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文化 艺术 文学 连载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游 保健 移民 职场 投稿

新闻 评论 社区 科技 网闻 体育 娱乐 突破封锁 关于我们

世界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挂毯系列之一是七幅巨型文艺复兴时期挂毯组成的《帕维亚战役》(Battle of Pavia)挂毯。这些挂毯创作于纪念1525年神圣罗马君主查理五世(Holy Roman Emperor Charles V,当时最有权势的...
雕塑大观

《青铜骑士》,由叶卡捷琳娜大帝订制,用来宣示她暨俄罗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后成功地统治了俄罗斯。彼得出生后一个世纪,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仅展现对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借此巩固自己身为俄罗斯伟大统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题词“叶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科尼什艺术村”(Cornish Colony),是美国早期数一数二的艺术村。艺术村的中心是圣高登斯的住所与他后来建造的工作室。这个地方现在是“圣高登斯国家历史公园”(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国的历史、艺术和大自然,这个风景如诗如画的艺术村再适合不过了。

雕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来,雕塑流行的题材包括神话场景、政治领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个最特别的主题并不在上述类别里。人物雕塑《斯皮纳里奥》(Spinario)或称《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现的是一位坐着的裸体男孩,全神贯注地在拔他脚上的一根刺。几千年来,这座雕像给艺术家带来非常深刻的启发。

哥特式雕塑家在创作每一件作品时心怀上帝。他们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绘了圣经与圣徒们的生活,成为教堂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将上帝的讯息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巴洛克艺术家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年)的艺术在永恒之城罗马留下不朽的印记,从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梦幻般的“四水喷泉”(Four Rivers)、壮观的圣彼得大教堂柱廊(Saint Peter’s colonnade)到《圣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等传世钜作,公认贝尼尼是自米开朗基罗以来最有才华的雕塑家。贝尼尼的创新精神引领着当代艺术界,更得到教宗和地方仕绅的赞助。

儒略二世热衷收购艺术品,并将它们展示在他精美的宫殿中,地点刚好就在宏伟的罗马广场(Roman Forum)附近。曾经辉煌的石柱和檐壁饰带现已湮没在罗马人称作“牛牧场”的田野中。

在博德博物馆(Bode Museum)庄严的宁静中,我几乎能听到乐声,伴着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等身雕塑作品《舞钹的少女》(Dancing Girl With Cymbals)在我面前轻松地以单脚旋转。她的舞步轻盈如飞翔般曼妙,戏剧化般地高举双手平衡着姿态,敲响着手中的钹。精致古典的洋装随着她的身躯飘扬,勾勒出她舞动的每个瞬间。

自2019年以来,一支由国际专家组成的考古团队在伊特鲁里亚-罗马浴场圣堂(Etruscan-Roman bath sanctuary)进行挖掘,出土了20多尊古代青铜雕像和其它物品,以及5000枚金币、银币与青铜币──这是意大利迄今为止发现最大宗的伊特鲁里亚和古罗马青铜雕像。

根据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y)所言,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期间,雕塑家便开始制作黏土模型为创作石材雕塑作准备。在卡诺瓦职业生涯早期,他以复兴古希腊雕塑遗产闻名。当时有些人甚至称他为“当代的菲迪亚斯”。

如今,重建版帕台农神庙已成为纳什维尔百年公园的中心建筑──这座永久性的公园是在1897年世博会遗址上修建的。该建筑成为许多节日和戏剧演出的背景。有数百名演员参加的春季盛会,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铁路公司为鼓励游客共襄盛会,亦给予票价优惠。战车比赛、大型歌舞表演和其它视觉展示,吸引着周边各州游客前来亲身体验“南方雅典”。

尽管贝尼尼在绘画上承袭卡拉瓦乔的风格,但大家总是拿他与米开朗基罗相比。 米开朗基罗和贝尼尼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家,也是唯一在建筑、绘画、雕塑这三个艺术领域都获得至高成就的知名艺术家。综观艺术的高度、成就的广度与才华而言,贝尼尼可说是米开朗基罗唯一的继任者。

1508年,米开朗基罗准许贝鲁格特研究《卡西纳之战》(Battle of Cascina)的素描草图──这幅壁画从未完成。鲜少有人获得这样的殊荣,这无疑表明,米开朗基罗将贝鲁格特当作艺术家来尊重,也当作朋友信任他。

走在罗马市区的砖石街道上,很难不被这里古迹的密度之高、保存之完好所惊叹。这座被誉为“永恒之城”的城市,与另一座名城——佛罗伦萨,是承载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双姝。在这里,超凡脱俗的大理石与青铜雕塑数不胜数,大小教堂与修道院更是星罗棋布。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美与不美,全在观者。”(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不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否有道理?千百年来,关于美是什么、为何重要,以及美的起源,先人圣哲们一直争论不休。

1820年,意大利杰出的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完成了一座大理石雕塑作品《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但观者评价两极。雕像采坐姿,尺寸比真人高大,打扮像罗马君主,年约中年;华盛顿态度轻松、充满自信地看着手握牌匾上亲笔写的内容。

