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

八年不發一語諫議大夫 為何在節骨眼上死諫?

作者:懷忍忍
font print 人氣: 879
【字號】    
   標籤: tags: ,

唐朝人陽城(字亢宗),是出生於北平定州的官家子弟。但是由於家境貧寒,無法買書,於是他想辦法進入文學館集賢院工作,擔任寫書吏。他偷偷地閱讀著院內典藏的各種書籍,日夜不出門,發憤苦讀,經過六年的時間,無所不通,考中進士。他與兩個弟弟——陽堦、陽域感情友愛逾恆,當年事漸長,他也不願意結婚,對弟弟們說道:「我與你們相依為命,如果娶妻,就會有外姓的介入,雖然共同生活,但卻會漸漸疏遠,我不忍心如此。」弟弟同樣贊同他的看法,也終身不婚。

大肚寬容  嚴謹自律

陽城生活簡樸,為人寬和大度,待人謙恭,不論對方是長或幼。遠近的人都敬慕他的學問與品行,前來就學的人絡繹不絕。在他的鄰里中有人發生爭訟時,不去找官府,而是找陽城解決。有人偷伐他的樹木,陽城路過看到了,為了顧及他們的面子,就躲起來不讓對方看到。

一次家中斷糧,他派遣奴僕去求米,奴僕卻以米換了酒,喝醉了臥倒路上。陽城等了很久,與弟弟一起去接人,卻看到奴僕醉倒路上還未醒來,於是背著他回家。等奴僕醒來後,深感內疚並道歉,陽城說:「天寒飲酒,有什麼好責備的呢!」

他有個妹妹,丈夫客死他鄉,陽城和弟弟行了千里路,背著他的棺材回來安葬。然後讓妹妹依附自己過活。妹妹的兒子四十多歲了,仍然痴呆不識人,陽城常常背著他出入。

遇到飢年,陽城的足跡不出鄰里,用榆樹屑煮成粥果腹,依然持續給學生講學不輟。有人哀憐他餓肚子,就送來東西給他,但是他婉拒了。後來給他送來數杯米糠果核,他才收下。有奴僕都兒,深受陽城的操守與德行感化,也自我約束,成了正直耿介的人。

山東節度使聽聞陽城的仁義,派使者送他五百匹縑布,不要他還。陽城堅持不收,使者留下縑布走了,陽城也不去動用那些縑布。那時里人鄭俶要葬親,借不到縑布,陽城知道了,就把那些縑布給他用。

諫議大夫無為無不為  死諫皇上

陽城不慕榮利,心中是非分明,遇事足智多謀,且恪盡職守,正直敢諫,可為大義而不顧性命。

在唐德宗時期,傑出的宰相李泌推薦陽城擔任諫議大夫。德宗遣長安尉送來束帛,陽城穿著粗布衣到城門下辭讓不受;皇上又派遣宦官持緋衣(五品以上朝官的官服)幫他穿上,召見他,並賜帛五十匹。

陽城當上諫議大夫,天下人都聽聞了這個消息,期待著他的表現,相信他能夠發揮正直的操守、直言糾正皇帝的過失,大有作為。然而,一段時間過去了,其他諫官都紛紛上書陳述勸諫之言,唯有陽城與他的兩個弟弟、賓客日夜暢飲,沒有上奏章。當時的朝臣韓愈看不過去,寫了一篇名為「爭臣論」的文章來諷刺陽城,不幹事就當去職,其他朝臣也對陽城進行批評。然而,陽城並不在意,只是以飲酒消遣為樂。他還對兩個弟弟說:「我的薪俸收入,留下每月的柴米油鹽菜錢,其餘都可送酒家買酒,不用留下來。」就這樣陽城在諫議大夫位上八年,人們看不到他的任何作為。另一方面,他在太學講解經籍,受課的生徒禮儀良好法度井然。

後來,唐德宗誤信奸臣裴延齡誣陷賢相陸贄和張滂、李充的話,對這些良臣非常生氣,舉朝內外無人敢言。這時,唯有陽城挺身而出,說道:「吾等諫官,絕不能讓皇上相信奸臣,殺了無罪大臣。」

於是陽城俯伏在宮殿前,上書舉述了裴延齡的罪狀,為陸贄無罪辯護,義氣激昂連日不停。德宗大怒,要處罰陽城,幸得太子(後來的順宗)為他開脫解救,陽城才得以免罪。然而,德宗皇帝一心要升遷延齡為相。陽城繼續進言,說:「若延齡為相,我當撕壞宣詔的白麻紙[1],於朝堂哭泣。」後來陽城被貶為國子司業,然而,延齡也沒被任用為相,不能不說是陽城的力量所致。

其後陽城又被外放,貶到道州(今湖南境內)當刺史。太學中的諸生何蕃、季償、王魯卿、李讜等二百人跪在朝堂前,請求留下陽城。他們守在宮闕下數日,但是被阻擋在門外,無法進見。最終,陽城離開時,他們都悲泣不已,立下石碑紀念陽城的德行。

治地方如治家  州民感激

到了道州,陽城治理百姓如治家,非常關愛百姓,適當給予應有的懲罰和獎賞,不逼催百姓的稅款。他從俸祿只取生活所需的錢而已,剩下的全歸官府所有。每天煮米二斛,烹煮一隻大魚,放在道路上,供人共食。道州地方,多侏儒州民,身長不過三尺餘,每年進貢作矮奴,號為道州任土貢。陽城憐憫他們離鄉背井,就不進貢。皇帝派人去詢問,陽城奏道:「州內的居民都身材矮小,若以他們作為貢品,不知道要奉獻哪個。」從此停止了進貢侏儒。道州人民非常感激他,如果生男丁,紛紛以「陽」作為子弟的字,讓兒孫不忘使君(刺史尊稱)陽城。

陽城到任前,前任刺史因罪入獄。那些曾經和前任刺史親近的官吏,試圖自清,紛紛落井下石,搜集前任刺史不法之事向陽城揭發。陽城則將這些個小人一個個都抓起來。朝廷要求各州自我考評功第上報,陽城給自己評為最下一等,他寫道:「養育保護地方心勞,追科稅賦政績拙劣,考下下等。」

因為當地稅收未按時繳納,觀察使多次責備他。後來,觀察府派遣判官到當地監督稅賦。判官到達道州後,卻不見地方官長陽城來迎接,感到詫異。他詢問吏員,吏員回答道:「刺史認為自己有罪,自行囚禁在獄中認過。」判官驚訝,急忙進入獄中見陽城:「使君犯了什麼罪?我奉命前來探詢您的安危。」判官逗留了幾天,陽城都不敢回家,就在館外等待命令。結果判官匆匆告辭離去。

順宗立,召還陽城,那時陽城已經去世,官府護喪歸葬。皇上追贈左散騎常侍,賜給其家二十萬錢。

註[1]白麻:按宋.王溥《唐會要‧卷五七‧翰林院》:「凡將相出入,皆翰林草制,謂之白麻。」

資料來源:《新唐書》;白居易《新樂府‧道州民》
@*#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 在商紂王時代,殷商朝廷和各諸侯國都設有禁獄,只西岐才有畫地為牢的事出現。這是因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聖人,他通曉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設置本質是為了規範人心。
  • 《論語》中,退隱的賢人不少,如「楚狂接輿」,如「長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儀封人對孔子完全認同,知道孔子的歷史使命所在,可以說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