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偏執滅佛的可怕後果 遭五刑株連五族

作者:懷忍忍
font print 人氣: 1557
【字號】    
   標籤: tags: , ,

北魏太武帝(世祖)拓跋燾之朝,因為「國書」之事掀起了一場滔天巨浪,當時執筆的人都捲入漩渦眼,司徒崔浩的親族和三大姻族全遭到株連命喪黃泉,而同為執筆者的中書侍郎高允卻得以保命又受到重用。什麼原因造成他們的命運天差地別呢?

崔浩

崔浩字伯深,清河高族崔氏後代,祖上因為晉末避亂到了隴右,而在西涼和北涼為官。崔浩生性敏達,長於謀劃計算,從小好學,博聞強識,經史、百家的著作,無不博覽,尤其愛好天象陰陽之學,精研義理,出類拔萃,時人莫及。他在北魏一朝步步高升,弱冠就任通直郎,累遷至司徒(三公之一,主管教化)。北魏明元帝、太武帝之世,非常器重他,對他言聽計從。

崔浩有才略,他自比張良,又自美在考察古事上超過他;他說自己所造的曆書比古人正確,「可以益國家萬世之名,過於三皇、五帝」。

崔浩喜好道術,不喜老莊之言、斥佛理為虛誕之說。他的夫人郭氏向佛,時時誦讀佛經。崔浩自己不信佛,看到妻子誦讀佛經就發怒,竟然放火把妻子的佛經燒成灰,又丟到廁中才罷手。他弟弟崔模,深信佛法,非常恭敬,即使身在髒污的糞土中見到佛像,也禮敬膜拜,遭到崔浩嘲笑。

明元帝愛好陰陽術數,命令崔浩卜筮吉凶,多有應驗,打了多場勝戰,因此對崔浩很倚重。崔浩自己不信佛,常在明元帝的耳邊誹謗佛法。

太平真君六年,蓋吳造反,關中騷動,太武帝西伐至長安。從官在長安某一廟寺中發現了弓矢矛盾等武器,太武帝認為沙門擁有武器當是與蓋吳通謀用來害人的。閲覽了廟寺的財産帳冊後,他發現有許多釀酒用具,有數以萬計的富人寄藏物件,還發現廟寺中竟開闢有暗室用來與貴家女私行淫亂。這些沙門(出家人)的非法亂行讓太武帝非常憤怒。這時崔浩藉機進言誅殺長安沙門(出家人)、焚毀佛像。

當時崔浩的老師寇謙之也在隨行之列,苦苦與崔浩爭論、勸告,但崔浩始終不聽。寇最後對他嚴重警告說:「你現在一意孤行促成滅佛,不用幾年就會招來刑戮和滅門的報應!」

太武帝聽從崔浩的意見,半年後坑殺沙門,毀壞佛像的詔令下及全國各州。次月車駕至長安時,毀壞鄴城(在邯鄲境內)五層佛圖,造成歷史上的滅佛浩劫。

四年後,崔浩受命領頭撰述《國書》,作成《國書》三十卷。他接受著作郎閔湛等諂媚自己的建議,大手大腳花用三百萬元,在宮城東三里的大道邊,立石林銘刻刊載《國書》和他註釋的五經,以彰顯自己的史筆。當時,參與著作《國書》的中書侍郎高允聽到後,告訴著作郎宗欽說,閔湛等人所說的話在吹灰之間,恐怕成為崔氏一門萬世之禍,我們這些著作郎也要遭殃。

《國書》石林樹立之後,北魏人民看到先世善惡事跡,都詳細刊列,痛恨崔浩顯露傳揚國醜,構成罪名,上奏朝廷。結果崔浩五刑加身,血親、姻親無論遠近,全部遭到滅族。

崔浩被關在檻籠裡送到城南的途中,警衛士數十人將小便從頭到腳澆他一身,崔浩不斷發出哀號聲,響徹整條路。宰相遭到戮刑之辱,在史上崔浩是第一人。崔浩弟崔模在滅門之禍中獨獨倖免,人們都認為是他敬佛帶來的福報。

高允

再說中書侍郎高允和崔浩同寫《國書》,為何他能倖免於難呢?

