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网站 - 体育

傳統民俗文物

記得小時候,每當有廟會活動,大夥兒便會一同去廟口觀賞各類的表演節目。在眾多的表演活動中,最令我感到新奇和喜愛的就是--偶戲(布袋戲)。在戲偶師靈巧雙手的操控下,搭配著燈光、音效(鑼鈸、嗩吶等傳統樂器伴奏)和木偶師的口技,以及有趣的故事內容與對白,木偶似乎被賦予了生命,也因此我開始對傀儡戲(偶戲)產生了濃厚的好奇心。
傍晚時來到代天府,今天天氣不好,陰陰暗暗的沒什麼光線,沒能照出夕陽西下,南鯤鯓山門金碧輝煌的樣子,南鯤鯓是拜五府王爺的,以前一直聽說很有名,小時候也一直不知道南鯤鯓是什麼意思,五府王爺也不知是那五府,現今得知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就是大魚的意思,而李、池、吳、朱、范五府王爺,飄揚的旗幟就在南鯤鯓的山門。
很久沒有和團體一起出訪參觀了,世風日下,世道艱難,不要對抗,只要文化,喜歡那種志同道合的感覺,這次我們要來到南部海邊的嘉義台南一帶,俗稱鹽份地帶的區域,印象中的溼地,給我的感覺,就如「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屬南台灣特有的景色,南鯤鯓代天府、佳里金唐殿等,還有鹽水的八角樓,以及菁寮天主堂小車站等,這次的活動,將是同學們另一個精采的回憶。
春暖花開,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正是春郊踏青賞景的好時節。全家人興高采烈的,坐上馬車一起冶遊去。
獨具風韻的生命之橋—侗家風雨橋
走近侗寨,但見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座座建造精巧整齊的侗家建築,吊腳樓、風雨橋、鼓樓,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處處透出一種含蓄的美,講述著侗族人的生活,體現出他們燦爛的傳統文化。
自由時報記者吳孟芳/金門報導.攝影 距離台灣二百七十公里之遙,一個加油只能加95、報紙要等早班飛機到達才能上架的地方,相對於本土,金門,十足的離島。初看金門只覺稱不上現代,走入聚落才發現歷史未曾離開,在此晃蕩猶如向時間的另一頭前進……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據說古琴有「天圓地方」 之說,是指弧形的琴面代表「天」,而平面的琴底則代表「地」。古琴有13個徽,代表著一年有12個月及閏月。古老中華的制琴歷史也有數千年,留下了數千首曲目,這些都是中華深厚的傳統文化之印證。
走訪台灣台中萬和宮,一覽山西國寶級剪紙藝術家辛愛英女士的「金猴迎新春─山西剪紙藝術展」,不禁讚嘆中國傳統工藝的巧奪天工!這場從山西遠道而來的精緻剪紙創作,是由熱愛中國傳統工藝的何世龍夫婦所精心規劃…
有這麼一句形容掌中戲的諺語:「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掌中戲的特殊性在劇台上戲偶的精緻小巧及獨特的表演形式,透過主演藝師的巧手如意、妙語如珠,百年來中華文化代代相傳的,闡揚忠孝節義的歷史劇、家庭倫理的愛情劇、稗官野史的流傳戲曲等等,就這樣一齣一齣的在小巧而精緻的戲台上演繹出來…
在電燈尚未問世之前,燈籠在黑夜裏為人們帶來光明;在科技掛帥的今天,一個燈籠對現代人又有甚麼意義呢? 其實燈籠在具有思古情懷的中國人心目中一直都有吉祥的象徵意義。由於燈籠,為古時候的人們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的象徵。民俗民風
黃曆新年時,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佇足於寬敞又乾淨的湖口街道,細細品味一戶戶具有吉祥意涵的各式藝術剪黏,一份古樸寧靜油然而生……
“囍”字在中華民族漢文化中佔有相當 重要的地位﹐中國人結婚辦喜事時門窗上、房間里的中堂等處處處不可少的就是象征吉祥如意的大紅“囍”字。“囍”字據說來自于北宋宰相王安石年輕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故事。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最大眾化的一种傳統民間藝術,歷史上揚州剪紙和山東剪紙都曾久負盛名。然而与大陸眾多剪紙不同的是,河北蔚縣剪紙以其“刻”而不是“剪”,在大陸剪紙藝術中獨樹一幟。
福建各地的剪紙都有不同的特點。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表現較為粗壯有力、淳厚樸實;沿海的閩南、漳浦一些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入畫,風格細緻造型生動;莆田、仙遊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於華麗纖巧的意味。
《武林梵志》載五代時「吳越踐王於行吉之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描繪了吳越故地上曾出現的一個宏大剪紙景觀。   
在紙尚未普及以前,居住在黑龍江的蒙、滿、索倫、漢人們就已用薄片的金屬、絹帛、魚獸皮、樺樹皮等鏤空剪刻各種圖紋和形象了。
河北蔚縣50年代出了個王老賞,一時成為河北剪紙的代表人物。他具有將一般畫稿轉換成剪、刻紙語言的能力,並完善了傳統刻紙及染色的技法,使之成為可脫離民俗背景而獨立欣賞的工藝品。
清代膠東風習,人們往往根據新娘所剪的窗花來判斷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學剪紙也和學習縫紉、刺繡一樣認真。所謂:“二八閨秀繡羅衫,巧剪花樣百家傳”。故膠東婦女剪紙的技術很精。
大稻埕偶戲館將前往荷蘭、西班牙訪問,參加四月中在荷蘭荷恩市立博物館舉辦「台灣與亞太偶戲展」暨《Marco Polo馬克‧波羅》布袋戲展。大稻埕偶戲館準備了兩百多件來自世界各地的偶戲文物,其中多數是來自於台灣、中國、印度、越南、印尼等地,戲偶類型則包括皮影戲偶、杖頭傀儡和布袋戲偶等,除了靜態展示,現場民眾可以透過紙偶、手動木偶等DIY操偶過程,體驗虛擬的表演。而動態活動則包含兩場的偶戲互動座談與台灣傳統布袋戲雕刻、身段示範。
傳統布袋戲的裝扮,承襲中國古典的特色,不已考倔寫實為能事,而以一定的服製規矩來眼力待各朝之故事。因此,服適合頭盔所組成的裝扮,僅再區別華夷、文武、貴賤、男女、貧富、老少……透過這樣的造型語彙,觀眾『一望台知劇中人』,因此行家云︰『寧穿破,不穿錯。』
布袋戲可能源自魁儡戲,形成於明末清初,是台灣民間最普遍的偶戲劇種,根據民間傳說,布袋戲創於民末,落第書生梁炳麟或孫巧仁,據傳落第秀才因懷才不遇,乃邊演戲劇嘲諷朝政,為免惹禍上身,而以木偶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