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陆博彩网站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救世古鑑】心念轉天地寬 作無品官行有品事

作者:懷忍忍
font print 人氣: 987
【字號】    
   標籤: tags: , ,

身家遭受災難,身體有永久性的損害,都是人間很難忍受的事。如何轉變人心之念,去轉變生命的天地呢?僅僅當個不入流的小官吏,也能發揮巨大的力量改變人生嗎?

身不死  便可賀

沈子均是明末清初的讀書人,有一天隨著朱近修到妙峰菴一帶遊玩。他們悠遊在山路間,突然看到遠處冒起濃濃的黑雲,接著有火舌竄動。起火的地方是棲鳳村。棲鳳村是沈子均的住處所在。

火災過後,有人安慰沈子均遭遇的不幸,只聽得沈說道:「可賀也!」

對方非常意外,就問他為何這麼說。

沈說:「 『國(明朝)破矣,家未亡也。家亡矣,身猶存也。 』雖然吾一生至此坎坷潦倒,但是一身猶存,有什麼好悲傷的呢?以世俗的話來說,身不死,便可賀。所以,您不用為吾哀傷,也不用安慰吾也。」

沈子均遭遇了國破家亡的悲劇,但是他展現的豁達,翻轉世間的禍福觀念,改變人生的悲喜態度。人生的風風雨雨,就像是一場場沐浴吧!

可喜靈臺不昧  從今不見尋常人

清初的畫家金農(西元1687—1764年,字壽門,又字司農、吉金,號冬心)是浙江錢塘人 。他的學識、藝術修養和書畫造詣都很高,書畫格調拙厚淳樸,自成一家,反映他胸臆中有一套不同凡俗的處世哲學。

他有兩個朋友,汪巢林和樂慶夫,各有與眾不同之處——巢林眼睛失明了,慶夫患有腳病,不良於行。金農特為兩個好友作了一詩,詩吟:

蹇處卻勝屈膝,閉時即是垂簾。
可喜靈臺不昧,何憂蓬戶常潛。

這詩文意帶雙關,意思說,腳雖然不方便走路,卻比「屈膝」逢迎要好;眼睛閉起來就像是垂簾,可以不看不見外面種種醜態。可喜的是保持心靈的清明澄淨,潛居草屋蓬戶中又有什麼要憂愁的呢?

金農又說:

此後已辭傾險路,從今不見尋常人。
一春花福仍消受,弄影聞香各占新。

就說從此以後就不用走傾斜危險的道路了,從今後就不用見一般常人了。兩友雖然有不同於常人的身體,而春天猶然在身邊,或者與花共舞,或者尋香共醉,人生總是有春天。用心眼觀天地人間,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金農寄寓詩中的是轉變觀念,慧眼看人間的生命智慧。無論眼前人生如何艱難困頓,轉個身可能柳暗花明又是另一番境地,另一個世界。

作無品官  行有品事

清朝的文官流品,自正一品至從九品,最下等的文官為未入流,就是不入流品,不在於九品官之內。清朝的各縣典史是未入流的官員之一,不在於九品之中。

典史一職最早始設於元朝,設於州縣,為縣令的佐理,原本職責是「典文儀出納」。明清的典史,掌管緝捕、稽查獄囚的事。

清朝某典史曾經題一聯掛在廳辦公室,他這樣自我期許:「作無品官,行有品事;讀百家書,成一家言。」人在主流外,清泉天上來。

《明外史‧本傳》中有不少典史的故事。馮堅在洪武年中,任南豐典史。縣民很喜愛他,為他作了《德政謠》一章。洪武二十四年,他上書就政事提出九大建言,皇上很欣賞他知時務,達事變,於是命吏部擢拔馮堅出任左僉都御史。馮堅果然是「作無品官,行有品事;讀百家書,成一家言」的典史。

《明外史‧循吏傳》記載,何聰是淮安海州人。明宣宗宣德年中出任四川長壽典史,他為公為民的行為更是感動許多地方父老,賢能的名聲不逕而走。後來他因守父喪而去職。服喪後,改任職於山東長青縣。明英宗正統八年,長壽縣知縣出缺,長壽縣民五十餘人,行走數千里到京師上書請願。他們陳述何聰當長壽縣典史的時候,勤勤懇懇,廉潔奉公,憫恤人民,深得民心的悅服,希望能讓何聰出任該縣的知縣。

明英宗皇上感歎:一個不入流的小官吏,已經離開長壽縣十年了,人民還念念不忘,當是循吏良選之才。於是任命何聰赴長壽縣出任知縣。何聰上任知縣後,能作主的權限更大了,他一心以人民的幸福為念,憫恤孤貧,興辦學校,息訟弭盜,人民對他益加愛戴。

這是典史作無品官,行有品事得到當世回報的實例。正義清泉點滴在人間,潤澤人民的身,洗淨人民的心,澄淨反射天理道義的光輝。

人間有道,不管大人物、小人物都有自己的道。不管是什麼角色,守住恆常天道,就發揚了天地之心,儘管人生再顛仆也不破不敗,瀟灑自在。@*#

資料來源:《清稗類鈔》《明外史·循吏傳》《明外史·本傳》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 在商紂王時代,殷商朝廷和各諸侯國都設有禁獄,只西岐才有畫地為牢的事出現。這是因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聖人,他通曉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設置本質是為了規範人心。
  • 《論語》中,退隱的賢人不少,如「楚狂接輿」,如「長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儀封人對孔子完全認同,知道孔子的歷史使命所在,可以說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 那麼,實際可以把音樂分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純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繹如之境。這四如之境,又可對應元亨利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語魯太師樂,所談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樂,是政通人和之樂,是為萬世開太平之樂。
  • 元月十五日元宵節,最早稱為上元節,又稱燈節、元夕、小過年,這個花燈流光極為輝煌的中華傳統節日,自漢代以來已經傳承二千餘年。元宵夜是一場燈火輝映下的情人盛會,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其實,元宵不僅是中華情人節,更具有深刻的內涵,那是什麼呢?
  • 上元燈火映天際,傳花鼓聲震夜空,才華佳緣交織成美事,傳說中的王安石元宵對聯結佳緣後繼有人,古今妙聯通人心,九歲小神童為元宵佳節添加一筆詩韻風采,締結良緣,為過年後第一個十五夜增加喜樂的情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