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篮球 怎么 赌- 线上博彩全攻略
中國建築•名勝古蹟
感通寺,又名蕩山寺,位於蒼山聖應峰麓,莫殘溪北岸。此處有四季繚繞的白雲,終年積雪不化的蒼山,以及煙波浩淼的洱海。集天地間靈於一身的感通寺,自然是僧人修行的佳所。據文獻記載,感通寺是「漢時摩騰法蘭由西天入中國時建,至唐李成眉重建。乾寧三年,蒙氏僧趙波羅更葺之」。傳說南詔初年,南詔高僧李成眉雲遊到此,有意在此修行。於是,他將手中的樟木禪杖插到地上說:「若此地能建寺,就讓禪杖成活。」話音剛落,禪杖就地生根。李成眉遂在此建寺。
雖然緱氏山海拔僅有308米,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的出名卻是因了兩位神仙的緣故。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據說她曾在緱山修道。因為她姓緱,故該山名緱氏山,後簡稱緱山。另一位是是周靈王的太子晉,又稱王子喬、王子晉。
廣州著名的佛教四大叢林 (光孝、六榕、華林、海幢)之一的六榕寺,寺內主要建築之一的「花塔」,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六榕寺」與寺中的「花塔」歷來為人們所稱頌,歷史地位與「光孝寺」同享齊名,素有「光孝以樹傳,淨慧以塔顯」之稱。(淨慧是六榕寺的別稱) 。
三天竺寺在天竺山和靈隱寺之間,自靈隱寺山門向南直上,可依次到達下天竺、中天竺和上天竺三所古寺。天竺在歷史上是杭州的佛國,因此歷史上天竺三寺香火極盛。
風景以「雄、秀、幽、奇、絕」著稱的雞足山,位於雲南省賓川縣牛井鎮城西北40公里。它東西長七公里,南北寬六公里,總面積達2822公頃。根據清末《雞足山指掌圖》一書中記載:「雞足山,山有四十七,峰有三,巖壁有三十四,洞有四十五,溪泉有一百餘」,其主峰天柱峰最高海拔為3248米。雞足山又名九曲巖。前列三峰山腳相連,而另一邊向三面分開,三座山峰峻起,氣勢像要與天相連接,又因山勢頂聳西北,尾掉東南,形如雞足,所以名為雞足山。
二千五百年古城蘇州的「盤門三景」(瑞光塔、吳門橋、盤門)久負盛名,古塔、古橋、古城門,質樸滄桑,相應成趣。「瑞光寺塔」當地習稱「瑞光塔」,位於城西南盤門內。
岳林寺,位於浙江省奉化縣東北的三山中,該地稱為龍溪。536年,即梁大同二年,開始在龍溪的西邊建造「崇福院」,唐會昌年間滅佛時被毀。唐僖宗時,有禪師在龍溪的東部建岳林寺,布袋和尚來此游寓,後梁貞明二年在此坐化。此後,成為彌勒道場的岳林寺香火繁盛,成為「明州三大佛教聖地」之一。宋真宗時賜名為「大中岳林禪寺」;宋徽宗時賜御書「崇寧閣」匾額。
奇峰林立、怪石嶙峋、蓊嶺蔥鬱的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郊,面積30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數十座,其主峰翠屏峰海拔為2123米,山下峽谷與河流交匯,形成虎踞龍蟠之勢,素有「西真奇觀」、「西來第一山」、「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譽。
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縣城西北郊區海拔869米處有一座塔山公園。塔山,是龍崗餘脈,俗稱「蒼龍嶺」,山形氣勢雄偉,猶如一條蒼龍出山之狀,雲霧迷離,雲天壯觀的渾然一體。位於蒼龍嶺的「龍頭」之上,巋然矗立著一座歷經千年風雨的靈光塔,塔坐北朝南,北有一高聳的「一覽峰」成為自然屏障。南臨鴨綠江,隔江對岸就是朝鮮國的惠山市。
宋時禪宗日益昌盛,天童寺也成為禪宗名剎。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賜「天童景德禪寺」匾額。此後,神宗與微宗多次召見天童寺僧人惟白詢問佛法,惟白被敕賜號為「佛國禪師」。此後,在正覺禪師任天童寺住持的30年間,天童寺走入中興時期,當時常住僧人上千。紹興四年(1134年),建成了「千佛閣」,後擴建成為東南第一大殿。嘉定年間(1208-1224年),天童寺被列為「禪院五山十剎」中的五山之第三山。
崑崙山,又名崑崙丘、崑崙墟,藏語稱「阿瑪尼木占木松」,即祖山之意。它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最高峰布格達板峰海拔6860米,山峰挺拔,雄偉壯觀,是中國古代的神山,被認為是神仙居住的樂土。北魏史學家崔鴻在.............
