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戰爭:「帕維亞戰役」掛毯

「帕維亞戰役」掛毯首次在美國展出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貽萱 譯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戰爭:帕維亞戰役掛毯》(Art and War in the Renaissance: The Battle of Pavia Tapestries)展覽,2024年首次於舊金山笛洋博物館(de Young Museum)展出。(蘭迪‧多德森/舊金山美術博物館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99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世界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掛毯系列之一是七幅巨型文藝復興時期掛毯組成的《帕維亞戰役》(Battle of Pavia)掛毯。這些掛毯創作於紀念1525年神聖羅馬君主查理五世(Holy Roman Emperor Charles V,當時最有權勢的人)在持續多年的意法戰爭中取得的輝煌勝利。

如今,這些掛毯收藏於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卡波迪蒙特博物館(Museo e Real Bosco di Capodimonte)。經過最近一次修復——包括清潔與修補裂痕——這些著名藝術品正展開有限的美國巡迴展覽。掛毯首次於2024年在舊金山的笛洋博物館(de Young Museum)展出,展期至2025年1月12日;隨後將於2025年春季移至休士頓美術館展出。

展覽策展人兼卡波迪蒙特博物館數位化與數位目錄部門負責人卡米內‧羅曼諾(Carmine Romano)表示:「它們就像掛毯界的西斯廷教堂。」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戰爭:帕維亞戰役掛毯》展覽現場,2024年於舊金山笛洋博物館展出。(Randy Dodson/舊金山美術博物館提供)

每幅掛毯約為27英尺乘14英尺(約823公分×427公分),以飽和度極高的羊毛與絲線精心編織而成,並大量採用金銀包裹的線材,營造出奢華的細節效果。憑藉其細膩的工藝、象徵性的圖像設計以及巨大的尺寸,這些掛毯值得細心鑑賞。它們還原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政治、時尚、軍事技術和藝術風格。

荷蘭的拉斐爾

《帕維亞圍城的帝國軍隊突圍與瑞士衛隊的潰敗》(The Sortie of the Besieged Imperial Troops From Pavia, and the Rout of the Swiss Guard),約1528–1531年,由伯納德‧范‧奧爾(Bernard van Orley)設計,並在威廉與簡‧德爾莫延(Willem and Jan Dermoyen)的工作坊中編織。材質為羊毛、絲線、金線和銀線,尺寸為165 3/8英寸×350英寸(約420公分×889公分)。收藏於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卡波迪蒙特博物館。(卡波迪蒙特博物館提供)

在16世紀,掛毯既是身分象徵,也是實用物品。由於製作過程極為耗時且昂貴,掛毯甚至比繪畫更為昂貴。掛毯在懸掛於有縫隙的宮殿牆壁時,能提供所需的隔熱效果。掛毯的珍貴性使其成為國王的理想藝術形式,其巨大的尺寸使複雜的敘事得以盡數呈現。

《帕維亞圍城的帝國軍隊突圍與瑞士衛隊的潰敗》局部,約1528–1531年,由伯納德‧范‧奧爾(Bernard van Orley)設計,並在威廉與簡‧德爾莫延(Willem and Jan Dermoyen)的工作坊中編織。(卡波迪蒙特博物館提供)

《帕維亞戰役》掛毯由佛蘭德藝術家伯納德‧范‧奧爾(Bernard van Orley,1487–1541年)設計。他出生於布魯塞爾,最初由父親(是一名畫家)進行訓練,並迅速成為宮廷畫家。他曾為(薩伏依公爵夫人)奧地利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ustria)工作,瑪格麗特是查理五世的姑母,也是哈布斯堡荷蘭的總督。瑪格麗特於1530年去世,隨後查理五世的妹妹匈牙利的瑪麗亞(Mary of Hungary)繼任其職位,范‧奧爾也繼續為她效力。

范‧奧爾曾主持一個大型的工作坊,專門從事肖像畫、宗教場景以及彩繪玻璃和掛毯設計。他的同時代人稱他為「荷蘭的拉斐爾」(Raphael of the Netherlands),因為他將意大利風格的人物、形態以及建築與裝飾元素融入荷蘭的藝術之中。

在設計掛毯時,藝術家首先會創作草圖,並將其繪製成展示模型以向客戶作介紹。設計定稿後,這些圖像會被繪製成等比例的畫作,以供紡織者參考。范‧奧爾為《帕維亞戰役》掛毯所做的準備草圖由羅浮宮收藏,並已出借給在笛洋博物館的展覽。將這些草圖與完成的掛毯並排展示,觀察它們之間的變化,實在令人著迷。

伯納德‧范‧奧爾《帕維亞圍城的帝國軍隊突圍與瑞士衛隊的潰敗》準備草圖,約1526–1528年,尺寸為15 3/16英寸×29 13/16英寸(約38.5公分×75.7公分)。收藏於巴黎羅浮宮博物館。(René-Gabriel Ojeda/© GrandPalaisRmn Louvre Museum提供)

這些掛毯是在范‧奧爾的故鄉布魯塞爾製作的,當時布魯塞爾是掛毯生產的中心。據估計,這個行業僱用了數千名市民。從一幅掛毯所需的製作時間來看,通常需要超過一年。《帕維亞戰役》掛毯由威廉和簡‧德爾莫延(Willem and Jan Dermoyen)的工作坊編織,可在第四和第七幅掛毯的邊框上找到他們的簽名。

