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影子女士:一生钟情皮影戏的美国人(下)
被称为“影子女士”(Shadow Woman)的宝琳‧本顿(Pauline Bento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皮影戏的表演者之一,她在纽约创办了红门剧社,将中国濒临式微的传统皮影戏在美国发扬光大,甚至受邀赴白宫演出。然而在她弥留之际,红门剧社的风光已不如从前,她没有后代,她留下大量的皮影戏遗产何去何从?
表演艺术
此剧只应天上有 缘在当下人间现

“神韵”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正统文化、神传文化、仁义礼智信的文化道德内涵。中国古典舞典雅高贵,讲究形、神、劲、律,藉由“拧、倾、圆、曲”的动作和手、眼、身 法以及韵律,而且表达深邃的内涵。

相声创作的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在1949年以后,往昔代代授徒的口传心受,逐渐被“生活—曲本—舞台”这样的过程所取代。曲本确立成为整个相声创作过程的中心,而编写出文字曲本,即被称为“相声创作”。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除1938年张杰尧曾经赴日本演出之外,作为北京土产的相声艺术,可以说是从来没有出国交流的体验,连中国引以自豪的相声作品,也只有《买猴儿》、《连升三级》等被翻译为英、法文在国外发表过。八十年代初开始,随着社会“改革、开放”,一些曲艺表演团体和相声名家多次出国访问讲学,透过这些文化交流,扩大了相声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最早在1980年侯宝林等人应邀赴日,与日本学者进行交流,开此风气之先。

作为一个专门名词,“儿童相声”出现较晚,而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却早已存在。最早相声艺人“撂地”作艺,常常是一家大小齐上阵;年纪幼小的儿童站在椅子上和父、兄一起表演,俗称“娃娃腿儿”。由于形象活拨可爱,形式又很新奇,因此,“娃娃腿儿”在观众中特别有人缘。

神韵神乎其神   观众回味无穷

‘神韵’在台湾台中演出七场,人山人海,连连爆满,笔者有幸观赏,福至心灵,神来一笔,忍不住写下观众的激烈回响于万一。

【专访】杨建生畅谈歌曲《留意》的内涵

(大纪元记者辛百正专访)时间回到今年2月11日下午,这一天,是日本的建国纪念日假期,来自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的观众,两千人拥进东京市昭和女子大学“人见纪念讲堂”,这是日本王室观赏艺术公演必到的一流剧院。来自美国的“神韵国际艺术团”,今天要上演第三年造访日本的第一场表演。

虽然,女子说相声早在民国初期就有了,当时在江湖上卖艺的曲艺艺人,一般都是全家上阵,艺人家的女孩子都会说几段相声帮衬、铺场,但这都是临时性的。正规的女相声艺人直到三十年代后期开始才出现。早期的有来小如、于小福、耿四福、张玉凤、吉文贞﹙艺名︰荷花女﹚等。到了四十年代更趋向于专业,有于佑福、刘玉凤、回婉华、张松青﹙艺名︰小明星﹚等。再晚一点有吴蘋﹙艺名︰小苹果﹚、魏文华等,其中不乏艺业精湛的艺人。

1949年以来,相声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不但全面戒除了任何具有“荤口”意涵的段子,走“净化相声”路线,连表演时间也有缩短的趋势;过去的相声段子通常要说个二、三十分钟,甚至有长达四、五十分钟的,上得台来,往往艺人演出至少得三刻钟。但在1949年而后,相声段子明显缩短,长的不过十多分钟,短的则只有几分钟。

过去的娱乐性相声大致可以分为“技巧类”和“笑话类”两种;技巧类的相声主要集中于“学”和“唱”,以超凡的技巧来娱人,这其中也有“说”的,如“绕口令”、“贯口”,都是一种超凡的语言技巧。笑话类的相声则常常涉及歌诵与讽刺,也不排斥单纯以滑稽诙谐取胜;例如高英培、范振钰表演的《钓鱼》,虽含讽刺因素,但真正扣人心弦的还是高度夸张的语言和赏心悦目的幽默。

由于中国社会此时开始“改革开放”,难免泥沙俱下,社会风气受到侵袭,尤以凡事向钱看的思想为害最烈,引起了相声艺术的关注。原建邦此时创作的《管子斗富》就属于立意新颖、针贬时弊的力作。采取说唱并举的“柳活”方式,把诙谐幽默的唱哏和抑扬顿挫的绕口令结合在一起,演出颇受欢迎。

相声电视化之后,最大的功绩是挖掘新人,特别是从业余演员中选拔和培养人才。尤其是八十年代电视台举办的“相声邀请赛”,涌现了大批的相声新秀,这些从业余相声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人才,后来都分别得到相关的良好出路。

《草桥关》是一出铜锤花脸(姚期)与老生(刘秀)的唱工戏。戏很单纯,它演刘秀当上皇帝,思念镇守边境的姚期,宣他从草桥关回朝。皇帝出自内心真诚邀约,于是命吴汉、岑彭、杜茂等前去换防,让姚期回京。果然君臣、还有郭皇妃,三人在万花亭会面宴饮,十分高兴。这出戏因此也叫做《万花亭》。

文革时期,一些曲艺团体和相声组织被强行解散,一些相声演员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

