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中共的文艺政策当中,由于文艺的党性特征,使得阶级斗争成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在“样板”戏当中,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敌我”斗争,也就是两个不同阶级或主义的斗争。更进一步,在这种由共产党所虚拟出的“斗争”当中,由共产党塑造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在客观上营造出一个扭曲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这个审美标准通过在残酷的敌我斗争展现“英雄人物”敢于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通过“英雄人物”的机智和敌人的“愚蠢”产生对比,制造出艺术作品所必需的“美”,而最终“英雄人物”的必胜和敌人的“必败”为这个审美过程制造了一个理想的终点。但是,这种被塑造的“英雄人物”不是以基本的人性为出发点,而是在共产党虚拟出来的“斗争”环境中挤压出来的,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是对阶级敌人的恶和对阶级亲人的爱。这种基于阶级的爱与恨本身缺乏人性本身所具有的爱恨情仇的真实性,因此并不具有真实的“样板”价值。但当这些被变异了的“模型”植入人们的头脑中,便会取代了人原有的思想感情。当人们不断去“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强化着这种变异了的思想感情而最终演变成对党的爱和忠诚。

2006年08月14日 1:11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