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影子女士:一生鍾情皮影戲的美國人(下)
被稱為「影子女士」(Shadow Woman)的寶琳‧本頓(Pauline Benton),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皮影戲的表演者之一,她在紐約創辦了紅門劇社,將中國瀕臨式微的傳統皮影戲在美國發揚光大,甚至受邀赴白宮演出。然而在她彌留之際,紅門劇社的風光已不如從前,她沒有後代,她留下大量的皮影戲遺產何去何從?
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舞臺的空性實際上是時空空性的體現﹐何謂時空的空性?時間和空間本 是一體的﹐而我們的時空觀念實際上是相對中產生的虛假概念。

商羊鼓舞是流傳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李進士堂鎮杏花崗陳劉莊的一種民間祭祀 求雨舞蹈,也是最古老的民俗祭祀求雨舞蹈之一,是殷商祭祀求雨舞蹈不可多得的“ 活化石”。相傳此舞成于商湯之前母系社會,由“巫”( 古時武、舞、巫、不分。 巫“格於天人”,也就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言人,也是內功和技藝高超的舞蹈家。舞前 常會有特異的氣功表現,令人驚異好奇)編排指導並組織展現,距今已四千五佰多年 的歷史。古代文獻中曾有所記載,明清之際仍十分興盛,但在1949年前幾近絕跡,湮沒無聞。

藝術資料的寶庫–表演藝術圖書館

你是否曾想過收藏一張古典音樂專輯,卻因無法當場試聽,難以掌握每張專輯的錄音、演奏水準而望之卻步?想要欣賞更多市面上罕見的古典音樂專輯,卻苦於找不到管道?位於台北市國家戲劇院地下室1樓的「表演藝術圖書館」,向來是筆者喜歡去尋寶的地方。

深入中國舞世界 陳俊丞學無止境

眼前的陳俊丞給人一種陽光、快樂的感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無憂無慮」,他把這種純真的品性也帶到了舞蹈表演中。2012年4月29日,這位「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冠軍在接受採訪時,一談到自己鍾愛的舞蹈藝術就喜形於色。

文化作底蘊 李博健演繹中華男兒精神

(大紀元記者陳天成美國紐約報導)曾三次獲得舞蹈大賽金獎的李博健,看起來比同齡人顯得成熟、穩重許多,舉手投足和眼神間帶著自信和堅毅。他說他不太喜歡講話,更傾向用他的舞蹈表達心裏想說的話。

戲曲演出的長短,其實與演員的詮釋能力有關。尤其從「摺子戲」裏,最容易看出由演員所決定的時間感。今天介紹《七郎托兆》這個摺子戲,單獨演出可以演到半小時,主要是看主角楊七郎的表現,他花臉虎虎生風的唱腔,與父親楊繼業陰陽兩隔,急著安慰父親,並辭別父親,其中唱到:「孩兒我再不能多行孝順,再不能與爹爹同路而行。再不能與爹爹牽馬墜蹬,再不能統雄兵去把賊平」,感人落淚。在此情境中,演員較有發揮,時間的感覺就不一樣。如果少唱(俗稱「馬去」)兩句,立刻會變得太短。

京劇《打姪上墳》,又稱《狀元譜》。由打姪、上墳兩個段落所構成,兩個段落分別講了兩個風俗習慣,一是「開倉放糧」,一是「清明掃墓」。這齣戲,簡而有力說明文化的力量,幫人達到連繫、溝通、互動。人與人的裂痕,藉此得以彌補。族群或社會出現不平衡,大家心量大,攜手同心,心性得到提高,環境調整變好。

陳德霖(1862~1930)是在京劇史上影響很大的人物。如果譚鑫培是「老生」的代表,陳德霖就可稱為「青衣」的代表。在表演上,陳德霖考慮劇情,根據劇中人物的性格來安排行腔的高低、急緩。「青衣」強調女性優雅與端莊,不尚花俏,注重身份、舉止內斂。

《監酒令》為小生重頭戲,表現一個年輕人遇到選擇,他總是以本性或正義去選擇,而非用利益去選擇,結果得到好報。例如選擇愛人,他找喜歡的對象,不牽涉到政治上有「劉派」、「呂派」之分,結果夫妻兩口子很恩愛。戲中這位朱虛侯劉章,具足年輕人的正直與憨厚。歷來能演者不多見,朱素雲曾與貴俊卿(譚派老生)合演,朱素雲喉音高亮,聲聲合拍,雖是宿衛軍官之職,面對「劉派」大老的挑撥,他一本正理應對;二人神情周到,又功力悉敵,實屬難能可貴。早年,北京春台部陸小芬(1856咸豐六年生),演劉章憨直無懼,很有名聲。

