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應 萬物有靈 上天偶爾露一手

作者:懷忍忍
中華傳統文化講天人感應,佛家講萬物有靈,無神論者不相信,不過上天偶爾露一手,讓人看到奇跡。(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355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華傳統文化講天人感應,佛家講萬物有靈,無神論者不相信,不過上天偶爾露一手,讓人看到奇跡。以下節錄幾則古今奇聞與看官共享。

旋風吹來一片樹葉告冤情

明朝的周至新,永樂甲申年被任命為監察御史,當朝彈劾之事從不避權貴。後被提拔為雲南按察使,但未赴任前又被改派至浙江。當地的冤民聞之皆欣喜萬分,說道:「周公來此,我們的災難終得以解決。」果然周至新到任後,將所有冤屈一一平反,釋放了無辜之人。

某日,他在辦公時,忽然一陣旋風吹來一片樹葉。左右人等都說城中無此樹,唯有一座僧寺中有此樹,但那裡距城甚遠。周至新心悟:「此必是寺僧殺人埋屍於此,冤魂前來告訴我。」隨即命人到寺中掘地,果然找到一具婦人屍體,凶手供認不諱,依法處刑。周至新因此被讚譽為神明。(《裒談》)

雷震示警神異現象

成化年間,宜興西溪中有三人乘舟航行,途中遭遇雷擊。其一人被捆綁於船艙中,另一人頭部陷入甕中,第三人橫掛在船篙的尾端,而船篙則離奇地豎立於船頭。

旁邊的船隻上的人見到此情景,皆不敢靠近。那艘船隨水流漂流了六七里,於船艙中被捆綁的人解索了,陷甕中者掙脫出來了,掛在篙端者也掉了下來,三人這時方才恢復知覺。被捆綁的人說:「當初,我依稀聽到有聲音問我,『你改過自新了嗎?』」

此外,天順戊寅年,建昌熊家也曾遭雷擊。雷電將熊家堂屋的瓦片擊中,瓦片粉碎如同被萬馬奔踏過一般。另外,大門的四道横梁全被拿下,放置於廚房屋頂上。家中有一桿秤被放入了斗中,另一桿秤鉤掛在梁上,秤尾垂下繫於斗上。上述那些乘舟之人因為貪利而遭報應,而熊家遭雷擊的同時秤桿呈現如此異象,是否也顯示出熊家人經營的生意有不公不正之隱情呢?(《瑣綴錄》)

雷震洗冤平反

成化年間,衢州有一位名叫盧宗善的人捉拿盜賊,卻被盜賊誣陷。後來他得以平反的經歷也很奇特。

盧宗善得知當地有一名巨盜名叫王泰,他橫行霸道,肆意搶掠他人財物,在地方為害甚大,盧宗善便用計將其捕獲。

王泰被捕後,反而誣陷盧宗善,對官吏聲稱:「我做盜賊,死不足惜,但所搶之財多入盧宗善手中。」官府無法分辨真假,就將二人一同拘禁。盧宗善仰天哭訴:「我為官捕盜,本是為民除害,今日竟與盜賊同死,這還有天理嗎?」

話音剛落,風雲突變,雷聲震天作響,一位巨神將他從枷鎖中解脫釋放出來。因此,盧宗善得以被釋放,而王泰則被處決棄市示眾。(《西樵野記》)

雷移樓地還孤寡

明朝弘治二年,吉水鎮灘頭有一戶富豪家新建了一座樓房,但樓房侵占了他孤侄寡嫂家一間房的地基。孤侄寡嫂一家吞聲忍氣默默承受,只有每天早晚焚香祈禱,請求上天幫助。

到了那年五月十八日夜裡,突然間雷電交加,狂風驟雨竟將那座新樓房移動了。天亮時,人們發現樓房沒有損壞,只是被移動後留下的空地,正好是寡嫂家被侵占的部分,重新歸還給了孤侄寡婦。真是奇跡!誰說天道無知呢?(《瑣綴錄》)

雷震示警神異事件

明朝天順辛巳年五月月圓之夜,鄞縣的讀書人朱紱聽到猛烈的雷聲。天快亮時,他進了大堂屋,發現地上滿是白色的粉屑。他詢問昨夜留宿的客人怎麼回事。客人說:「雷聲轟鳴時,硫磺的氣味刺鼻,並見有火光在堂屋中走,火光約有一斗(量器)那麼大。我很害怕,便蒙頭躺下,其它情況就不清楚了。」

朱紱檢查了幾個地方,發現屋梁的柱子被劈開了一片。靠牆的一把晒衣架,也在屋簷口處被劈成四片,但綁著的繩子卻完好無損。旁邊的房子的一根斜柱是用楓木製作的,柱子中空了,如同竹筒。而西邊鄰居家的一棵巨大的楮樹粗大的樹幹也被劈開了。巷口另一家鄰居的棟柱被取出,被劈得如同粉末一般。還有宗廟的牆壁部分掉落,但並未移動分毫,僅有一處屋簷碎裂如絲。這次雷震波及了三家,破壞了多處,真是不可思議。

第二年,朱紱因犯法被判刑,流放至海寧,並病死在途中。那次的雷震應該是上天的預警吧!(《寧波志》)

以上種種另外空間的超能力表現被記錄了下來,給與我們後人更多有關天人感應的思考空間。瞧!天地間是否天眼無所不在呢?種種神跡無不在展現著天界的善惡判準,同時考驗著人對神的信念。擁抱無神論的無疑是自我放棄了得到神的護祐與救贖!

資料來源:明朝《古今奇聞類紀‧卷一天文紀》@*#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