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這些兄弟們「爭義」改變彼此命運

作者:懷忍忍
font print 人氣: 960
【字號】    
   標籤: tags: , ,

無私是最難得的品德之一,無私的表現往往能感動天地,在人間也可能得到具體的回報。在歷史的長河中,家家都有一本故事冊,一些展現無私的兄弟情誼的故事——兄弟爭獄,兄弟爭義甘心赴死,兄弟慈悲無懼疫病,這些歷史上的真實故事,種下永恆的情義,給人溫柔的慰藉,也給予後人種種啟發的力量。

溫柔的力量

明朝萬曆年間有位進士名喚陳世恩,是夏邑(河南商丘)人。

他家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二,哥哥是孝廉,小弟從少小就游手好閒,每天和太陽一樣早出門,日落西山還不見人回來。

兄長孝廉每每嚴辭厲色規正他,他依然我行我素。世恩對哥哥說:「這樣做徒傷兄弟的友愛,沒有益處。」

世恩每天夜裡親身等門守候著弟弟,等到弟弟回來,就親自為他開門,對他噓寒問暖:「肚子餓嗎?弄個熱食給你吃。」

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弟弟終於被感動,真心悔過了,從此不再晚歸。

萬曆己丑年,陳世恩中進士,官運漸漸亨通,那時長兄已經去世了,長兄的側室吳氏還在。

一天吳氏的弟弟吳三,來探望姊姊。吳三戴著舊帽子,衣衫襤褸,一副貧賤的模樣。

陳世恩邀請他上座,與他面對面進食。

這時陳世恩的弟弟剛好回家,看到這個不速之客,問二哥說:「給他吃喝盡夠了,為何延請他上客座呢?」

陳世恩說:「庶嫂無兒無女,年少就孀居,為哥哥守制,我心中很感動,很敬重她。人家說愛屋及烏,請她弟弟一起對坐吃飯,又何妨呢?」其弟聽了哥哥的一番話,非常歎服。

陳世恩有兩個兒子——吳升和吳陛,都登了進士。

兄弟爭獄

鄭湜生於明朝洪武年中。當時宰相胡惟庸因案被明太祖處死。天外飛來橫禍落在鄭湜一家六兄弟頭上。有人懷怨誣告鄭家兄弟都是胡黨一夥,在胡惟庸生前與之有往來。因而,鄭湜和兄長六人成了官府急急拘捕的對象。

鄭湜的兄長們要上京赴官府應審,鄭湜說:「弟弟在此,怎忍讓各位兄長去承受刑罰呢?」

他說讓他一人上京去見府吏說個明白。

他二哥鄭濂,因為別的事情已經早先到了京師。看到弟弟鄭湜來到,就對他說:「我在家中比你年長,該當我去認罪,這事與你沒有關係。」

鄭湜說:「哥哥,讓我去說個明白。萬一沒辦法洗清咱們家的冤屈,就讓弟弟一人去伏罪。」

兄弟二人都爭著入獄。他們的事情傳到了明太祖耳中去了,太祖就把兄弟兩人都召到朝廷,慰勞他們。

太祖對身邊近臣說:「你們看看像他們這樣的人,會胡作非為嗎?會願意跟從別人去幹壞事嗎?」

結果兩兄弟都被提升為朝中參議。

兄弟爭義  甘心赴死

兄弟爭義,甘心出征戍邊赴死。(Shutterstock)

孫棘,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當時家中有男丁就要出丁戍邊,每家出一丁。他的弟弟孫薩答應由自己去充軍。

孫棘的妻子許氏跟他說:「夫君是我們家的戶長,怎可把這危險的差事讓弟弟去承擔呢?母親臨死之前,把小弟託付給你。現在他還未婚娶,還未成家立業。而夫君已有兩個兒子,即使戰死沙場,也沒有後繼無人的遺憾了。」

孫棘聽了妻子的一番話,立即就到郡府去,提出代替弟弟孫薩戍邊的意願。結果呢,弟弟孫薩不同意,不願兄長代替自己服兵役。

兩兄弟爭著這個危險的差事,反倒讓太守張岱心中起疑,不知他們葫蘆裡賣什麼藥,於是就把兄弟倆分開留宿,並派役吏私下去查個究竟。役吏各自經過一番細查之後,回報太守,哥哥和弟弟都是和顏悅色,甘心赴死的,請太守能成全。太守張岱被孫家兩兄弟的無私之情感動了,特地為他們寫了書表呈報上去。結果兩兄弟得到聖旨,特許免徵。

兄弟慈悲  無懼疫病

庾袞是晉朝咸寧年中的人。一年大疫流行,庾袞有兩個哥哥在大疫中死去。二哥庾毗又告危,父母和家人都在外避禍。庾袞獨自一人留在家中,不肯離去。

他親自服侍身體極度衰弱的哥哥,不分晝夜,不眠不休地為他調理湯藥。有時撫著兩個死去的哥哥的棺木哀泣。過了百多天,大疫消失不見了,家人才又回到家中。這時二哥庾毗也痊癒了,庾袞則全然無恙。

大疫有眼

大疫有眼,好人不染疫!史上這樣的明證不少。

隋朝時,岷州的民俗畏疫,家中一人染疫,全家人都躲得遠遠的,以致病患無人扶助,往往難脫一死。辛公義出任岷州刺史時,觀察到這種陋習,就貼出布告,凡是家中有染疫的病患都送到州辦事廳來安置。盛夏時節,廳廊裡擠滿了染疫的州民。

辛公義在病人間設了一坐臥榻,他本人辦公、睡覺都在這兒。他捐出了薪俸為病患準備醫藥,細心呵護他們,詢問身心狀況,並引導他們遵從醫囑,養護自己。後來這些染疫的人都一一痊癒了。這時,辛公義就召集他們的親戚,跟他們道出關鍵指引迷津:「死生有命,豈能互相染疫?疫病若是能染給別人的話,我應當死去很久了!」

那些對染疫的家屬不管不顧的人,此時都滿心慚愧地感謝而去。此後,岷州的壞風俗也為之一變。@*#

資料來源:《德育古鑑》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 在商紂王時代,殷商朝廷和各諸侯國都設有禁獄,只西岐才有畫地為牢的事出現。這是因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聖人,他通曉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設置本質是為了規範人心。
  • 《論語》中,退隱的賢人不少,如「楚狂接輿」,如「長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儀封人對孔子完全認同,知道孔子的歷史使命所在,可以說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