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中共的文藝政策當中,由於文藝的黨性特徵,使得階級鬥爭成為藝術表現的主要內容。在「樣板」戲當中,我們看到的基本上是「敵我」鬥爭,也就是兩個不同階級或主義的鬥爭。更進一步,在這種由共產黨所虛擬出的「鬥爭」當中,由共產黨塑造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在客觀上營造出一個扭曲的價值標準和審美標準。這個審美標準通過在殘酷的敵我鬥爭展現「英雄人物」敢於犧牲自我的「高尚品格」,通過「英雄人物」的機智和敵人的「愚蠢」產生對比,製造出藝術作品所必需的「美」,而最終「英雄人物」的必勝和敵人的「必敗」為這個審美過程製造了一個理想的終點。但是,這種被塑造的「英雄人物」不是以基本的人性為出發點,而是在共產黨虛擬出來的「鬥爭」環境中擠壓出來的,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是對階級敵人的惡和對階級親人的愛。這種基於階級的愛與恨本身缺乏人性本身所具有的愛恨情仇的真實性,因此並不具有真實的「樣板」價值。但當這些被變異了的「模型」植入人們的頭腦中,便會取代了人原有的思想感情。當人們不斷去「學習」這些「英雄人物」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不斷強化著這種變異了的思想感情而最終演變成對黨的愛和忠誠。

2006年08月14日 1:11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