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博覽

清代高評價的啟蒙教材《小學詩》(四):敬身 白話註譯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清代高評價的啟蒙教材《小學詩》(三)明倫:長幼朋友 白話註譯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清代高評價的啟蒙教材《小學詩》(二)明倫:父子君臣夫婦 白話註譯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清代高評價的啟蒙教材《小學詩》(一)立教 白話註譯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受到朱熹《小學》啟發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進退灑掃、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好的評價。
【重溫好話】 修身處世三奇書(三) 《小窗幽記》的處世格言
世人醉於名、醉於利、醉於聲色車馬,無論朝野一樣的昏昏逐逐,無日不醉,普天之下昏迷不醒。《小窗幽記》的輯者見狀想提供一服清涼散,讓人人解醉!
修身處世三奇書(二) 菜根譚(下) 人生順逆與閑適怎麼自主?
菜之味,耐人尋味。在種菜時,能厚培菜之根,才能深得菜之味,人生亦是如此!《菜根譚》以菜根喻世,讓人知道培養生命之根本的重要。讀者若能靜心深入其間玩味,才能得其真味。《菜根譚》劃分為四大部:修身、應酬(人際關係)、評議(人生順逆、得失)、「閑適」(生活)。本文續(上)集,收錄「評議」(人生順逆、得失)和「閑適」(生活)的一些金句與讀者分享。
重溫好話:修身處世三奇書(二)菜根譚(上) 修身與應酬
《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感悟人生修養、處世、出世的語錄,流露寬厚處世和出世還真的智慧。其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邃,不同於凡人的識見,耐人尋味,尤其是韜光養晦的洞徹之光。《菜根譚》分為四部:修身、應酬 、評議、閑適。本文收錄一些金句與讀者分享,並在句下加「註」解讀。本文為上篇:修身與應酬的內容。
重溫好話:修身處世三奇書(一)圍爐夜話
《圍爐夜話》為清人王永彬所講的安身立命的教子語錄,與明人洪應明寫的《菜根譚》、陳繼儒寫的《小窗幽記》並稱「處世三大奇書」,在明清兩代發揮不小的影響。請與本文重溫《圍爐夜話》中的好話,對於我們現代人的安身立命依然助益良多。
太極謎蹤 探索一個中國神傳文化的理路
無極至廣大的天地淵源,流淌億萬年的永生奧義,在世間生命的記憶之先昭現,若隱若現的玄機 映照寰宇的瀚浩,運行天人歷史的神性祕密。
貧和窮含義不同 窮為何比貧更考驗意志與操守?
雖然現今「貧窮」常並列出現,「貧」與「窮」也都有缺錢少財之意,不過貧、窮意義並相同。生活清貧無須擔憂,如果走到「窮」的境況,那才真正考驗意志。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15)
太宗密授太子「帝王之綱」,《帝範》十二篇,從立國本,到持聖明,到正風氣,到定國策,高屋建瓴、提要鉤玄,光明正大,燦然於天地之間。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14)
「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崇高,所謂「經緯天地曰文」,本指以天地為法度,後謂經營天下、治理國政;這本是文武都包括在內的,其後,文治武功並稱,「文」的涵義就狹義的僅指文教,大體涵蓋的主要內容有「崇儒學」、「文史」、「禮樂」三部分……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13)
唐太宗二十四歲即統一中原,貞觀全盛時期,華夏版圖空前遼闊。太宗的軍事才能標榜千秋,然對用兵卻極為慎重,力誡好戰:「夫兵甲者,國之凶器也。土地雖廣,好戰則彫;邦國雖安,亟戰則人殆。」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12)
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一貫重農。太宗在《帝範》中,亦將「務農」與「閱武」、「崇文」並列為三大國策。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11)
賞罰歷來被視為人君的權柄。老子說「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法家解說為「賞罰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則制臣,在臣則勝君」(《韓非子·喻老》),強調人君不可大權旁落,強調權術。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10)
「崇儉」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由來已久。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9)
中華文明淵遠流傳,其來有自。「誡盈」,即其中之一。《周易‧豐‧彖》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8)
「去讒」和上篇「納諫」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人君面對進言,怎麼分清什麼是諫、什麼是讒,哪是好人、哪是小人呢?如果忠奸不分,錯把讒言當成忠言,嚴重的可能政亡命殞了。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7)
對一般人而言,聽得進別人的勸說,也並不總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從古流行到今。對人君而言,因其握有至高的權力,也同有七情六慾,納諫就更形重要、也更難得。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6)
貞觀之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吏治的成功。吏治為什麼成功呢?首要因素,與其說是太宗純正、高超的「審官」藝術,不如說是太宗的胸襟、氣魄。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5)
中國歷史的開端,是聖王治世,所謂三皇五帝。然聖王治世,非以一己之力治天下,而求群賢之共治。例如,堯帝任命「四岳」為臣,舜帝任用「八元」來「布五教於四方」……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4)
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特別重視家族、孝道,歷來講家國一體、以孝治天下。中國人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貫穿這四者的就有一個「孝」字。人君更要孝字當先。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3)
太宗之被稱為千古一帝,其超邁之處自謂有三:「朕觀古先撥亂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舉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為天子,此則武勝於古也。少從戎旅,不暇讀書,貞觀以來,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行之數年,天下大治而風移俗變,子孝臣忠,此又文過於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內侵,今戎狄稽顙,皆為臣妾,此又懷遠勝古也。」(《貞觀政要‧慎終》)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2)
太宗為《帝範》寫了篇序,點明主題,高屋建瓴,分別講了三個問題。第一,天命;第二,太宗思「靖大難以濟蒼生」;第三,「近誡」太子。
唐太宗怎麼教太子平天下——《帝範》初學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正月,在四海臣民的賀歲聲中,唐太宗廟謨深遠,撰著《帝範》十二篇共4000餘字,將自己戎馬一生的征戰經驗、勵精圖治的治國之道,作為對太子李治的訓誡之辭。
第一英雄小說  《水滸傳》道了什麼理?
人說不讀《水滸》,不知天下之奇! 金聖歎稱之為「六才子書」之一。可知其妙才表現?《水滸》道了哪些人們耳熟能詳的金玉奇言呢?
老子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怎麼說道?這句話才23個字,顯現多面向、多層次的光彩,彰顯自然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經》閃爍著玄之又玄的慧光。老子的智慧,講的是修行的智慧,修行之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要如何理解?
老子慧光 《道德經》名句耐人玩味
《道德經》被認為是漢字「回文」美技的源頭。在《道德經》中有許多自然不帶痕跡的回文(「迴文」)閃爍著老子的大智慧,隱喻人生之道的奧理。
6月21日將發生日環食的天人之際的大事,而且經過中國南方大部分的省份,對應到中共病毒、對應到幾十年來中共專制者對生命的毒害奴役,尤其是踐踏道德底線,這是否是人不治天治的一種昭示呢?就讓我們藉此機會,拭目以察吧。
    共有約 134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