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

亂世一書生 怎能擁有安定一城的能量?

作者:懷忍忍
漢朝末世亂局中,管寧一介書生讓所居的鄉野變成都市,讓地方之人如沐和風麗日。(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718
【字號】    
   標籤: tags: , ,

亂世一書生沒有武力,沒有軍隊,怎能讓逃難的人都樂意聚集到他身邊?怎能擁有安定一城的能量呢?

管寧

管寧,字幼安,身材高大英挺,美鬚眉儀表出眾,他從小就謹言慎行、品行清高,受鄉里讚譽。他的先祖是春秋時代齊國宰相管仲,漢初,他的九世祖管少卿在朱虛(山東省曹州府,今荷澤縣)落籍,出任燕縣令,高德名節傳世。

管寧十六歲時喪父,又孤又貧,同輩的表兄弟姊妹都送來物品幫助他辦理喪事,可是都被他辭謝了。管寧竭盡己身之力為先父送了終。

管寧和平原郡人華歆友好,年輕時一起到他郡游學。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時,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寧視若瓦石一般,一樣揮動著鋤子,而華歆則挑起金子擲到一邊去。他們兩人曾經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一次,門口有穿戴官服官帽的人乘著高貴的車子經過,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則放下了書出門去觀看。管寧把兩人共用的席子割成兩半和華歆分坐,並對他說:「你不是我的同朋好友。」

漢朝末年黃巾之亂起大禍,眾人多逃往南方,管寧並沒有離開家鄉太遠,他聽說近鄰的遼東刺史公孫度政績不錯,就和幾個朋友避亂遼東。當時公孫度聽聞管寧的為人聲望,召募他為官,為他設置館舍,並準備車輛、侍從和廚子接他上任。管寧往見公孫度,兩人談話間,他只講經典不說政事,委婉表達了不當官不入府的心意,此後曹操任司空後徵召他,他也是不前往。

他推辭了公孫度的召請,就在山谷邊住下,挖土堆作居室。一般避難的人都住在郡南,隨時作南遷的打算,管寧的住室設在郡北,表示自己不遷移的心意。一些越海避難的人,都紛紛來到管寧之地就居,才一個月,那地方已經成了一個城市。於是,管寧就在那裡開課講授詩、書,依循禮儀祭祀聖賢,只見有心來學經書的人。

他在那裡看到有人的牛在田裡曝晒,他就默默幫人將牛牽到陰涼處去放牧;牛主人知道後心生慚愧。里人共用一井和一個汲水桶,里中男女為了汲水爭先恐後發生爭鬥,管寧就默默地多買了幾個汲水桶放在井旁供人使用。那些爭鬥的人知道後都各自懺悔過錯。看到鄰里中有窮困的人沒飯吃,管寧家雖然米糧不多,他還是會分米去救濟那些貧窮的人。

管寧品行高潔,外貌言行則非常恭順。他不隨流俗汲汲於名利,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簞食瓢飲有如顏淵,漏屋蔽衣過於子思,清靜守節,安貧樂道。人們遠望這個仁人君子儼然高不可及的樣子,可是一旦接近他,就感到和樂而溫馨,於是,人們都樂於接近他。管寧常常告訴人子要盡孝道,弟弟要友愛兄長,人臣要盡忠。因為管寧能因事利導,引人向善,不知不覺間就感化了對方。

管寧講授詩書,同時重視禮儀的傳承。圖:清 陳枚《耕織圖‧祭神》。(公有領域)

祝期生

和管寧的嘉言懿行相反,有這麼一個人叫祝期生的,他總是訐發他人的短處、隱私,又愛好誘人為非作歹。在他眼中天下簡直沒有一個好人。

他遇到相貌醜陋的人就譏笑人家,看到相貌俊美的便嘲弄人家。
遇到愚笨的就欺騙、欺負他;遇見聰明的就對他評頭品足。
對貧窮的人,他鄙視刻薄;對富有的,他嘲諷毀謗。
對當官的,他就揭發其人的隱私;對讀書的,他就張揚其人的私密。
見到人談佛說理,他就譏諷人為齋公;遇到人說儒家講德行,他便嘲笑人是假道學。

當他聽到有人說了善言,便說:「嘴上說說罷了,心中未必想這麼作。」看見人家做善事,就說:「既然做了這件事,那麼那件事為何不做呢?」
另一面,祝期生對一些人不合於善良普世價值的行為,卻大加讚賞。例如:看到有人生活奢侈無度,反倒稱譽此人是闊氣;見到有人心狠手辣,卻說此人厲害。

祝期生的一張嘴沒得閒,他到處批評,胡亂發議論,顛倒是非黑白。後來,祝期生突然得了一種舌病,舌頭長瘡,只能用針刺出膿血,每次都要流出一升左右的膿血才能消腫。他這病一年發作五到七次,痛苦自然不在話下,最後他就死在這病上,舌頭萎縮失血而死。

小語

管寧一生高風亮節恭行順言,清風懿行不受亂世道德下流的影響,在亂世浮生中成了穩定一方的力量,對鄰里和世人起了模範作用,矯正了流俗,出自善心的良言教化了世人。祝期生雖然能言善道,卻是滿心妒忌,發為惡言邪論,惑人害人,殺人於無形,也造下自己的罪業。

資料來源:《三國志‧魏書‧管寧傳》《德育古鑑》《藝文類聚》引《魏桓范薦管寧表》
@*#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