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與養生

秋天養生不僅養收 中醫教人實作方法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6775
【字號】    
   標籤: tags: , ,

金秋颯爽!白露節氣過後,炎熱天氣明顯轉涼,很是怡人,此時節卻也是萬物即將衰黃、凋落的轉折點,觸景容易讓人傷情。在這樣的秋天時節,如何養生呢?

現代西方醫學的保健,以生活作息、飲食和運動為基礎,華夏養生寶典《黃帝內經》則揭示給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養生原則。養生在於學習天地陰陽消長變化與平衡的自然法則,落實到生活中作息、飲食和運動各個方面,還有內在精神層面的調節。秋天養生的自然法則就是養收、滋陰,中醫告訴人具體實作的方法:

一、秋天保健  養收滋陰

秋天是秋收的季節,而人體的氣血也是從夏天的外放轉為往內部走的季節,所以人體養生也要養收、滋陰。養收如秋收,處在準備休養的狀態,不讓身心神勞累、津液耗洩。《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二、起居有規律  早臥早起

秋季裡,白日漸漸縮短,一過了秋分黑夜就比白日長了。「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晚上十點左右臥床休息,早上太陽升起於地平線時起床,讓身心節奏和天地節氣同步。如《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教導人的:「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三、秋天養生飲食重點

秋天養生的飲食和食補,中醫建議掌握降火去燥滋陰潤肺、補正防風和開心防鬱等幾個重點。

1、降火去燥滋陰潤肺:

秋天五行屬金,金氣屬白,通於人體五臟的肺臟。中醫講肺的系統概念是主宰人體皮毛、呼吸,又與大腸相表裡。秋氣燥,容易傷到肺氣管、口鼻黏膜和皮膚,導致過度乾燥現象,故而,秋天養生要首重養肺潤燥,外在功夫做到防乾保溼,養護身體內部要滋陰補水。

肝、心、脾、肺、腎五臟對應五色、五行。彼此有相生相剋的關係。(Shutterstock/大紀元製圖)
肝、心、脾、肺、腎五臟對應五色、五行。彼此有相生相剋的關係。(Shutterstock/大紀元製圖)

中醫師推薦秋天養肺潤燥滋陰的食物,以白色食物最上選;輔以酸味食物收斂肺氣。秋天可以多吃白色和微帶酸味的蔬果、食物。同時,少吃辛味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蔥、薑、蒜、韭菜、辣椒等等,以免傷害肺氣。

維康中醫診所所長黃志遠中醫師精心推薦以下「五白」蔬果:

百合:潤肺止渴除心煩。

山藥:也稱為神仙之食,久服耳聰目明、輕身延年。

水梨:梨是秋天盛產的水果,含水量很多,自古被尊為「百果之宗」,也有天然礦泉水的美稱,能潤肺涼心、消痰降火。一般作水果吃就有滋陰潤肺的功效,虛寒體質的人就少吃一些,若加蜂蜜、百合等一起吃,有加成效果。寒咳的人不宜生吃梨,可以隔水蒸過,放電鍋中蒸燉也行。

白木耳:也稱銀耳,有「長生不老藥」、「延年益壽品」的稱號,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白木耳很適合加上枸杞一起食用,也是有加成效果。

銀耳蓮子湯。先將銀耳、蓮子打碎再熬煮的銀耳蓮子湯,加上枸杞或紅棗,更有益老人食補。(林秀霞/大紀元)

蓮藕:俗話說「秋藕最補人」,秋天的蓮藕具有收縮血管、涼血止血的功能。簡單作法,打成鮮藕汁加上蜂蜜飲用,或是煮熟的蓮藕,用油醋拌一拌食用。

此外,豆漿、白芝麻、甘蔗、糯米、川貝,還有枸杞、桂圓等等,也是養肺潤燥的好食物。但是白色食物多偏寒涼,體質偏虛寒的人要斟酌,依照自己的體質,調整進食的數量。

2、補正防風:

秋風起讓鼻黏膜乾燥、喉嚨癢,容意造成氣喘、咳嗽、感冒等呼吸道症狀。在平時補足身體的正氣,可以提高抗病的免疫力。秋天怎麼補正氣、防風寒?中醫有「春升補、夏清補、長夏淡補、秋平補、冬溫補」的主張。秋天養正氣在於平補,可以選擇溫性、補元氣的食物,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雞蛋、烏骨雞、魚肉、豆漿等等,來補體內正氣。

烏骨雞很適合當藥膳。(曾漢東/大紀元)

