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財商天下】雄霸商界400年 徽商傳奇
中國三大商幫之一的徽商,為何能從窮鄉僻壤走出來,繼而富可敵國,興盛400年?「賈而好儒」是什麼意思?
冬至在文化史上為什麼很有份量?歷代校正曆書為什麼以冬至作為時間指標呢?又如何校正呢?歷朝歷代有什麼成就?從冬至說開去,展現出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超時的科技成就。
古人愛今人讚 「膾炙人口」的美食是哪兩味?
一首好詩、一篇好文、一種流行時尚膾炙人口,表示它們大受歡迎,大受讚賞。其實「膾炙人口」起源於古人最愛的二種美味,古往來今,依然膾炙人口!猜猜它們是什麼美味?為何令人愛戀至今、還留下不少文化重彩?
「指名道姓」為何是粗魯的、不禮貌的行為?在稱人名、字的時,要如何稱呼才是正道?可知古代禮儀中有敬重人姓名的相關規定?古代故事中有「指名」、「指名道姓」、「稱名道姓」的用法,道出原由和變化。
「眉壽」是指幾歲高壽?典故為何和春酒有關?
以「眉壽」表示長壽,起源有多久遠了?它的來處很具有詩意,而且耐人尋「味」。說起「眉壽」在歷史上的應用到底有多深廣?,相信是超乎許多人的想像。
以「鼎」之名引領的物質和精神文明
中華之鼎「鼎鼎有名」!為何古代稱青銅器為「吉金」?「金有六齊」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鑄鼎文明。「三足鼎立」什麼作用呢?「九鼎」和「問鼎」搬演了什麼精彩的歷史故事?你覺得「列鼎而食」吃的是什麼美味呢?
「腰纏萬貫」到底有多重?到底多富有?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兼得三者,可能嗎?你知道「貫」錢是怎麼來的?「腰纏萬貫」到底有多重?到底多富有呢?這和古代的幣制相關連,當然也和歷代物價的上漲連動啦。
「七尺男兒」究竟有多高  「七尺」另有何意?
換算今制,「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在中國歷代,度量衡不是不變的,然而不管尺寸長度的標準幾度改變,堂堂「七尺男兒」的用法為何鮮明不變呢?身高不到六尺的晏子立德立言受人敬仰,而他八尺軀的車夫卻受妻子看輕。那麼「七尺男兒」不僅指「七尺軀」的男兒,實際指稱什麼真義、什麼內涵呢?
中秋節有多少民俗傳說,有多少神奇事兒呢?歷史上有哪些名人,他們的中秋故事在中華文化中放異彩呢?除了嫦娥,還有誰?一起來回顧,玩味中秋明月,迎接中秋節,在人生的追尋路上增添的勇氣薪柴。
李嗣真聽曲知太子將被廢 裴知古辨音預測唐室復興
古往今來,一些有修為之人,都能從樂音中聽出人的心境和命運、社會的變遷,乃至朝代的更迭、興亡。唐朝高宗時的大臣李嗣真和中宗時的宮廷樂人裴知古就是其中的兩位。
忠義僕人演繹人間佳話
古人做人重道德操守,每個行業都有很多忠義之士,留下讓人為之動容的典故。史籍上記載了一些忠義僕人的故事。
齋戒的故事 什麼是齋戒?
藺相如奉璧使秦,為何請秦王先齋戒五日?眾將出逃,蕭何月下追回韓信,為什麼蕭何勸諫劉邦先齋戒,再拜韓信為大將?王業巡視地方,必先沐浴齋戒,他對上天祝禱了什麼心願?究竟什麼是齋戒?又有著怎樣的說法?且看筆者擷取文集意趣,和大家分享。
一棵樹寄託故人意;一片心長懷鄉梓情。鄉之梓,凝結家鄉的情感、文化的記憶,「造福鄉梓」指回饋故鄉,文化源流就在「梓」的「史地」上展開。
「腦子進水」說法的原創者──侯白
侯白是一個好學,思想很敏捷、善於巧辯的人,考上秀才後擔任散官--儒林郎。《北史》記載,他很擅長於說笑話,當時無人是他的對手,所以很多人喜歡親近他,他在的地方常常熱鬧得像菜市場一樣。
玉樹臨風庾亮將軍 下令「無過雷池一步」 結局如何呢?
