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体育博彩app - 体育

神傳漢字

漢字正義(16):揭開簡化字問題與危害(5)
大陸推行簡化字之初,原以為可以完全取代「繁體字」,但後來的事實證明,「繁體字」不僅不能被完全廢除,而且在很多領域,還必須精通、熟練掌握、經常使用與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
漢字正義(16):揭開簡化字問題與危害(4)
民族文字,不僅是民族語言的記錄,更是民族文化傳承的最重要載體,飽含民族文化的遺傳密碼。
漢字正義(16):揭開簡化字問題與危害(3)
簡化字邏輯混亂,矛盾百出
漢字正義(16):揭開簡化字問題與危害(2)
在以前的文章〈漢字的起源〉中我們提到,漢字是神傳文字,史傳由蒼頡創造。因為是神傳,所以漢字創造活動中表現出了超越於人類境界的智慧。
漢字正義(16):揭開簡化字問題與危害(1)
在以前的文章〈漢字的起源〉中我們提到,漢字是神傳文字,史傳由蒼頡創造。因為是神傳,所以漢字創造活動中表現出了超越於人類境界的智慧。這種智慧,造就了漢字許多獨到的優勢︰
漢字正義(15):簡化字對正體漢字的戕害變亂
大陸所用的「簡化字」,是中共廢除漢字、實行文字拼音化的過渡性產物。由1956年1月大陸所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正式推出。至1964年5月《簡化字總表》出版時,總數已達2236個。
漢字正義(14)︰百年漢字改革簡史(6)
關於簡化字、繁體字、正體字、規範字等概念
漢字正義(14)︰百年漢字改革簡史(5)
1909年(清宣統元年),陸費逵(1886~1941,中華書局創辦人之一)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字〉,首倡在國民教育中推行簡體字。
漢字正義(14)︰百年漢字改革簡史(4)
與「國語羅馬字」(簡稱「國羅」)運動南北相映的是「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運動。發起者是1920年代旅蘇的中共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肖三、王湘寶(劉長勝)等
漢字正義(14)︰百年漢字改革簡史(3)
國語羅馬字,全稱「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是一套漢字拉丁化方案,即用26個拉丁字母表示漢語的聲、韻、調。1928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大學院(相當於教育部)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公布,與注音字母同時推行。
漢字正義(14)︰百年漢字改革簡史(2)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清末維新派人物譚嗣同(1865~1898)其所著的《仁學》一書中提出︰「盡改象形文字(即漢字)為諧聲(即拼音文字)。」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明確主張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的人。
漢字正義(14)︰百年漢字改革簡史(1)
當今世界上唯一傳承下來至今愈顯活力的古老文字--漢字,近代以來亦曾遭遇兩次重大挑戰。
漢字正義(13)︰漢字的數量有定數嗎?
讓我們先看看歷代字書(及韻書)的收字情況: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甲骨文已發現單字4378個(《甲骨文字編》,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宗焜,2012年),其中已識2000餘字,公認1000餘字。
漢字正義(12):漢字形體的演變——異體、通假、俗字
漢字演變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異體、通假、假借、古今字、俗體、破讀,等等,它們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呢?
漢字正義(11):漢字形體的演變——楷書及其他書體
楷書也叫「正書」、「真書」。由於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所以也稱「今隸」。
書,有「秦隸」和「漢隸」之分。秦隸又稱「佐書」、「古隸」,是篆書的簡化俗體。
漢字正義(9):漢字形體的演變——篆文
說文解字.敘》:「及宣王太史籀(ㄓㄡˋ zhòu)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侯力政,不統于王(周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漢字正義(8):漢字形體的演變——金文
金文是指商、周時期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因古人稱銅為「吉金」而得名。也稱「鐘鼎文」、「銘文」、「彝器款識」。
漢字正義(7):漢字形體的演變——甲骨文
裏所說的漢字「形體」,是指能夠體現漢字構造、官方行用社會通用的漢字(書寫)呈現形式。
漢字正義(6):漢字起源的「群造說」指謬
於漢字的起源,中國五千年來的歷史文獻都記載:倉頡造字。
從前面介紹的漢字造字理念、造字原則以及造字方法「六書」中我們可以看出,漢字創造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
形聲是指根據事物的屬性將事物劃分成不同的屬類,用表示這一屬類的文(或字)標明意義範圍(形部,或稱意符),然後再找一個能夠曉喻讀音的文字,作為標聲部分(聲部,或稱聲符)與其結合而構成新字,如江、河,從水,讀若工、可。
字的構形原則是:依類象形,形聲相益。漢字的具體構字方法是「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
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漢字的創造是一種有明確指導思想(「分理之可相別異」)與形體構造原則(「依類象形」、「形聲相益」)的自覺創造活動。那麼漢字形體構造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呢?這就是傳統的「六書」說。
漢字是記錄、傳遞語言、思維的書寫符號系統,是語言的視覺形式。
漢字是神傳文字,其內涵博大深奧,體系精密完整。
華夏文化是神傳文化,中國漢字是神傳給人的,是交流思想、傳播信息、傳播中華文化的特殊工具,對亞洲一些國家的文字與文化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漢字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流傳數千載,具有高度藝術成就。其書體變化豐富多彩,概括起來大體可以分為: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隸書、楷書(也叫作真書,包括魏碑和唐碑等)、行書、草書....
現在,我們來檢點中共當初組織那幫文字工作改革者的行為,就知道他們只是為了減少文字的筆畫而改字,根本不顧及字的意源和聲意。這種改字,使中國文字的有機體斷裂了。如上面所說的謝字,既然你這個「讠」是代表「言」字,為什麼「言」字又要原體呢?你統統都用「讠」來代替就好了。
我成長在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時期,讀書學習的都是簡體字,直到如今,我雖然認得正體字,但習慣上書寫起來還是用簡體字。作為一個在大陸成長的寫作人,與漢字打交道五十年,可以說,很多時光是在簡體字的氛圍中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