母亲失去孩子,可想而知那是多么悲伤的画面。目睹这样的场景,多数人难免会沉湎于强烈的失落感、丧子之痛的空虚感。然而,当米开朗基罗呈现他的作品《圣殇》(Pietà)(圣母玛利亚哀悼无生命迹象的耶稣基督)时,画面却展现出克服悲伤的希望。

奥罗拉别墅从17世纪的辉煌时期以来,持续饱受时间和贪婪的摧残。到了19世纪,投资失败使得庄园腹地缩小到今天的半英亩。1896年,摩根大通(J.P. Morgan)曾考虑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买下庄园。卢多维西收藏的最好的104件雕塑于1901年卖给意大利政府,而卡拉瓦乔和格尔奇诺的钜作依然在别墅中屹立不摇。

宇宙中,有一个“成、住、坏、灭”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形成到发展成熟、维持、进入衰败,最终毁灭的过程。人类的艺术也历经无数次的发展和衰败。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前进,从技术的不成熟到成熟,从粗糙生硬发展到精致完美;但也随着文明的衰败而没落。

德国柏林画廊(Gemäldegalerie)入口处有两座大卫雕像,招呼着游客入内观赏展览主题:“多那太罗:文艺复兴的发明人”(Donatello: Inventor of the Renaissance)。这两座大卫雕像各有千秋。

历史悠久的米拉贝尔宫(Mirabell Palace) 位于奥地利萨尔斯堡(Salzburg, Austria),有四百多年历史。历经多次破坏和修复,加上不同建筑师分别对它进行改造,成就了今天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

罗宾逊和博格勒姆共同为拉什莫尔山制定了几个计划,但最终决定还是这四位总统比较能让更多人感兴趣,也能为这座山增添光彩。这四位总统分别是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汤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和西奥多‧罗斯福(俗称老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哦,宛如置身天堂!18世纪墨西哥艺术家安东尼奥‧德‧托雷斯(Antonio de Torres)有一幅圆形画作,画里耀眼的圣母盘旋在充满祥和云彩的天堂里。

1962年,一位事业有成的建筑承包商赖讷‧温克勒(Reiner Winkler)买下了他的第一件象牙艺术品,这件作品出自于一幅15世纪描绘耶稣诞生的哥德式双联画。自此他便和象牙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一件来自法国几寸高的小作品开始,温克勒成为了至今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象牙雕塑收藏家。

多那太罗的名声一天比一天响亮,甚至连威尼斯的领主也听说了,便请他为帕多瓦(Padua,译注:威尼斯附近的城市)制作一座加塔梅拉塔将军的雕像。多纳太罗很高兴地接下了这份委托,前往帕多瓦,在圣安多尼圣殿广场(the Piazza di S. Antonio)上立起了骑在马上的将军铜像。将军的坐骑活灵活现,隐约间还可以感受到马的喘息和嘶鸣,而将军则精神抖擞,充满了自信。

多那太罗曾为当地的军械公会(the Guild of Armourers)制作了一座身着铠甲的圣乔治像(S. George),雕像的表情充满着青春与勇气、铠甲的威武与不可一世的气概,从冰冷的石头中迸发出一股生命力。没有一座现代人物的大理石雕像能够像多那太罗的巧手,将自然和艺术表现得如此生动、如此精神抖擞。

据说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有一种天赋,站在未雕塑的大理石前,可以“预见”即将完成的作品。美国雕塑家奥古斯都‧圣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1848─1907年)也是如此。

多纳托(Donato)于1403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他的亲友都称他多那太罗(Donatello),因此他在一些作品中也用多那太罗这个名字署名。他一生致力于艺术,不仅是一名非常难得的雕刻家和优秀的雕像大师,也是一名粉饰灰泥工匠,同时他也善于透视技巧,是受人尊敬的建筑师。

“尼迪亚”是1800年代最受欢迎的大理石雕塑。她出自英国作家爱德华‧布尔沃-莱顿(Edward Bulwer-Lytton)1834年小说《庞贝末日》(The Last Days of Pompeii)中的人物角色。作家灵感系来自1833年在米兰看到的一幅画:俄国画家卡尔‧布留洛夫(Karl Bryullov)的作品《庞贝城的末日》,描绘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造成大规模的灾难。

《仄费罗斯、芙萝拉与爱神》全由大理石雕刻而成,上面共有三个人物:西风之神仄费罗斯、花神芙萝拉以及爱神,描述着希腊神话中仄费罗斯和芙萝拉相遇的爱情故事。首先,年轻英俊的仄费罗斯展开翅膀,优雅地从天而降,迎接花神芙萝拉。芙萝拉转身朝向仄费罗斯,她的姿势非常优雅,好像在跳舞一般。他们两个一见钟情。在他们的膝前则是小巧可爱的“爱神”,以男孩的形象出现在他们的前面,象征着纯洁的爱。

共有约 176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