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在线体育投注官网-在线体育投注开户-在线体育投注注册

歲時節慶禮俗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叫做「除夕」,也就是中國新年的前一夜。古時又稱「除日」、「除夜」、「歲暮」、「歲盡」等,民間俗稱「年三十」或「大年三十」。「除夕」的原意是「舊歲到此夕而去,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佈新的吉祥意思。在除夕當天有重要的三件事是祭祀、吃團圓飯、和守歲。
新年就要到了。大家都知道,新年是我們華人一年之中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傳統上,如果從臘八開始的製備年貨算起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歷時有一個多月。
爆竹聲響迎新年(一)
在我國民間的歲時節令中,過新年可以說是最長的節日,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到元月十五元宵節為止,這都是過年的範圍。民間稱傳統曆法的十二月為「臘月」。這裏的「臘」在古時是祭祀的意思,按《說文解字》:「臘,合也,合祭諸神者。」遠在商代,中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叫做「合祭」。一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祭,其中以冬祭規模最大。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謙卑的心理,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衣足食,該感謝神明啊!因為冬祭多在十二月進行,因此從周代開始,便把十二月叫做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
大寒是一年二十四節氣裏最後的一個節氣,因為比小寒還要冷所以稱作「大寒」農民曆書說:「斗指葵為大寒:時大寒栗烈己極,故名大寒也。」
從冬至過十五天是小寒,由於天氣寒冷而得名,農明曆書說:「斗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名小寒。」
冬至是很重要的節氣,也是個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的白晝短,夜晚最長;民間以「冬節」、「長至節」、「亞節」、「長日」稱呼它。曆書記載:「斗指戊,斯時隂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
大雪是黃曆十一月的節氣,在中國大陸,每當仲冬時,氣溫降到零下,雪花紛飛,大地像舖了白色的地毯,所以叫大雪。農民曆上說:「大雪:節氣名;小雪後十五日,斗指甲為大雪,斯時積陰為雪,至此栗烈而大形於小雪,故名大雪也。」此時黃河流域,見有積雪,北方呈現雪飄迷人的景觀,農諺說:「大雪冬至雪花飛,搞好副業多種肥。」人們盼著大雪節氣中看「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可見大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來年的吉祥否。
【歲時禮俗】「小雪」雪滿  來歲必豐年
小雪是個望文生義的節氣,表示降雪開始的時間和程度,民間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漲,斗指己, 斯時天一積陰,寒未探兒而雪未大,故名小雪。太陽黃經為240度。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冬是結束的意思,進入這一時節,天地萬物的活動都趨向休止,準備蟄伏過冬,所謂『冬,終也,物終藏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所有活動終止,生物也都藏匿起來過冬。
談到華人文化習俗,因為中國民族眾多,所以可說真是琳瑯滿目,依地方區域習俗的不同,就以結婚禮俗的規矩來論,差距頗大、南腔北調的迥異,雷同的有之、特殊規定的有之、甚至南轅北轍等等不一。
臺灣的氣候自九月開始就刮起了號稱「九降」的秋風,吹的是無雨的北風,此時最適宜放風箏。放風箏時不僅外形爭奇鬥豔,還以「風吹相咬」﹙就是玩風箏「打架」﹚為樂事。好鬥者往往會在風箏上加裝暗器,如小鋸片或尖銳的鉛片等,用來切斷對方的絲線,或者是放長絲線去纏拉大風箏的尾巴,然後再用力一扯就將大風箏拉下來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不僅傳誦千古,並成為九九重陽節的代表性詩作。中國文化向以「九」為陽數 ,因此將九月九日雙九這一天稱為「重陽」,而九九音久久,係長壽之意,又有了敬老的內涵。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就反映了古人過重陽宴飲友人,賞菊的風俗。
登高賞菊話重陽
秋意深深,楓葉紅,又到了黃曆九月。九月九日,俗稱「重陽節」又叫「敬老節」。古人認為數字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為「陰」,九為陽數,日月皆為九就稱為「重九」、或「重陽」。
千年來,中國民間就有中秋賞月的習俗。秋日的長空,清澈如洗,一輪皓月當空,引人遐思。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仙兔搗藥,廣寒宮裡也似人間一般在慶祝?
中秋月圓人團圓【風俗篇】
悄悄的,隨著八月淡淡的桂花香,中秋節也飄然而至了。有夜色為伴,月亮總是美麗的;滿懷心事有月亮傾聽,也是動人的。詩人總愛對著圓月吟詩作賦,使月亮被蒙上了一層神秘、朦朧的美,更添加了中秋節的浪漫情懷。
【中秋話月】(下)月亮──你有什麼祕密在瞞著我
中秋又至,天上那圓圓的月亮,卻有無數祕密有待我們去揭開。
【中秋話月】(上)令人嚮往的美麗傳說
中秋節是個充滿了詩情畫意,又富含濃濃人情味的節日。「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所謂中秋,是因我國古代時把黃曆每季定為三個月,分別是孟、仲、季。因為黃曆八月十五是秋季的正中,故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仲秋」。
秋分是黃曆八月的中氣,鬥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秋分也。太陽黃經為180度,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的相等,從這天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
白露是每年的9月7至9日,從這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的厚,結成一團白白的水滴,所以把這個節氣叫「白露」
根據節氣的推算,處暑大約在8月23日或24日。明朝人郎英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因此我們知道處暑以後,炎炎夏日即將過了,氣溫不再升高,而且早晚的溫度慢慢下降,夏天的暑氣就宣告結束了。秋天的腳步即將來臨,夏天的暑氣漸漸將要消除了;這是在長江以北中高緯度的地方。
官大帝指的就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公羊傳》講「天子祭天,諸侯祭土。」萬物有靈,敬拜天地是中國人的習俗。
農歷七月又叫「鬼月」,人們對鬼有一種莫名的敬畏,所以七月很多熱鬧的祭拜、民俗活動,自然也以鬼為主了。
對於孩子來說父親就像心中的一座山,父親象徵著偉大、力量和勇氣。雖然現在父親節的慶祝活動,並不像母親節那樣受到人們的重視,但父親對子女的關愛、付出和母親是一樣的,當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時,父親除了努力工作外,也在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他的一切。
6月下旬的夏至,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過了這天陽光南移,到9月下旬的秋分,陽光就直射到赤道,夏至和秋分之間,也就是陽曆的8月7日前後,是24節氣中的「立秋」,表示炎熱的夏日即將過去,舒適涼爽的秋天就要來了。
在晴朗的仲夏之夜,天空繁星閃閃,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耀的星星,隔著銀河遙遙相望,這就是千古以來,向世人訴說著他們美麗愛情詩篇的牛郎織女星。
大暑是這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約是7月23或24日。小暑之後氣溫漸漸提升,到了大暑,溫度高得令人難受,可以說是「汗流浹背」的日子。「斗只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熱於小暑,故名也。」
小暑是黃曆六月的節氣,「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小暑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
「夏至」,顧名思義就是夏天到了。這一天,6月21或22日,是一年當中白天最長,晚上最短的一天,因為太陽會直射北回歸線,使得北半球受光最多。人們說「長日漫漫」,用在夏至時節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芒種」這個節氣大約是6月6日或7日。所謂「芒種」,意思是:稻子已經結實成「種」,而吐穗結實的稻子榖粒上會長出細芒,因此就將這個節氣稱為「芒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