高允字伯恭,是渤海蓨(今河北省景縣)人。祖父高泰,當過吏部尚書,父親高韜為丞相參軍,早卒。高允從小愛好文學,通曉經史和天文術數,學問淵博,在家教授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學子聞風而至,超過千餘人。

太武帝聽聞他的聲名,徵召為中書博士,累遷中書侍郎承領著作郎,專門掌理國史的撰述。同時他又為太子(景穆帝)侍講,師生感情深厚。

國史風波乍起,高允當時在中書省值班,太子先讓他待在東宮,次日特地領他入宮,設法要保住他的性命。當時高允還懵然不知大禍臨頭,太子特地叮嚀他:「見到至尊,一切都依我的話去說。」
太子對太武帝說:「高允為人小心謹慎,雖然和崔浩同事,但是他職位微賤,一切都受制於崔浩。請聖上赦免他的死罪。」

太武帝詢問高允:「《國書》都是崔浩作的,是嗎?」
高允答:「太祖記是前著作郎鄧淵所撰,先帝記和今記是臣與浩同作,浩負責總裁,至於注疏部分,微臣所作比浩多。」

太武帝大怒說:「這比起崔浩罪更重,哪得生路!」
太子急急為高允辯護,說道:「聖上天威莊嚴持重,高允因而迷亂以致言語失次。臣問過他,都說是崔浩所作。」

太武帝又問高允:「實情是否如東宮所言?」
高允答道:「臣罪應滅族,今已當死,不敢虛言妄語。微臣為殿下侍講多年,殿下哀憐微臣為微臣乞命,事實上沒問過微臣,微臣也沒這樣說,微臣說的都是實話,不敢迷亂。」
太武帝轉對太子說:「真是正直呀!能夠臨死而不移,人所難至,而且對君主誠實不欺,是個忠貞之臣,朕寧失一有罪,也要赦免他。」高允從而得以免死。

接著,太武帝讓人詰問崔浩。崔浩惶惑不能對答。
太武帝非常憤怒,就命高允寫詔書,凡涉及國史事件者,自崔浩以下,僮吏以上,凡百二十八人,全誅殺五族。但是高允遲遲不忍下筆。太武帝頻下詔,急切催促。高允乞求再次晉見。

高允進見太武帝說:「崔浩的罪刑,除了國史事件之外或還有其它的罪,微臣不敢知道。但是,微臣以為因為直書國史而犯觸,罪不至此。」
太武帝震怒,命令衛士把高允抓起來。太子再次拜見請求赦免高允。
這時太武帝說:「沒有高允讓朕震怒,當有數千人要死去。就這樣辦,崔浩誅族。其他人改判本人死罪。」
著作郎宗欽臨刑時感歎:「高允真是接近聖人的境界呀!」

高允在北魏一朝,奉侍五帝,從太武、景穆、文成、獻文到高宗,出入中央尚書省、中書省、祕書省五十餘年,未嘗犯下過失,公平審理刑部案件三十餘年,朝廷內外都稱讚他公平允當。高宗親幸高允家宅,看到高允家僅僅是數間草屋,他在居家穿的都是粗布薄絮袍子,廚房中只有鹽菜而已。高允誠信佛法,有好生之德,厭惡殺生。他常常設齋供僧眾,講經說法,最終以九十八歲高壽善終。

崔浩和高允雖然共事,但是立身處事的風格不同,道德標準不同,敬慎佛法的信念也大不同,他們的命運也天差地別。崔浩因為一個執念,讓自己的命運前後判若天淵。

崔浩作帝王實錄,言國家得失之事,本是為史的主軸,實際上並沒有違反大體。高允與崔浩同作「國書」,死生榮辱本在同道上,為何能獲得殊遇呢?理不在於表面的觸發眾忿之事,實在於為人之德。崔浩出於顯揚己身的私欲而失去廉潔的忠心,出於一己愛憎的偏執而蒙蔽了明明白白的道理,不分青紅皂白聳動皇帝迫害沙門,全面株連無辜,毀壞正信造下大禍。一個本受到皇上言聼計從的宰相受到史無前例的殺戮之禍,慘痛之劇能不為代代人的借鏡嗎?!

@*#
資料來源:《魏書》《北史》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