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走势图

關於貝尼尼兩座半身雕像的故事

博爾蓋塞美術館收藏的兩座《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半身像》公認是貝尼尼最好的雕塑作品
Michelle Plastrik撰文 吳約翰編譯
意大利雕塑家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大理石半身雕塑作品《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 (Gabriel Bouys/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氣: 348
【字號】    

巴洛克藝術家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年)的藝術在永恆之城羅馬留下不朽的印記,從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夢幻般的「四水噴泉」(Four Rivers)、壯觀的聖彼得大教堂柱廊(Saint Peter’s colonnade)到《聖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等傳世鉅作,公認貝尼尼是自米開朗基羅以來最有才華的雕塑家。貝尼尼的創新精神引領著當代藝術界,更得到教宗和地方仕紳的贊助。

貝尼尼也創作尺寸較小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半身像雕塑,包括頭部、頸部、肩膀以及部分胸部和上臂。他創作了大約50件這樣的作品。當時大理石雕刻肖像由於材料昂貴且需投入大量勞力,產量比彩繪畫作稀少。

貝尼尼是位能將堅硬的大理石雕刻成栩栩如生藝術品的雕塑大師,他的作品融合自然主義、生動又具生命力。貝尼尼雕塑作品《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的兩座半身像》(Two Busts of Cardinal Scipione Borghese)是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The Borghese Gallery)著名的收藏,公認是貝尼尼最優秀的雕塑作品,也是巴洛克藝術最偉大的成就。

貝尼尼25歲時的自畫像。(公有領域)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的作品《個人肖像》,1623年創作。油彩、畫布;37.9×30公分。意大利博爾蓋塞美術館。(公有領域)

看見才華

巴洛克藝術是17世紀歐洲流行的藝術,也是第一個影響全球甚鉅的視覺風格。巴洛克藝術的發明,貝尼尼功不可沒。他無疑是這般高度華麗、充滿戲劇風格藝術的傑出領導者。巴洛克風格重視活力、動感和情緒。

貝尼尼出生在那不勒斯(Naples),從小就是個神童,他的父親是佛羅倫薩(又稱佛羅倫斯)的雕塑家,貝尼尼在他指導下接受訓練。貝尼尼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羅馬度過,而他的才華洋溢很早就被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Scipione Borghese,1577─1633年)發掘。主教博爾蓋塞是羅馬首富之一,也是教宗保羅五世(Pope Paul V)的侄子。他同時也是位知名的藝術收藏家,曾經為了自家即著名的博爾蓋塞別墅(Villa Borghese Pinciana)委託貝尼尼創作四系列大型敘事雕塑作品,取材自神話與聖經,包括《阿波羅和達芙妮》(Apollo and Daphne)與《大衛》(David)。貝尼尼在不同雕塑類型上皆表現出眾,上述這些作品當然也都名聞遐邇。

更重要的是,紅衣主教希望貝尼尼為他製作半身像作為紀念。1632年,在主教去世前一年,願望得以實現。博爾蓋塞美術館展示了貝尼尼的兩座《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半身像》以及意大利貴族博爾蓋塞家族擁有的大部分藝術收藏。這些藝術品多數都可追溯至紅衣主教本人的收藏。事實上,美術館就坐落在以前紅衣主教的別墅內。

這兩座比真人尺寸大的半身像以卡拉拉大理石製成,呈現紅衣主教穿著披風、戴著牧師四角帽(biretta)的模樣。原本貝尼尼只打算做一件半身像,但因大理石材料本身的缺陷,迫使他必須製作第二個版本。

點擊觀賞圖片:吉安‧洛倫佐‧貝尼尼的作品,第一座《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半身像》,前額上的裂痕清晰可見。1632年創作。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

點擊觀賞圖片:吉安‧洛倫佐‧貝尼尼的作品,第二座《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半身像》,1632年創作。卡拉拉大理石;77.2公分。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

兩座半身像一模一樣

檢視第一座半身像,你會注意到紅衣主教的嘴微微張開,嘴唇撅起,好像正與觀者說話。這種「狀似說話」(speaking likeness)的創新表達方式也是貝尼尼首創。紅衣主教的眼睛也雕刻了瞳孔,學者認為此舉非常活潑動人。轉向一側的頭部與戴歪歪的帽子傳達出動感。貝尼尼對細節的關注還凸顯了一種日常現實主義的感覺。紅衣主教衣服的鈕扣勒緊了腰圍,還有一顆鈕釦快要蹦開的樣子。

羅伯特‧托斯頓‧彼得森(Robert Torsten Petersson)在著作《貝尼尼和他的大量藝術》(Bernini and the Excesses of Art)中解釋,當貝尼尼快要完成第一個版本的最後階段時,災難發生了。正當鑿子輕敲大理石時,一條裂痕沿著原本的斷層線裂開。這個裂痕在眉毛上清楚可見,一直延伸到脖子後方。貝尼尼試著做兩個動作補救,先把一根別針從四方帽上插入以閉合裂縫,然後從後方用C型夾鉗固定。要是裂縫更大的話,雕塑就無法固定在一起了。貝尼尼於是繼續創作半身像,然而或許經過最後的拋光後,裂痕又變得明顯,直至今日依舊可見。

貝尼尼別無選擇,只能重做。他不想好友兼贊助人失望,暗中將一塊新的大理石運送到工作室。貝尼尼雕刻的速度很快,眾說紛紜,有人說3天或者15天內即完成新雕塑作品。貝尼尼的努力果然獲得回報。儘管紅衣主教看到原先受損的半身像時感到沮喪,還好第二版本的半身像令他雀躍不已。這兩座雕塑幾乎一模一樣,但大眾普遍認為第一個版本更加出色,因為第一個版本貝尼尼有捕捉到紅衣主教的動感和活力。

貝尼尼帶領的巴洛克運動為後代藝術家樹立了半身像雕塑的標準。參觀博爾蓋塞美術館就是要體驗這些宏偉的奇蹟,然而貝尼尼這些小型作品也很吸引人。

原文:A Tale of Two Sculptures: Bernini Busts at the Borghese Galler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從事藝術顧問,現居紐約市。寫作主題廣泛,包括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特別展覽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