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彩票平台排行榜官网-彩票平台排行榜开户-彩票平台排行榜注册 shouye
【藝術小百科】學院派一詞是褒是貶?
經常聽到關於一些藝術家反抗「學院主義」「學院派」的說法,好像學院藝術是個束縛、教條式的老舊東西。可是學院又給人有「學術、權威」的感覺,到底學院派或學院藝術好不好呢?
美術長廊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台灣藝術大學55周年校慶,透過該校歷任教師140多件作品在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展出,譜寫台灣文化的美學生命力,師資從前輩傑出藝術家過渡到深造返國的年輕精英,呈現台灣美術發展史精華縮影,期待讓觀眾重溫藝校、藝專、學院、藝大的藝術脈動。

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例行性的活動「會員創作研討會」一直是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自從創會以來每年春秋兩季各舉辦一場,自98年起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合辦以來,除了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會員外更吸引許多對水彩有興趣的會外民眾前來觀賞,近幾場都接近座無虛席的熱烈,會員除了將新作展示出來進行創作說明,並供共同觀摩進行研討之外,前來觀摩的民眾也多能提出問題交換意見,形成一種互動良好的對話機制,這是激勵會員成長、提昇個人創作實力的最有助益的活動。

15屆大墩美展  大墩獎得主揭曉

台中市國際美術競賽「大墩美展」,16日下午在中山堂舉辦第15屆頒獎,盛況為各大美展難得一見。壓軸好戲由市長胡志強揭曉5位各獲20萬元的「大墩獎」得主,分別是篆刻類- 陳怡靜、水彩類-黃昱筌、數位藝術類-余紫詠、版畫類-Jon Renzella、墨彩類-陳瑩。胡志強表示,每一屆,都要辦得像金馬獎典禮一樣,要越來越國際化。

大墩美展油畫首獎  活摘器官引發關注

全國在地美展,在近幾年唯一轉型為國際型美展,並將得獎作品每年巡迴國際的「大墩美展」,已邁入第15屆。16日起在文化中心開展,219位的得獎者當天齊聚中山堂接受獎章。14日文化局長黃國榮與到場5位得獎人,為美展揭開序幕。記者會中展示的油畫首獎『禁聲的手術台』,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呈現中共活摘器官的真實畫面,吸引現場目光。

徹底的解決辦法是,下回構圖時,一定要找到一個令人心動的好主題,讓它占有全畫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面積,而且把主賓之間的差異性做出來。 縱觀這幅畫,垂直面的岩壁與水平面的石頭與流水是構成畫面的兩大區塊,垂直部份面積較大適合當主體,但沒什麼突出之處;水平面看來較有變化但面積又太小而且偏於下方。無論如何,兩害相權取其輕,最後,我決定留往水平面當作主體。

人物櫥窗介紹「游筆人生—鄭世璠資料展」

新竹市文化局三樓人物櫥窗12日展出「游筆人生—鄭世璠資料展」,內容包括鄭世璠的生平事略、文物、與多幅珍貴照片、畫作剪影等。新竹市副市長曾國修代表市長許明財主持開幕儀式,同時邀請藝文界前輩陳在南、吳隆榮、賴傳鑑與鄭世璠之子女、家屬等親朋好友共同參與。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水墨畫作近500件,此次特地選出五十多件在台灣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盛大展出,以饗中部地區愛好藝術的人士,2010年10月10日前上午9點至下午5點半(週一除外),歡迎民眾蒞臨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展覽室C觀賞。

中華民國篆刻學會理事長黃嘗銘,舉辦書法篆刻印鈕個展,創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藝術心情,展現形於外的成果。積累30年所內蘊的藝術涵養,黃嘗銘曾獲中山文藝、全球中華文化薪傳及中興篆刻文藝獎章等,即日起到30日,在台中市文化中心大墩藝廊展出。

簡銘山書法展   與蘇東坡對話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民國81年中山文藝獎得主,獲今年五四文藝節中國文藝獎章的書法家簡銘山,即日起到10月底,在國立美術館舉辦「簡銘山書法創作展—與蘇東坡對話」展,以宋朝大文豪蘇東坡的詩詞文章為主題,共展示71件書法創作,巨幅創作詮釋著蘇東坡一生波瀾壯闊的氣勢。

史博館九月之星:石灣日神與月神

(大紀元記者白亞士台灣台北報導)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的這對石灣窯日神和月神,體積碩大、有半人高,生動寫實的陶塑、栩栩如生的姿勢相當罕見而壯觀,加上衣冠配飾有藍、綠、褐、淺黃、雪白等鮮麗多彩的釉色,充分展現石灣陶溫潤渾厚、樸實自然之美,是史博館藏中十分傑出的作品,九月份特別規劃選為「九月之星」,在館內三樓做系列展出。

王羲之與鵝池

(shown)「鵝池」一池碧水與周圍的假山奇花異石相互輝映,更有惹人喜愛的大肥白鵝,靜中生動,生機盎然,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池不在深,有鵝則名」。

(大紀元記者宋順澈台北報導)來自瑞士的陶藝家菲利普.巴德(Philippe Barde)是陶博館邀請來駐村的一位陶藝術家,在9月1日下午為陶博館帶來一場非常精采的課程,下午兩點在陶藝研習室舉辦「2010與陶藝家有約主題講座--注漿成型 x 創意造型」,他打破大家對注漿的刻板印象,介紹如何利用同一個模型做出多樣變化,或是運用同一個模型製做千萬種風情的作品,並展示重新演繹後的作品。