先是漢中的張魯攻打劉璋,劉璋請劉備入川協助。劉備從荊州,以龐統為軍師,帶著部隊,到成都與劉璋會面。接著,劉備駐守在綿竹一年。劉璋反悔,懷疑劉備的動機,乃攻劉備,交戰中龐統被箭射死。荆州的孔明(諸葛亮)急忙率領張飛、趙雲等出兵,打敗劉璋的悍將張任。終於,劉備與孔明會師成都,劉備取代劉璋的位置,開始統治四川。

京劇《悦來店》、《能仁寺》是八本《兒女英雄傳》中精彩的兩析。此劇原為清初文康寫的小說,清末李毓如根據河南才子狄郁(號杏南)所编梆子劇本、整理成為京劇余玉琴「福壽班」的本戲之一。當年余玉琴演十三妹是武旦應工,以武功見長,是踩蹺演出。此戲後經王瑶卿重排,融合了花旦腔調、刀馬旦架式表演,不再踩蹺而改穿彩薄底(快靴)。

京劇《天雷報》又名《清風亭》。清朝人焦循(1819年出版「花部農譚」)在花雅並盛的乾嘉時期,他站在花部(京劇這一系統)這一邊極力頌揚;特別就以《清風亭》這齣戲大書特書,做為花部勝過雅部(崑曲)的明證。

京劇《斷太后》這齣戲很簡明扼要,用單純的三個角色,就把北宋皇室的一件千古疑案交待清楚。京劇中的歷史劇,與古代史書類似,文字精簡,但內容既深且廣。從前,教筆者左傳的恩師傅隸樸先生嗜京劇,講課鏗鏘有聲,猶如老生演員凝鍊的演出;他深通易經,以易入史,而左傳原本就用到許多易經卦象,易史結合,學生大受啟發。

易經的「觀」卦說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神道兩字改成白話文就是「有神論」,聖人以「有神論」來設教,天下的人無不服從。如此一來,「神道設教」的意義其實非常容易理解。比人崇高的神,必然具有更高的道德與能力,一個善於觀察的人,如果能學習神而提昇自己的道德與能力,那真是有助於天下太平,處處都可見到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胡金銓帶有京劇節奏的武俠片「龍門客棧」,演變到徐克三D武俠片「龍門飛甲」,其間約有五十年,可是觀眾還是愛看。 武俠片(西方有騎士傳奇的小說、電影)是人類投射出的情境:想像奇人義士打抱不平、救助弱小忠良、揭露真相、不顧世俗的阻擾、勇往直前。戲曲小說及文藝作品,就是有此類型,其情其景帶有兒童純真的觀點,細膩、善良、栩栩如生。

《花子拾金》又名《拾黃金》,是丑角的玩笑劇。內容很簡單,演乞丐范陶(倒過來念,諧音為討飯)撿到一塊黃金;乞丐高興的模仿京劇生、旦、淨各種唱腔,甚至其他的地方戲大唱特唱,逗得大家跟著樂和。用現代的話講,這是一種「模仿秀」,模仿的維妙維肖足以亂真。清末名丑劉趕三演《拾黃金》,他還自備文武場,能以两手拉胡琴,两膝各縛鐃鈸,右足趾夾一錘,左足懸一鑼,坐在桌上模仿唱《二進宮》,不只唱著生、旦、淨的唱段,同時胡琴、鑼鈸並奏,音節諧美,令人叫絕。劉趕三還有一齣也是「模仿秀」的《十八扯》(又名《兄妹串戲》),這是加上花旦由兩個人來演的。

《刺虎》即《費貞娥刺虎》,出自崑曲「鐵冠圖」,但它是過去京劇旦角在學戲過程必學的一齣,表現女性大義凛然的崇高美,從前四大名旦都會這個戲。猶如「鐵冠圖」中的《寧武關》是京劇老生學戲不可或缺的典範,表現男性明知其不可為而為的悲壯美。

關羽的情操非常高尚,遠遠超過常人,在曹營時,黃金、美女都收買不了他,他只對大哥劉備效命。他又熟讀春秋,大節大義的關鍵處,一點也不含糊。他反映中華文化崇高道德的一面,在民間被奉為神明,處處都有關聖君的廟。 關羽的武藝也非一般武將所能及--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威震人心;另外,《單刀會》這齣戲描寫了關羽膽識過人,帶著少許人過江去與魯肅談判,令人印象深刻。大陸某處關廟就有這一幅對聯:「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單刀會魯肅,江南名士盡低頭」。英雄、名士都服氣關羽。

清代焦循在嘉慶24年(1819年)出版的「花部農譚」已提到花部(又稱亂彈)的《藥茶記》這齣戲,這是根據真實社會事件改編的一齣戲。焦循又驚又喜,沒想到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能如此傑出的表現正義,太難能可貴,因此他乾脆稱此戲為《義兒恩》 。