相对于1963年当时还有人尊重相声演员保留长衫文化的做法,1966年,在“文化革命”的紧锣密鼓声中,林彪和江青泡制了所谓《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抛出了《文艺黑线专政》论,全盘否定共党执政以来的文艺表现,打着“破除迷信”、“彻底革命”的幌子,排斥一切中外文学艺术的遗产,鼓吹民众批判“文艺黒线”以及“黑线人物”,《解放军报》更提出要“彻底清洗”文艺界。从此,文艺界与相声界便陷入了灾难性的浩劫之中了。

持剑而舞在汉代非常流行,因为剑除了能防身御敌,还能抒发情感。汉代的《剑舞》有单人舞,也有双人舞;有舞单剑的,也有舞双剑的。

1962年,天津曲艺团请观众与文艺界人士进行座谈讨论;相声作家何迟终于指出了大家的心声︰“相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具有喜剧性的语言和表演艺术,有的相声不一定使听者哈哈大笑,只要诙谐幽默,听者觉得酣畅愉快就可以了!”

从1960年10 月到1961年4月半年间,挖掘并纪录了传统相声一百多段,包括“垫话”、“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开场小唱”等,基本上反映了传统相声的概貌。当时这些调查单位曾撰写一篇充满意识形态的书面报告,以政党政治观点全面的对这批民间说唱艺术加以总结﹙或说在政治层次上批判﹚。

人生中难免遇到各种困境,有时魔难来临如同将人整个笼罩,即使个人的能力再好,却因为看不清现实而难以挣脱;甚至情况越来越糟,眼见就要被没顶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消沉沮丧,撑不下去;但也有人从消沉沮丧中神奇的走出。京剧《独木关》演的就是这种叫人捏一把冷汗的题材。

在1959年前后,中国的文艺界掀起一波创作高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曲艺等领域作品颇多,相声当然也不例外,创作了大量反应“新时代”与“新生活”的作品。

夏雨田是位相声界不多见的具有大学学历的艺术家,长期坚持歌颂型相声的创作。他曾深刻的概括“笑与人生”的关系,他说︰“愿人生有更美的笑,愿笑中有更美的人生。”,“我爱相声,相声通往笑声;我爱笑声,笑声连接大家的心声!笑帮您宣泄喜怒哀乐的情怀,笑伴您应对酸甜苦辣的人生!顺利时会笑,困难时能笑,失败时敢笑,我们笑着同昨天告别又笑着迎接新的黎明!”夏雨田的歌颂型相声具有新的审美意蕴,富有浪漫气息,他曾经说︰“我试着把曲艺当诗写”。

相声原本是产生于北京的市民艺术,是城市曲种,只在城市流传。但共党执政后,随着相声演员到军队、矿山、工厂、农村深入生活和慰问演出;相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内地到了边疆,从工厂到了部队,逐渐也有了雄厚的业余演员队伍。各地的相声爱好者一方面为专业队伍输送了优秀的演员和作品,一方面活跃了群众生活,逐渐将相声发展为全国性的曲种。﹙到后来,几乎每个省都有了相声;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还创造了方言相声和少数民族相声。﹚

关于老舍,是享誉海外的知名中国作家,他终其一生都以抒写社会底层百姓的心声为已任,这样的认识是没有错的。但是成长于大时代动荡时期的老舍,其实是个刚强、义气、具正义感、学贯中西的爱国青年;他在中共建制后,本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从海外归国奔向革命。他多次说︰“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

《八大锤》的艺术高度,懂的人都知道它的珍贵,没看过的不知道,或者被西方戏剧理论蒙蔽住的人,即使看过也不能知道珍贵在哪里。这出戏很奇怪总是让人想起家乡,当然它是一出有关家乡、有关回忆的故事。

老舍出身在曲艺和相声的发源地—北京。生于一个满族家庭。由于清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北京清末的旗人感到无力回天,日益沉溺在消遣性的民间文艺里自娱。生活在这样的旗人文化区,老舍在童年时代就开始接触曲艺,加上他有一个开茶馆的表舅,又给他提供了耳濡目染的方便。这样,他从小爱好戏曲、曲艺,对相声也特别热爱。

“相声改进小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中国社会面临重大转变的时候自立更生摸索前进,改编和创作了许多相声,培养了新的演员,重新站稳了相声演出的步伐。不过因为历史环境的约束,这样的过程给相声带来了“偏左”的思潮,以致后来的一些相声作品,都呈现了过于强调相声的“政治宣传作用”而忽略艺术、娱乐作用的倾向。

1949年,大陆上共党执政后,中国的相声艺人全都经历了一个不得不“重新学习与改造”的历程;所有演出的内容,都必须要通过严谨的思想检查、教育、改良,要达成能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要求;以避免演员说着“未经整理”的传统相声,或是提及羡慕富贵权势、贬损“劳动人民”的内容。

1947年一月中旬,当时著名的民俗学家金受申在《北平日报》连载题为《相声》的文章,具体描述了那时相声在社会上发展的现状,指出了相声存在的问题。这篇文章发表到今天,已经超过一甲子,然而,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与相声界的一些流弊,仍然可作为当时的见证与目前的参考。

共有约 896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