《本草綱目》說,雞甘、溫、無毒。雞肉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雞有很多種,公雞補陽氣,母雞滋陰,烏雞肉養心安神、滋陰潤膚,適合秋天平補。雞腳也含有膠質可以潤燥。此外,魚肉中含的可溶性膠質比肉類多很多,適合老老小小潤燥養正氣食用(小心魚刺即可)。

補正防風的食療,可以利用上述秋天當令白色果蔬、蛋白質豐富的食材,再加上一般滋陰益氣的中藥材,比如沙參、西洋參、枸杞、桑葚、紅棗等,組合做成適合自己口味的食補方。比如:燉參雞枸杞湯(體質偏熱的人不宜用人參)、蓮子枸杞烏雞湯、山藥蓮子魚湯、百合紅蘿蔔魚湯、百合蓮藕排骨湯、川貝燉雪梨、銀耳麥芽糖豆漿、百合蓮子銀耳紅豆糯米粥等等,只要適合自己的體質即可。

養生山藥烏骨雞湯(新唐人電視台提供)

義守大學的蔡金川教授有一個「潤肺補氣方」,適合一般體質的人在秋天補正氣。「潤肺補氣方」藥材是等分量的麥門冬、黃耆、枸杞、菊花、紅棗,再加上十分之一的山茱萸、五味子。這個處方可以補元氣,同時保護肺氣管,不會太燥也不會太涼。

3、開心解鬱:

《黃帝內經》說秋天「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就是說秋風颯颯帶著刑殺之氣,讓萬物衰敗凋落。天地間草木樹葉變色,氣氛蕭瑟,加上日照變少,使人血液中調節情緒的荷爾蒙分泌減少,就容易使人感傷憂鬱生出悲傷思緒。因而開心解鬱是秋天養生的重要課題。

對應秋鬱紓解情緒,中醫提供一方「玫瑰枸杞葚圓」茶飲,可以生津解渴,滿足舌頭;行氣解鬱,顧好心頭。用以下四種材料(選擇有機栽培的較好,沒有農藥殘餘),以熱開水沖泡,作成茶飲。

「玫瑰枸杞葚圓」茶飲材料:玫瑰花苞,行氣解鬱;枸杞,明目;桑葚,滋陰養血,生津潤腸;桂圓,養氣安神。

四、放下得失  消鬱解悶

除了身體的食補,精神的調節、修養對養生來說最是關鍵。保持心神平靜寧和,為而無求成、成而不居功,淡泊面對人生旅程的順逆,那麼就能緩解肅殺之氣。有實驗證實一些有效的增強正能量的作法,例如打坐,或是欣賞優雅的神韻音樂、古典音樂,能舒緩心神,讓人平靜寧和,並且增強免疫力和正能量。此外,懷抱善心善念對人事物,能量也很強大。

2018年10月13日下午,FAC教育服務公司總裁兼學校心理專家Francis Colosi在波士頓交響音樂廳欣賞神韻交響樂團的演出。他表示神韻音樂寧靜祥和,觸動人的情感。(新唐人電視台提供)

學習佛家的智慧,放下得失之心讓人身心安寧、豁達,心境安寧了,肺氣自然也就清淨了,外邪就不容易侵犯,就是《黃帝內經》所謂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身心從容平靜,和秋天養收的規律合奏同步,能減緩秋肅之氣對人身心的傷害,保持身心健康,減緩衰老的速度,讓生命在秋天煥發爍爍光彩!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所謂秋燥,是因為秋天雨水較少,天氣乾爽,人體容易有虛火,而出現喉嚨腫痛、臉上長痘等上火症狀。雖是夏秋之交,早晚較涼,然而,此時體內還存有濕氣,養生必須兼顧祛濕、防燥,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都如隔山打牛。專家推薦,家常中一粥一湯加上3種瓜,就是最好的養生料理。
  • 當 一個人沒有病痛,會認為健康是必然的,不會知道健康的重要;只有失去健康的人,才真正了解健康的可貴。許多人想用金錢換取健康,只可惜萬萬不能。健康不只是個人的事,一個人的健康關係到全家的幸福。健康是財富買不到的,但是擁有健康可以「不吃藥、不花錢」,那要如何做到呢?
  • 「秋分過後氣溫變,一場秋雨一場寒。清潤溫補養腸胃,莫貪寒涼與肥甘。」這首打油詩道出了秋分時節的天氣變化和養生須知。
  • 依照節氣9月23日是秋分、10月8日是寒露、10月23日霜降,天氣逐漸轉涼,秋季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