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历史数据下载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中國建築•名勝古蹟

龍興寺位於四川省彭州市市區北大門,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叢林古剎。始建於東晉鹹康三年(33年),初名「大空寺」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禪師擴建寺院,武則天天授二年(619年)更名「大雲寺」。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詔號「龍興寺」。
在山西五台縣的群山中,矗立著一座有著「亞洲第一古建」、「亞洲佛光」之美稱的寺廟,它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五台山有傳言:「先有佛光寺,後有五台山。」敦煌五代所畫得《五台山圖》中就繪有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圖像。
天目山古名「浮玉山」。相傳古時,東、西天目山峰頂各有一個半月形的天池。每年八月,當月亮掛在天中央時,天池裡就會浮出一塊滾圓的寶玉,閃閃發光,故稱「浮玉山」。而這兩個天池,又宛如仰望蒼天的兩隻眼睛,因此此山又稱為「天目山」。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西南部、古絲綢之路上的大佛寺,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最初稱「迦葉如來寺」。因寺內大佛殿內供奉身長約35米的釋迦牟尼涅槃像,是故又稱「臥佛寺」。
今天司空山猶存的聖跡多為自然景觀,如 「傳衣石」、「奎心石」、「印心石」、「洗墨池」及「赤壁丹砂」、「北嶺松風」、「南崖瀑布」、「烏牛古石」、「洗馬春池」、「銀河夜月」、「二祖禪剎」等。
北京西郊皇家苑域香山旁,有一座皇家寺院碧雲寺,該寺始建於元朝至順二年(1331),元丞相耶律楚材之後裔耶律阿吉舍宅為寺,初名碧雲庵,後改碧雲寺。明清兩代均有擴建。
南宋建都杭州後,安福寺的鼎盛時期也隨之而至。當時有兩件十分轟動的事情,一是高宗皇帝賜住持覺源和尚紫袈裟,二是葛禪師在此舉行了涅槃茶毗典禮。根據《康熙東陽縣志》記載,葛禪師又名安福僧,他在涅磐前的一個多月不吃任何東西,並告訴弟子,自己即將西歸,要他們準備柴火以備焚化。
山勢雄偉、洞壑幽美、林泉清翠、奇石嵯峨,被元朝人讚譽為「閩海蓬萊第一山」的清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北郊,海拔498米,面積62平方公里。
玲瓏塔原名永安萬壽塔,因為原屬慈壽寺內建築,又稱「慈壽寺塔」。據《日下舊聞考》記:「慈壽寺去阜成八里,聖母慈聖皇太后所建,經始於萬曆四年,成於萬曆六年……慈聖皇太后為穆考薦冥祉,神宗祈嗣,寺成賜名慈壽寺……有永安壽塔,塔十三級,高聳入雲。」由此可以確定此塔曾是慈壽寺建築的一部分。另外,塔碑上「慈聖宣文肅皇太后之寶」幾處印文,更指明了塔的主人就是李太后無疑。
唐玄宗時期,天台宗九祖湛然荊溪大師曾來到小靈山寺講法,德宗時期大師圓寂。五代十國時期,吳越錢鏐追贈其為圓通尊者。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真宗趙恆詔改小靈山寺為「祥符禪院」,徽宗時期,升「院」為「寺」,自此,始定名為「祥符禪寺」。宋代和元朝時期,寺院的香火一直都很旺盛。元朝末年,寺塔俱毀
東北地區三大名山之一的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二十餘公里處,綿延約四十餘平方公里,海拔七百餘米。最高峰為仙人台,海拔為708米,其次為五佛頂。千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謂。明程啟充在《游千山記》云:「茲山之勝,宏闊秀麗,奇怪幽闃,險絕孕結,磅礡盤結,態狀變幻,不可殫述。置之中州,當與五嶽等,其博厚過之。」
玫瑰石經過簡單的雕琢成茶壺狀,姿態綽然韻味十足。
永濟縣城西北12公里的西廂村的「普救寺」,院內屹立著一座古樸秀雅的捨利塔,該塔是古人根據聲學原理建造的,人立於塔側擊石,可聽到「呱呱」的蛙叫聲。它是在方志中稱為「普救蟾聲」的特色建築。清乾隆乙亥重鐫《蒲州府志》中有「普救蟾聲」的記載。由此可知其蛙聲效應,距今至少有200年以上。
被譽為「蓮花佛國」的安徽九華山亦有眾多著名的寺院。其中,與祗園寺、東崖寺、百歲宮同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的甘露寺,就位於九華山化城峰半山腰。據說,九華山山上與山下一年四季的雨雪冰霜變化,是以甘露寺為分界。當甘露寺以上雲騰霧湧、冰雪瀰漫之時,山下則是空曠明淨;當山下雨水大作、雲吞平川之際,山上則是艷陽高照,天朗氣清。