「一百零八塔」因塔數眾多且造型獨特,不僅在寧夏,在中國是古塔建築中唯一的大型古塔群。在塔群前方的黃河灘上,有著古寺廟的遺址以及兩座小磚塔,因為修建水壩而淹沒,古遺跡從此長埋水中。從小塔中清理出西夏時代的木刻版經文、絹質彩繪、陶制塔模、造像等古文物,說明自西夏起,此處就是一大規模的佛教活動場所。相傳,這裡也是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穆桂英的「天門陣」「點將台」。
唐朝大中年間(847-859年),日本僧人慧鍔在五台山請得一尊觀音像回國。在歸國途中,船隻突遇風浪,並出現鐵蓮花阻止前行。慧鍔在向上天祈禱後,明曉觀音像不肯離開中國,遂在海中的島嶼普陀山白華頂南、嶺鷲峰下建院,供奉觀音像,時人稱之為「不肯去觀音院」。
大滌山,又名大壁山或大辟山。宋潛說友《鹹淳臨安志》卷二十四《大滌山洞天》條云:「或言:此山清幽,大可以洗滌塵心,故名。」道教將其列入三十六洞天中第三十四,即大滌玄蓋洞天,由姜真人掌管。
「金剛座捨利寶塔」,位於綏遠省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原為「慈燈寺」內建築的一部分。一位精通多種民族文字與哲學的著名喇嘛」陽察爾濟」,在擔任」副扎薩克達」喇嘛時,皇帝為褒獎他的功績,於清雍正年間(西元1723年至西元1735年)在呼和浩特市建造一座寺院,並賜名「慈燈寺」。
在浙江省的鄞縣五鄉鎮的育王山,坐落著素有「東南佛國」之稱的阿育王寺,寺內以珍藏有釋迦牟尼佛真身捨利及寶塔而聞名於世。
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的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其山勢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長約25公里,寬約20公里,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群峰間散佈著許多壑谷、巖洞、瀑布、溪澗,景色奇美。
銀川古城西南部的興慶區,有一著名的寺院---「承天寺」,寺中有一座聳立雲霄的「承天寺塔」(現為寧夏博物館),塔因寺而得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此塔與北郊的「海寶塔」遙遙相對呼應,所以當地人便稱此塔為「西塔」。
這被譽為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鐘」來自位於西湖南屏山慧日峰下的淨慈寺。淨慈寺又稱淨慈禪寺,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吳越王錢弘俶所建。錢弘俶一家世代篤信佛法,在其當政期間,為了「上為國家祝馨,下為民生祈福」,建造了 「慧日永明院」,即今天的淨慈寺。淨慈寺建成後,由當時的高僧延壽為住持。
唐朝長安城的歷史其實是從隋朝開始的,當隋文帝統一天下、建立隋朝後,仍定都於漢長安,選址於舊長安城的東南方,一片叫龍首原的地方。西元618年,唐取代隋統治天下,把隋朝都城改名為長安。
王屋山,位於河南濟源縣城西北45公里處。它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是古代濟水的發源地。其山勢雄渾,平均海拔1715.3米,它有三十六座奇峰秀嶺,二十八個神洞名泉,主峰天壇峰,更是一峰突起,萬峰臣伏。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就在王屋山。現在人們仍然可以看到,在王屋山南面的山梁中間,確實斷開了一條很大的山口,這大概就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所在。
一座與山東臨清靈巖寺、湖北荊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國清寺並稱為「四大叢林」之一的「棲霞寺」,是江南著名的古剎之一。位於江蘇南京東北17公里的棲霞山中峰西麓,又名「攝山」。南朝時代,山中建有一座「棲霞精舍」,因而得名。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西元489年),是當時的隱士明僧紹,將住宅捐給交往密切的法度和尚改建為佛寺的。唐高宗時更名為「功德寺」,增建殿宇樓閣40餘間,極為壯觀宏偉,成為當時江南最大的佛寺之一。
古代時,灞橋是由長安通往潼關、蒲津關、藍田關的交通要道,也是從中原進入古都長安的必經之路。根據史料記載,灞橋是中國最古老的石柱墩橋。古代建築灞橋的位置,在今灞橋鎮西北方5公里處的上橋梓口村以西的地方。距今已有1422年歷史的灞橋,在歷史上演繹過秦末農民戰爭、楚漢相爭、安史之亂、西安事變等許多的故事,是歷史上最古老的一座橋樑。
臥佛殿大殿前簷的大匾上寫著「性月恆明」,殿內正面牆上的匾額上寫著「得大自在」。殿內釋迦牟尼的銅像身長5.3米,呈睡臥式,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頭,體態安祥自如。在其周圍三面環立的是其弟子,即十二圓覺菩薩像。這個場景表現的是釋迦牟尼在婆羅樹下涅磐前,向十二名弟子囑托後事。據元史記載,這尊巨型佛像是「用工七千,冶銅五十萬斤」才鑄造成功.........
天台山幽靜、奇特的自然環境,吸引著歷代眾多修煉者來此修行。此外,道教認為天台山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因此其赤城山洞為十大洞天之一,其靈墟洞和司馬悔山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天台山由此被視為神仙窟宅薈萃之所。
「白塔寺」就是坐落在北京阜城門(明代稱平則門)內大街北側的「妙應寺」之俗稱。因塔身通體皆白,故俗稱為「白塔」。「妙應寺塔」除塔頂為銅製之外,全部以石砌而成,外表貼磚,並塗刷白堊粉飾,光潔如玉,故又稱「玉塔」。銅製塔頂呈顯金色,與塔身顏色金白對比,看來氣氛崇高聖潔。全塔比例勻壯,氣勢雄渾。
江蘇省無錫市西惠山東麓的錫惠公園內,有座南朝古剎─惠山寺,其建築群中的金剛殿與御碑亭之間,有座橫臥於金蓮池上的石橋名為「金蓮橋」。該橋興修於宋代靖康年間。這座小巧玲瓏的石樑橋,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以雕刻精美而聞名於世,為古代庭院橋樑中少見的佳作。
素有「京都第一寺」之稱的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郊潭柘山的寶珠峰的南麓,距阜成門41公里,周圍由九座高大的、宛如巨龍的山峰呈馬蹄狀環護著,環境雅致,風景優美。它寺內佔地2.5公頃,寺外佔地11.2公頃。
唐朝,是神州大地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文化騰達,國力強盛,萬國來朝的盛世天朝。在唐朝歷代皇帝的扶持下,佛教和道教都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最主要的宗教建築──道教和佛教建築在數量和藝術水平上都得到極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