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文化 藝術 文學 連載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遊 保健 移民 職場 投稿

新聞 評論 社區 科技 網聞 體育 娛樂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世界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掛毯系列之一是七幅巨型文藝復興時期掛毯組成的《帕維亞戰役》(Battle of Pavia)掛毯。這些掛毯創作於紀念1525年神聖羅馬君主查理五世(Holy Roman Emperor Charles V,當時最有權勢的...
雕塑大觀

《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地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科尼什藝術村」(Cornish Colony),是美國早期數一數二的藝術村。藝術村的中心是聖高登斯的住所與他後來建造的工作室。這個地方現在是「聖高登斯國家歷史公園」(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國的歷史、藝術和大自然,這個風景如詩如畫的藝術村再適合不過了。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哥特式雕塑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心懷上帝。他們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繪了聖經與聖徒們的生活,成為教堂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將上帝的訊息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巴洛克藝術家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年)的藝術在永恆之城羅馬留下不朽的印記,從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夢幻般的「四水噴泉」(Four Rivers)、壯觀的聖彼得大教堂柱廊(Saint Peter’s colonnade)到《聖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等傳世鉅作,公認貝尼尼是自米開朗基羅以來最有才華的雕塑家。貝尼尼的創新精神引領著當代藝術界,更得到教宗和地方仕紳的贊助。

儒略二世熱衷收購藝術品,並將它們展示在他精美的宮殿中,地點剛好就在宏偉的羅馬廣場(Roman Forum)附近。曾經輝煌的石柱和簷壁飾帶現已湮沒在羅馬人稱作「牛牧場」的田野中。

在博德博物館(Bode Museum)莊嚴的寧靜中,我幾乎能聽到樂聲,伴著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的等身雕塑作品《舞鈸的少女》(Dancing Girl With Cymbals)在我面前輕鬆地以單腳旋轉。她的舞步輕盈如飛翔般曼妙,戲劇化般地高舉雙手平衡著姿態,敲響著手中的鈸。精緻古典的洋裝隨著她的身軀飄揚,勾勒出她舞動的每個瞬間。

自2019年以來,一支由國際專家組成的考古團隊在伊特魯里亞-羅馬浴場聖堂(Etruscan-Roman bath sanctuary)進行挖掘,出土了20多尊古代青銅雕像和其它物品,以及5000枚金幣、銀幣與青銅幣──這是意大利迄今為止發現最大宗的伊特魯里亞和古羅馬青銅雕像。

根據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所言,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期間,雕塑家便開始製作黏土模型為創作石材雕塑作準備。在卡諾瓦職業生涯早期,他以復興古希臘雕塑遺產聞名。當時有些人甚至稱他為「當代的菲迪亞斯」。

如今,重建版帕台農神廟已成為納什維爾百年公園的中心建築──這座永久性的公園是在1897年世博會遺址上修建的。該建築成為許多節日和戲劇演出的背景。有數百名演員參加的春季盛會,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鐵路公司為鼓勵遊客共襄盛會,亦給予票價優惠。戰車比賽、大型歌舞表演和其它視覺展示,吸引著周邊各州遊客前來親身體驗「南方雅典」。

儘管貝尼尼在繪畫上承襲卡拉瓦喬的風格,但大家總是拿他與米開朗基羅相比。 米開朗基羅和貝尼尼都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雕塑家,也是唯一在建築、繪畫、雕塑這三個藝術領域都獲得至高成就的知名藝術家。綜觀藝術的高度、成就的廣度與才華而言,貝尼尼可說是米開朗基羅唯一的繼任者。

1508年,米開朗基羅准許貝魯格特研究《卡西納之戰》(Battle of Cascina)的素描草圖──這幅壁畫從未完成。鮮少有人獲得這樣的殊榮,這無疑表明,米開朗基羅將貝魯格特當作藝術家來尊重,也當作朋友信任他。

走在羅馬市區的磚石街道上,很難不被這裡古蹟的密度之高、保存之完好所驚歎。這座被譽為「永恆之城」的城市,與另一座名城——佛羅倫薩,是承載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雙姝。在這裡,超凡脫俗的大理石與青銅雕塑數不勝數,大小教堂與修道院更是星羅棋布。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美與不美,全在觀者。」(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不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是否有道理?千百年來,關於美是什麼、為何重要,以及美的起源,先人聖哲們一直爭論不休。

1820年,意大利傑出的新古典主義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完成了一座大理石雕塑作品《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但觀者評價兩極。雕像採坐姿,尺寸比真人高大,打扮像羅馬君主,年約中年;華盛頓態度輕鬆、充滿自信地看著手握牌匾上親筆寫的內容。

母親失去孩子,可想而知那是多麼悲傷的畫面。目睹這樣的場景,多數人難免會沉湎於強烈的失落感、喪子之痛的空虛感。然而,當米開朗基羅呈現他的作品《聖殤》(Pietà)(聖母瑪利亞哀悼無生命跡象的耶穌基督)時,畫面卻展現出克服悲傷的希望。