掛毯界的西斯廷教堂

《入侵法國營地:貴婦與侍女的逃亡》(The Invasion of the French Camp and the Flight of the Ladies and Servants),約1528–1531年,由伯納德‧范‧奧爾(Bernard van Orley)設計,並在威廉與簡‧德爾莫延(Willem and Jan Dermoyen)的工作坊中編織。材質為羊毛、絲線、金線和銀線,尺寸為171 5/8英寸×322英寸(約436公分×817公分)。收藏於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卡波迪蒙特博物館。(卡波迪蒙特博物館提供)

《帕維亞戰役》掛毯於1531年在布魯塞爾的王家宮殿由荷蘭國會(States General,荷蘭的立法院)贈送給查理五世。這一系列掛毯紀念的是僅僅六年前,即1525年2月24日,在意大利帕維亞(距米蘭約20英里)發生的帝國軍隊決定性的勝利。

范‧奧爾的設計必定曾與查理五世及其宮廷密切商討過,因為掛毯中以一些著名人物作為肖像。掛毯中描繪的佩斯卡拉侯爵(Marquis of Pescara)費爾南多‧弗朗切斯科‧達瓦洛斯(Fernando Francesco d’Avalos)就是一個例子,他是那不勒斯人,也是查理五世軍隊的指揮官。帕維亞戰役中,查理五世的哈布斯堡軍隊,由西班牙、勃艮第部隊和德國僱傭兵組成,與法國軍隊對抗,後者得到瑞士僱傭兵的支持。

《法國騎兵敗退,帝國步兵奪取敵軍炮火》(Defeat of the French Cavalry and the Imperial Infantry Seize the Enemy Artillery)掛毯局部,佩斯卡拉侯爵費爾南多‧弗朗切斯科‧達瓦洛斯。(Randy Dodson/舊金山美術博物館提供)

這些激烈的戰鬥場景描繪了幾乎與實物大小相仿的人物和戰馬,呈現出短暫但關鍵的攻防時刻。在軍隊的武器與盔甲之間,可以見到高級軍官穿著華麗的天鵝絨和羽毛軍服。辨別每支軍隊內不同部隊與小組的關鍵在於他們的服裝和旗幟。背景包含座落於帕維亞的塔樓、教堂與城市圍牆,四周則是綠意盎然的鄉村。

《法蘭西斯一世被俘》(The Capture of Francis I)掛毯局部。(Randy Dodson/舊金山美術博物館提供)

帝國軍隊獲勝的關鍵在於使用了裝有火藥的長槍,特別是當時新型的火槍(arquebus)。這種火器的靈活度帶來戰略優勢,而法國士兵的盔甲無法抵擋它們的射擊。此外,騎兵也極易受到其威脅。在《法蘭西斯一世被俘》(The Capture of Francis I)掛毯的細節中,可以看到其馬匹的死亡:這個事件使得法國國王被查理五世的軍隊包圍成為俘虜。

為了提供更多背景資訊,策展人也展示了一些來自卡波迪蒙特博物館著名的法爾內塞兵工廠(Farnese Armory)的武器與盔甲。這些物品包括精心設計與裝飾的劍、火器(包括火槍)、頭盔和盔甲,而在16世紀初,這些盔甲的重量通常介於66到77磅(約30到35公斤)之間。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戰爭:帕維亞戰役掛毯》展覽現場,舊金山笛洋博物館,2024年。(Randy Dodson/舊金山美術博物館提供)

查理五世走遍了他的領土,並將《帕維亞戰役》掛毯留在布魯塞爾交給妹妹匈牙利的瑪麗亞。她將其保留,後來轉交給一位親戚,這位親戚又將其遺贈給了那不勒斯的達瓦洛斯家族(d’Avalos family)。這是一份相稱的禮物,因為他們的祖先在這場戰勝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些掛毯一直留在這個家族中,直到1862年,最後一位後代將他們的藝術收藏捐贈給了那不勒斯的國家博物館。自1957年以來,這些掛毯一直由卡波迪蒙特博物館收藏。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掛毯在近500年的歲月中依然保存如此完好。許多其它重要的文藝復興時期掛毯並未那麼幸運。《帕維亞戰役》掛毯的藝術性極為豐厚,每一次觀看,觀眾都能發現新的細節。掛毯中的場景栩栩如生,使觀者彷彿置身於戰場,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在美國親身欣賞這些掛毯,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入侵法國營地:貴婦與侍女的逃亡》(The Invasion of the French Camp and the Flight of the Ladies and Servants)局部,約1528–1531年,由伯納德‧范‧奧爾(Bernard van Orley)設計,並在威廉和簡‧德爾莫耶(Willem and Jan Dermoyen)的工作坊中織造。(Randy Dodson/舊金山美術博物館提供)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戰爭:帕維亞戰役掛毯》在舊金山的笛洋博物館展覽於2025年1月12日結束,隨後將於2025年春季移至休士頓美術館展出。欲了解更多資訊,請訪問famsf.org

原文:Art and War in the Renaissance: The Battle of Pavia Tapestrie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居住在紐約市的藝術顧問,撰寫的文章涉及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