《得意缘》中的狄雲鸞與《烏龍院》中的閻惜嬌是京劇花旦中的兩大類型。狄雲鸞天真無邪、調皮愛笑,但為了維護丈夫,卻能脫離娘家,闖關而去。閻惜嬌任性嬌縱,原說要報宋江的恩,但有了新歡就不要舊愛宋江,一旦捉到宋江的把柄,為求斬斷束縛不惜將宋江害死。

台蘭陽戲劇團 「小國哀歌」即將開演

(大紀元記者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蘭陽戲劇團自民國81年創團至今已經19個年頭了,她也是全臺第一個公立歌仔戲團,也是唯一由地方政府(宜蘭縣政府)所籌設的劇團。今年的年度大戲『小國哀歌』,即將在11月18日、11月19日兩天在宜蘭演藝廳有三場的演出,歡迎民眾前來看戲、聽戲。

兩岸京劇發展,從角色來看,差距最大的是花旦。大陸「戲改」,已將花旦塑造成玩弄政治、鬥爭好勝的女強人,兇悍無比。如新編戲《春草闖堂》,春草可以咆哮公堂,要脅縣長更改判案,還讓縣長成了她的跟班,跑前跑後辦事。

《硃痕記》又名《牧羊卷》,出於《牧羊寶卷》。追蹤「卷」這個名稱來由,去古未遠的台灣皮影戲,猶留可追的線索,台灣皮影戲明末自潮州傳進,許多劇目都有「卷」字作尾(類似木魚念經式的宣卷,加上弋陽腔)。「卷呀、圖呀」這是早期的稱呼,如《苦節圖》、《忠義圖》、《牧羊卷》。所以往上回溯,《牧羊卷》是來源頗早的一個故事了。

【京劇欣賞】山門

有些戲很神奇,它能順順當當、不受阻礙的就這麼流傳下來,像康雍乾時代《忠義璇圖》中的《山門》,又稱《醉打山門》,至今仍能見到演出。有些戲運氣就不好,例如連譚鑫培都誇讚的好戲《寧武關》(余叔岩、言菊朋皆曾演過),卻因中共邪黨建政,瞬間中箭下馬,當前再也沒人敢提起,成了失傳的戲。

【京劇欣賞】盜王墳

京劇《盜王墳》有兩個不同的演出版本:一個是傳統的、比較短但藝術表現很完整的時遷盜墓;另一個則是「中國京劇院」的改編本,把劇情完全反過來,時遷不盜墓,而成打擊盜墓集團的英雄,他殺死盜墓者,並將盜墓者所盜珠寶,獻給梁山。

【京劇欣賞】搜孤救孤

《趙氏孤兒》根據老戲《搜孤救孤》改編,在1959年編成。劇情新添加的幾個部份,完全是為「革命需要」做作出的「虛情假意」。 中共統治大陸後,立即頒布禁戲劇目,壓制京劇不遺餘力。京劇演員無戲可演,難以維生。拖到1957年大鳴大放,一些不懂中共陰謀的演員,以為否極泰來,積極演出傳統老戲,招來老觀眾,想要再造京劇的中興。不久「陽謀論」把大鳴大放的人扣上右派的帽子,遭整肅以及被殺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京劇著名藝人李萬春、葉盛蘭、葉盛長等也牽連在內。從此以後,倖存的人變得機伶,隔年1958年毛澤東發動「大躍進」,果然人人爭先。京劇界也跟著搞大躍進,積極「改革」老戲,計劃一年排出三百個新戲,其中兩百個要是革命現代戲。

舞臺導演楊世彭一如以往,西裝筆挺,舉止從容,散發一股貴族般的氣度,也猶似一名王者,引導屬於他的舞臺世界裡的子民揮灑生命色彩。

舞臺下,楊世彭面容祥和,舉止、談話彬彬有禮,學者風範盡顯。舞臺上,楊世彭自信而神采飛揚,用不盡的精力,讓他始終不斷地力求最完美的演出。這就是楊世彭,一位情感充沛、觀察細膩的戲劇藝術家。雖說走上戲劇生涯這條路,楊世彭形容當初是「無心插柳」;然而,命運之神早在他幼年時,就已開始悄然鋪墊了這條漫長之路。

在「綴白裘」第十一集第三卷收錄有亂彈腔《擋馬》一戲。這齣戲很神奇,經過長久的歲月,它依然在台灣的舊路北管(俗稱福路戲)傳唱不輟,只是戲名不叫《擋馬》而叫《賣酒》,屬於文戲,是小丑與花旦的「對兒戲」,講究唱唸要相互配合,銜接上要緊密而自然,今年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畢業公演就有《賣酒》的演出。

京劇的「淨」行,一般大家知道的有正淨(銅錘花臉、黑頭)、副淨(架子花臉)、武淨(武二花、摔打花臉)。其實還有一種毛淨(油花),他「毛手毛腳」如過動兒一刻不得閒,動作繁多、身段複雜。今天我們介紹《通天犀》這齣戲,主角許世英,綽號「青面虎」,舉止毛躁,即以毛淨來應工。

共有約 896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