根據道教典籍所載,玉清為元始天尊,上清為靈寶天尊,太清為太上老君,都是天上神仙,合稱「三清教祖」。而頗具道家意味的三清山的玉京、玉華、玉虛三座山峰,如似道家的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位神仙列坐其巔,故名。它自古就被譽為「天下無雙福地」、「江南第一仙山」。
汾陽「文峰塔」位於汾陽城東兩公里的建昌村,俗稱「鹼場塔」,也稱「幾水塔」、「文筆塔」等。據傳,古人建此塔的本意,是為匡正汾州文風、民風,與其正西向的大型建築群「石盤山」玄天上帝廟(已不存)遙相呼應,成為明末清初時期汾陽的一大奇景。
在安徽省九華山上有三座著名的肉身殿,一在神光嶺,一在百歲宮,一在雙溪寺;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是神光嶺肉身殿,亦稱地藏塔,因為這裡安葬的是地藏王金喬覺的肉身。古人曾讚歎說:「神塔輝千古,真身鎮佛門。」
位於福建省福清市西郊十公里處的石竹山,舊名石所山,主峰狀元峰海拔534米。勝景有一線天、二塔、三巖、四泉、五仙、七峰、十二石,其「石能留影常來鶴,竹欲摩空盡作龍」。
「阿育王寺」位在浙江省鄞縣寧波市寶幢鎮,座落於阿育王嶺墩、鄮山之麓,面對玉幾山。翠崗蜿蜒,群陵起伏,左瓔路,右寶幢。佛家稱為「六殊勝八吉祥地」,是以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捨利」享譽中外的佛教勝地。
遠眺金山寺,金碧輝煌的寺廟建築群,彷彿把整座山密密的包裹起來,已無法窺視山的原貌……
梵淨山古稱「三山谷」,後又稱「九龍山」、「月鏡山」等,明代以後稱「梵淨山」,是從佛教中的「梵天淨土」化來,意思是超凡脫俗清靜。它同峨嵋山、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一樣,也是佛教名山,據說是彌勒佛的道場。
銀山的遼代塔群是中國現存遼塔最多的著名景區。大片塔群,塔身高低錯落,但佈局規整,結構一致,造型精美。塔群自金元以來,經明、清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整座銀山遍佈靈塔,民間流傳有「銀山寶塔數不盡」之說,可見昔時浮屠之勝。塔群年代久遠,卻保存完好,據說是因為山高路遠,人跡罕至,因而在動亂年代下得以倖免於難。山上仍保存多處寺院遺跡,但文獻中記載的一些古建築群已蕩然無存。
被視為天台宗祖庭的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天台山南麓,為五峰環繞,其清幽深邃的寺院吸引了天下無數有緣之人。
在福建省東北部福鼎縣境內,矗立著一座三面臨海、面積為300多平方公里的仙山,她氣勢雄偉,景色秀美,並以峰險、石奇、洞異、雲霧多四絕而聞名遐邇,因此有「山海大觀」之稱。這就是太姥山。傳說,東海諸仙常聚於此,故太姥山又被稱為「海上仙都」。主峰摩霄峰,因狀如覆鼎,又名覆鼎峰,海拔約千米。
由於缺乏史料依據,又無碑碣出土,歪塔的具體建築時間至今依然是個謎。與同一時期的其它石塔相比,前衛歪塔的建築規模並不大。它是一座實心密簷式磚塔,以石築做為塔基,用磚砌成塔身,分三級呈八角形,塔身雕有磚刻佛像、花紋、獅子頭等圖案,線條清晰,刀法工藝精湛。歪塔為單頂,頂部原來建有頂蓋,但現已塌陷殘缺,現存塔高約10米。
在浙江新昌縣城西南2.5公里處、風景幽奇的南明山(古稱「石城山」)上,坐落著一座禪寺:大佛寺。顧名思義,大佛寺中有號稱江南第一石佛的「彌勒大佛像」。
在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有一座兼有泰山之雄偉、黃山之挺秀、廬山之飛瀑、峨眉山之煙雲的名山:雁蕩山。按照地理位置來分,雁蕩山系分為北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澤雅)和東雁蕩山(洞頭半屏山),通常人們所指的雁蕩山為位於樂清東北部的北雁蕩山。
目前廣東省僅有的一座年份可考的北宋磚塔「三影塔」,原是「延祥寺」的建築之一,原名「延祥寺塔」。據說,其塔能在光滑如鏡的延祥寺寺壁上,反射出一影朝上,兩影倒懸的三個塔影,故改名為「三影塔」。可惜寺院已毀,由光線折射而顯現的「一塔三影」的奇觀也隨之消失了。
法輪寺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根據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下詔,讓仁智禪師在崆峒山上建造一所寺院,稱為「明慧禪院」。仁智禪師因此被視為崆峒開山祖師。唐武宗滅佛時,寺院遭遇第一次劫難。宋朝時,寺院規模稍有擴大,並更名為「真乘寺」。
古木參天、花繁草茂、峰巒起伏的巍山,位於雲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城東南約十公里處。它綿延數十里,平均海拔1730米,主峰海拔2509米。巍山又名巍寶山,因為古人認為這座山中有寶氣,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