「玉樹臨風」的庾亮少年就博有奇名,妹妹庾文君因為庾亮拔萃超凡的特質牽來皇室奇緣,從而庾亮在東晉初年一場皇室的保衛戰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不敢越雷池一步」一語就在這場歷史時空中產生。
渭陽是指渭水之北岸,「渭陽之情」這個充滿溫情的名詞典故常常出現在文學詩作中,歷史名人也常用。它到底指什麼情誼呢?「渭陽」又是誰的代稱?
名后名言:車如流水馬如龍 話外真意是什麼?
「 車如流水馬如龍」(車水馬龍)這句話是歷史上的一位明后說的,這句話反襯了她堅持的一種價值觀,回顧歷史,這句話產生的當時是怎樣的情境呢?
典故大變身 誰胡說 哪八道
人們以「華麗變身」形容某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化演繹中,有些典故變身後,失去了華麗的本來面貌。比如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胡說八道」形容一個人講話不著邊際,亂說一通。回溯源頭,「胡說八道」的根源和人們使用的意涵有很大差別。
有「艾」無礙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艾草在中華文化中著重彩,「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有多少文化傳承來自於艾?聽過艾粽子、艾餛飩療病嗎?連孟子都借用「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孟子借「艾」傳達什麼理念呢?
端午五月五日為何被稱為「惡月惡日」?
端午節這個節日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富,然而,民俗中卻有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之說,這是怎麼回事呢?有什麼文化內涵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明代杜環孝奉他人之母
百善孝為先,子女贍養老人天經地義。《孟子‧梁惠王上》中還有這樣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明代書法家杜環堪稱是這方面的典範。
天子的宮城為何稱「紫禁城」?
從明成祖到清朝末代皇帝,紫禁城一直是明清皇帝的皇宮,天子奉天承運治理天下的地方。「紫禁城」的命名有什麼依據嗎?為何對應天上的星宇空間呢?
宋朝俳優通過演戲巧向君王進諫
俳優是中國古代的滑稽藝人,他們以演戲為生,社會地位低下,卻能在插科打諢中嘲諷時政。一些俳優被徵召入宮,他們不僅要取悅於君王,更是在以這種幽默、迂迴的方式向君王進諫。
歷史上真有「三十六策」嗎?又為何出「三十六策」而不是它數?你知道它和中國哲學《易經》思想有關嗎?諺語「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源於怎樣的歷史背景呢?你知道它和劉宋名將檀道濟「唱籌量沙」有關嗎?
美足為何稱金蓮?「三寸金蓮」何由來?
「三寸金蓮」稱最小的女足。你知道其典故由來嗎?清代杭州一名員外到蘇州尋找「三寸金蓮」遇到了奇女子,可讓他醍醐灌頂?
重孝義 北宋姚家子孫歷三百餘年為先人守墓
百善孝為先。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簡言之,為人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
「無心插柳柳成蔭」,古人觀察到柳樹的特性產出了這句智慧的諺語。來說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人故事,也和「柳」有關。
古制為何一斤是十六兩?
一斤十六兩的淵源來源甚古,表現中華文化的傳統思維。在斤兩間怎能觀天地呢?看看華夏先人在生活中效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精神。
清明節上墳掃墓祭祖 歷史掌故知多少?
說起清明節,現在人們最直接的聯想當是上墳掃墓。上墳掃墓祭祖這清明節俗起於何時呢?年來年去千百度,這節俗的背後也交織著許多歷史掌故。
為什麼《後庭花》是亡國曲呢?要從它產生的歷史背景——十里秦淮、石頭城都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