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80年代,筆者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蘇淵雷(已故)教授府上作客。看見客廳上掛著一幅沈尹默先生寫的橫披,內容是『缽水齋』三字,落款為『尹默書』,上面沒有年月,然而筆者馬上告訴蘇教授:『這字是沈尹老在解放前,國民黨的重慶時代所寫』,蘇教授掐指後予以肯定了。為什麼筆者能根據沈氏用筆,並確定是該時期的作品?第一,筆者是搞過沈氏從藝分期、分類的分析,知道他何時在作何種資料研究,這且不算數;第二,『字當腕行』正是沈氏所宣導,要知道『默』字下面四點,就是運腕技法與否的分水嶺。正因為他在56歲時,僅屬次運腕技法,處於不完全運腕的用筆狀態,故在『得筆』現象中,把默字下面四點底寫得平板,缺少了運腕與得筆中,非常明顯的外露痕跡,所以在確認時容易多了,這是本質的。那麼分類中的運腕應該怎樣來辨別呢?初學者只要知道使用毛筆時,是運用手腕自然地去寫的道理,懂得這個竅門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是要運用手腕擺動來書寫,勢必呈現出縱、橫向的,所以,寫出來的三點水是不成垂直線,四點底也不成水平線的。然而不運手腕故意做作地去寫,這三點水容易成垂直線,四點底寫在平行水平線上。正是基於這個基礎上,凡是應用手腕擺動的運動意識,來控制構成中的漢字,那麼也就能造就了這個筆勢,筆斷意連中有“劃空取勢”,習慣地運用大小弧度、圓圈的結體方法。在筆勢中運用強、弱勢能的調節下,必然會有偏側之勢的字體結構出現,故而產生的形式稱為偏側型。反之,沒有這樣字體構成中的形態,就稱為正局型的。

2012年3月5日 5:25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