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走势图 - App Store

從「成、住、壞、滅」的歷史觀看文明與藝術的關係(上)

作者:周怡秀
希臘克里特島米諾安古文明出土的精美壁畫。(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31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藝術就是時代的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著當代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同時,藝術也在感染著世人,影響著社會風氣。

宇宙中,有一個「成、住、壞、滅」的規律: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形成到發展成熟、維持、進入衰敗,最終毀滅的過程。

大至整個天體、星系,小至肉體細胞,從生命到物質,包括人類的歷史上每一次帝國的起落、朝代的更替、文明的興衰,都在這個規律中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在這些文明的興替中,人類的藝術也歷經無數次的發展和衰敗。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腳步前進,從技術的不成熟到成熟,從粗糙生硬發展到精緻完美;但也隨著文明的衰敗而沒落。

收藏於梵蒂岡望樓(麗景庭)的阿波羅雕像。(公有領域)

遠古文明

誰也不知道,人類的藝術始自何時。但是在我們認為民智未開的遠古時期,卻已經發現許多掌握了技術、具有巧思的文物遺跡。它們形形色色、品質不一,有像是原始工具打造的粗拙的器物,也有追求精緻美感的高度文明遺產;更有形像怪異,甚至接近於現代抽象風格的文物。而這些文物卻沒有年代上必然的邏輯關係。

事實上,許多古代遺跡可能已經為我們提供了線索,特別是一些盛極一時,卻又在一夕之間突然消失的文明。

在西方古希臘,克里特島上的米諾安人建立了繁榮興盛的海上強權,尤以最後的米諾斯王朝達到頂點,愛琴海諸國都得向它納貢稱臣。然而,這個霸權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桑托林火山爆發時被完全摧毀了。曾經華麗的王宮廢墟中留下了精美的壁畫和器物,卻也留下了濫殺無辜、以活人祭祀的證據。

繼之而起的邁錫尼人擁有大量的黃金財寶、大批軍隊和武器;許多器物的文飾都以戰爭為題材。然而這個好戰的強權也在西元前十二世紀末突然結束,所有的王宮和城鎮都遭毀棄。自此上古希臘進入了持續數百年的「黑暗時代」。人口驟減,文物貧乏,各項技藝也失傳了。

希臘克里特島米諾安古文明出土的精美壁畫。(Shutterstock)
希臘克里特島上的邁諾安建築遺跡。(Shutterstock)

希臘美學精神是古典藝術的來源

我們熟知的希臘文化,就是從上一期文明的廢墟中發展起來的。初期從陶器上單調的幾何圖形,發展到線條流暢、造形優美生動的彩繪;在建築方面出現了恢弘莊嚴的神殿;而雕塑也從早期的生硬呆板逐漸成熟到逼真完美。

座落在德爾非的阿波羅神殿,牆上昭示著四大準則﹕「至美即至公、遵守分限、毋驕縱、毋過度」。希臘人的審美意識就建立在這個公正均衡、理性節制的基礎上。

在希臘神話中,阿波羅執掌著光明、真理、音樂與藝術;他與繆斯女神們居住在奧林帕斯山,代表著藝術的聖殿與最高典範。希臘藝術中均衡、諧和、高雅、莊重、平和、內斂等盡善盡美的品質盡在其中,也是後世西方藝術所尊奉的「古典精神」。與之相對的是酒神戴奧尼索斯,代表著恍惚、激情、放縱、不規範、破壞一切規則的混亂之神。這種性質在藝術表現中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希臘雕塑的「古典精神」大約在西元前五世紀中開始,是希臘藝術進入成熟完美的時期,也是希臘文化、智識發展的高峰,號稱「希臘的黃金時代」。此時作品展現了人體的理想比例、準確的結構、完美的均衡感;而且除了外在的美感,這些雕像更流露出一種平靜、超然,高貴,深邃而雋永的內在精神。

然而,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在古希臘擁有發達文明的同時,人們生活也逐漸奢侈靡爛,道德淪喪。從一些藝術文物中毫不掩飾的淫穢題材可見一斑。

在伯羅奔尼薩戰爭期間,雅典城中突然爆發瘟疫,造成半數以上的居民和四分之一的士兵死亡,連政治領袖伯里克利也難逃一劫。此後雅典社會結構崩潰,盜竊、謀殺和搶劫橫行;雅典文明再難恢復。

希臘被馬其頓征服後,進入到希臘化時期 (西元前323—前146年),此時雕像題材逐漸走向現實化、生活化,對人物的七情六慾也開始著墨,作品更具有人性。亞歷山大在東征西討同時,也把希臘藝術傳播到各地,對世界產生了更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藝術中見證羅馬帝國的興衰

西元前146年,羅馬人將希臘納入版圖,並且承襲了希臘藝術;不但模仿希臘作品,並重用希臘藝術家。

在建築上羅馬人成就輝煌,他們一方面改良希臘建築中的元素(如柱式),一方面發展出羅馬特色的拱形結構建築。在帝國盛期,建築多用以宣揚國威、表彰功績等;於是壯麗的凱旋門、紀功柱、廣場和神廟都一一出現;公共設施如劇場、競技場與浴場等也逐漸趨於宏大與豪華。

務實的羅馬人原本在雕像方面就具備了逼真寫實的傳統,後來也吸收了希臘藝術的理想化特質,出現了許多真實而動人的傑作。在用於建築裝飾的繪畫上,也自然地運用了透視法和明暗法,一些壁畫甚至具有自然主義及浪漫主義的氣氛。

同樣的,羅馬帝國在建立強權後,驕縱淫逸的風氣也越來越盛。從被火山灰覆蓋摧毀的龐貝城內可見到當時人沉溺酒色的證據,妓院牆上不堪入目的春宮畫隨處可見。競技場上經常上演著血腥的格鬥和廝殺,甚至將手無寸鐵的基督徒趕到場內任由猛獸吞食。這種罪惡,羅馬民眾習以為常,視為刺激的娛樂項目之一。

從西元165年到266年,強盛的羅馬帝國在百年中發生了五次大鼠疫,死者累累,經濟一片蕭條。西元五世紀,野蠻民族入侵羅馬,這輝煌的帝國就在瘟疫和戰亂中結束。即使在東方倖存的東羅馬帝國,也在西元541年到591年期間,發生數次瘟疫,直至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歐洲文明再次進入黑暗時期﹕文物被大量破壞、藝術家凋零,技藝失傳。這是歷史上「成、住、壞、滅」規律的又一次見證。

希臘化時代的勞孔群像──呈現更為人性的情感表達。(shutterstock)

——轉載自《藝談ARTIUM》https://artium.co/zh-hant/node/63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