奧羅拉別墅從17世紀的輝煌時期以來,持續飽受時間和貪婪的摧殘。到了19世紀,投資失敗使得莊園腹地縮小到今天的半英畝。1896年,摩根大通(J.P. Morgan)曾考慮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買下莊園。盧多維西收藏的最好的104件雕塑於1901年賣給意大利政府,而卡拉瓦喬和格爾奇諾的鉅作依然在別墅中屹立不搖。

宇宙中,有一個「成、住、壞、滅」的規律: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形成到發展成熟、維持、進入衰敗,最終毀滅的過程。人類的藝術也歷經無數次的發展和衰敗。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腳步前進,從技術的不成熟到成熟,從粗糙生硬發展到精緻完美;但也隨著文明的衰敗而沒落。

德國柏林畫廊(Gemäldegalerie)入口處有兩座大衛雕像,招呼著遊客入內觀賞展覽主題:「多那太羅:文藝復興的發明人」(Donatello: Inventor of the Renaissance)。這兩座大衛雕像各有千秋。

歷史悠久的米拉貝爾宮(Mirabell Palace) 位於奧地利薩爾斯堡(Salzburg, Austria),有四百多年歷史。歷經多次破壞和修復,加上不同建築師分別對它進行改造,成就了今天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

羅賓遜和博格勒姆共同為拉什莫爾山制定了幾個計劃,但最終決定還是這四位總統比較能讓更多人感興趣,也能為這座山增添光彩。這四位總統分別是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湯馬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和西奧多‧羅斯福(俗稱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哦,宛如置身天堂!18世紀墨西哥藝術家安東尼奧‧德‧托雷斯(Antonio de Torres)有一幅圓形畫作,畫裡耀眼的聖母盤旋在充滿祥和雲彩的天堂裡。

1962年,一位事業有成的建築承包商賴訥‧溫克勒(Reiner Winkler)買下了他的第一件象牙藝術品,這件作品出自於一幅15世紀描繪耶穌誕生的哥德式雙聯畫。自此他便和象牙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從一件來自法國幾寸高的小作品開始,溫克勒成為了至今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象牙雕塑收藏家。

多那太羅的名聲一天比一天響亮,甚至連威尼斯的領主也聽說了,便請他為帕多瓦(Padua,譯註:威尼斯附近的城市)製作一座加塔梅拉塔將軍的雕像。多納太羅很高興地接下了這份委託,前往帕多瓦,在聖安多尼聖殿廣場(the Piazza di S. Antonio)上立起了騎在馬上的將軍銅像。將軍的坐騎活靈活現,隱約間還可以感受到馬的喘息和嘶鳴,而將軍則精神抖擻,充滿了自信。

多那太羅曾為當地的軍械公會(the Guild of Armourers)製作了一座身著鎧甲的聖喬治像(S. George),雕像的表情充滿著青春與勇氣、鎧甲的威武與不可一世的氣概,從冰冷的石頭中迸發出一股生命力。沒有一座現代人物的大理石雕像能夠像多那太羅的巧手,將自然和藝術表現得如此生動、如此精神抖擻。

據說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有一種天賦,站在未雕塑的大理石前,可以「預見」即將完成的作品。美國雕塑家奧古斯都‧聖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1848─1907年)也是如此。

多纳托(Donato)於1403年出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他的親友都稱他多那太羅(Donatello),因此他在一些作品中也用多那太羅這個名字署名。他一生致力於藝術,不僅是一名非常難得的雕刻家和優秀的雕像大師,也是一名粉飾灰泥工匠,同時他也善於透視技巧,是受人尊敬的建築師。

「尼迪亞」是1800年代最受歡迎的大理石雕塑。她出自英國作家愛德華‧布爾沃-萊頓(Edward Bulwer-Lytton)1834年小說《龐貝末日》(The Last Days of Pompeii)中的人物角色。作家靈感係來自1833年在米蘭看到的一幅畫:俄國畫家卡爾‧布留洛夫(Karl Bryullov)的作品《龐貝城的末日》,描繪意大利維蘇威火山爆發,造成大規模的災難。

《仄費羅斯、芙蘿拉與愛神》全由大理石雕刻而成,上面共有三個人物:西風之神仄費羅斯、花神芙蘿拉以及愛神,描述著希臘神話中仄費羅斯和芙蘿拉相遇的愛情故事。首先,年輕英俊的仄費羅斯展開翅膀,優雅地從天而降,迎接花神芙蘿拉。芙蘿拉轉身朝向仄費羅斯,她的姿勢非常優雅,好像在跳舞一般。他們兩個一見鍾情。在他們的膝前則是小巧可愛的「愛神」,以男孩的形象出現在他們的前面,象徵著純潔的愛。

共有約 176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