條,展現了他獨一無二的手藝。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