蔡佶辰陶藝展    孟焦畫廊展出

年輕陶藝家蔡佶辰陶藝展假孟焦畫廊展出,今年主題的創作是荷的姿態與自然結合的神奇,作品有自己的個性表現出不同的特色,作品中呈現荷之美。

北區陶藝聯展     表現多樣風貌

北區陶藝教育聯誼會會長廖運鴻表示,陶藝的創意是自由的、是奔放的,透過泥土去抓住核心的創作,只要對作品有所理解,就會產生了快樂與滿足,培養思考與創意,因此今年北陶會員聯展展出以來獲得社會廣大的迴響。

「印象風城」水彩展在早在2007年即由林市長與協會共同促成,是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一系列透過政府部門合作展出的活動之一;我們為配合「印象風城」特展的主題性展出,特別在2009年四月辦理一次外地藝術家的新竹市采風之旅,承蒙文化局的接待,畫家充分感受到新竹人的熱情,也將豐碩的採集資料轉化成一幅幅美麗的畫作。

「印象風城」展出以四大主軸來呈現,古蹟與人文、自然與山林、海岸與休閒、都會與科技等,將全面的展現現代都會的面貌。

「嬉色遊彩-劉漢文2010水彩個展」即日起至8月15日於國立中正紀念堂三樓第四展廳展出。

「嬉色遊彩-劉漢文2010水彩個展」即日起至8月15日於台北市國立中正紀念堂三樓第四展廳展出。

「印象風城」展出以四大主軸來呈現,古蹟與人文、自然與山林、海岸與休閒、都會與科技等,將全面的展現現代都會的面貌。承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補助,本項展出得以出版精美專輯森林與生態,將對風城之美、水彩藝術、與政府施政的成果等,長時間的發揮推廣效益呈現正面的社教意義,以美好的情境,陶冶國民性情營造祥和社會等。

水與色的交響曲

劉漢文參加多次美展曾獲清溪文藝金環獎、國軍文藝金像獎、中國時報金格獎等殊榮。從事室內空間設計,富創意新銳水彩畫家。常將藝術美感融入設計中,並運用設計空間技巧增加畫面立體度。「嬉色遊彩-劉漢文2010水彩個展」即日起至8月15日於國立中正紀念堂三樓第四展廳展出。

李園寫實油畫大師來台       承傳正統藝術

第一屆全球華人人物油畫寫實大賽金獎得主李園教授接受新唐人電視台邀約,特地從日本來到台灣,為正統藝術愛好者作一週的短期培訓,時間從8月1日到8月6日。59名參與學員從李園教授談正統藝術美術講座、李園教授繪畫教學示範和講解、學員習作及指導,文藝復興時期畫作鑑賞;學員表示這次收穫良多,改變了對繪畫的觀念,歸正了藝術創作之路。

蔡佶辰陶展    荷花系列為主題

2010年蔡佶辰陶展以荷花系列為主題,展現荷的清新氣息與荷花出汙泥而不染意境深遠的創作。

爸爸節動畫賀卡

大紀元祝福全天下的爸爸父親節快樂。

「印象風城」展出以四大主軸來呈現,古蹟與人文、自然與山林、海岸與休閒、都會與科技等,將全面的展現現代都會的面貌。承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補助,本項展出得以出版精美專輯森林與生態,將對風城之美、水彩藝術、與政府施政的成果等,長時間的發揮推廣效益呈現正面的社教意義,以美好的情境,陶冶國民性情營造祥和社會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鼎盛,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仰佛。當時在各種工藝品中,蓮花飾紋幾乎無處不見,裝飾題材團花、飛天與佛教藝術題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藝術對陶瓷的影響。

亞洲現代陶藝展     日本國寶級陶藝家抵台

由國立中正紀念堂與中華民國陶藝協會共同主辦的2010年亞洲現代陶藝展假國立中正紀念堂熱烈展出,該展覽31日下午將舉行開幕酒會,邀請來台的日本國寶級陶藝家小木曾抵台,受到蘇正立理事長及陶藝界人士熱烈歡迎。

台陶藝家日本見行   參訪交流熱滾滾

由中華民國陶藝協會、台灣省陶藝學會、北區陶藝教育聯誼會、工藝之家協會等陶藝家組成的日本陶藝參訪交流訪問團28日結束八天參訪行程載譽返國,此行除參訪日本清水燒、信樂燒、伊賀燒、美濃燒、瀨戶燒、常滑燒外,也到日本國寶級大師小木曾工作室與柴燒窯場參觀,並到陶藝藝術村參訪。

畫了一幅80p的飛櫻,雖然費了不少心力卻總覺得不甚滿意。同樣的我花了數週整日盯著畫面、睡在畫旁、卻只花了數小時改了一個小地方:樹枝的弧度,總共不到10公分就將畫面的動勢修改完成。

印度藝術家哈溫德.辛.吉爾(Harwinder Singh Gill)2010年7月23日展示了兩枚蛋殼浮雕,浮雕上分別刻有雨傘與美國總統奧巴馬頭像,浮雕工藝精細,栩栩如生。據悉,蛋雕是近些年來逐漸興起的一種民間工藝,一般以雞蛋殼、鴨蛋或質地較厚的鵝蛋、鴕鳥蛋等禽蛋作為材料,以淺浮雕或鏤空的手法進行雕刻。以下另節選數項工藝精湛的微型雕刻作品供讀者欣賞。

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書法」則是以漢字特有的線條和書寫規律,表現出豐富多彩的筆法、章法和筆勢。反映人們的精神氣質和思想情趣。是歷代前輩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美化書寫形式,進行藝術創造的成果。在中華文化寶庫中居有極為尊崇的地位,歷來受到炎黃子孫的普遍喜愛,也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藝術。

共有約 2957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