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体育nba - 体育

民俗文化

中秋應景猜謎
中秋節是中華文化中僅次於黃曆新年的一大節日。歷來除了吃月餅、賞月以外,還有猜燈謎等活動。特地作了一些謎面助興。謎面多與歷史典故、成語有關。謎底與節日有關。一共有十一個謎面,可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共有七題,每題猜一字,這七字是一首詩中的一句。第二部份,共有四題,也是猜七字,是一吉祥的節日用語。
張羽良:夏之盛典——端午節
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尤其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早自周代的時候,五月五日就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以艾草配掛在身上,或者以香蒲葉燒熱水洗澡,來達到避邪和防止疫病纏身的作用。
黃曆五月五日端午節與新年、中秋節在中國民間傳統習俗裏,是一年的三大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叫「端五節」、「重五節」、「端陽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古人稱初一為端一,初五則為端五,五月初五有兩個五重疊,所以又叫做重五。黃曆是以天干紀年,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五月則為午月,古人又把初五稱為午日,所以五月初五又叫端午。
4月15日,中國古代的女子成人儀式在西安重演,眾多觀眾和媒體記者共同見證了這遠去了數百年的中國傳統女子成年禮儀,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禮儀與服飾文化。
寒食節是紀念介子推護駕感人肺腑的故事,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寵妾驪妃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想陷害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重耳為了逃避驪妃的迫害,而被迫逃離晉國。
「上巳節」的主要內容原為祓禊,在暮春三月舉行,所以也稱之為「春禊」。晉以後,三月上巳祓禊的活動逐漸有了變化,人們除了祓禊袪邪,傳達對天地的虔誠敬仰外,文人雅士還開始飲宴賦詩。這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曲水流觴」的活動了。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相傳漢文帝在大將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而戡平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元月)十五,那時的夜稱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稱「元夜」或「元夕」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做完了境內外的祭儀,也是要送祖靈、拆祖靈屋的時候了。只是好不容易盼到一個大過年,縱使時間也夠長,然在臨拆際,究也會見離情依依。就在不捨的情況下,邵族人緩了好幾天才拆祖靈屋。於此期間,每晚仍有一些族人到祖靈屋前傳唱,讓心貼慰祖靈,也讓祖先傳留的事蹟再一次迴盪在夜色中。
隨著時日漸過,換年祭也屆臨尾聲。如同是大年初一,清早族人們將自家的公媽籃和糯米蒸飯持至會場,由先生媽行名為“mulalu minrekus”最後祭儀式,告稟祖靈祭典行將結束,請享飯食並續庇佑族人康安農作豐收。
在人類的祭儀上,總存在著人神與人靈的互動,台灣原住民大都住居於山陬海邊,對於所生存生活的地域,自有其一定的規儀。譬諸阿美族人的海祭(捕魚祭)、達悟族人的飛魚祭、鄒族人的戰祭、卑南族人的大獵祭等等莫不與棲居環境有關。
大年初二, 一早是行狩獵儀式,由於時空轉換,邵族人的獵場多已不顯,且而狩獵已非如往昔重要,因之現今的狩獵儀式已為象徵性。
台灣民間習俗中,吃完尾牙,就開始籌備過年,而過年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二十四送神」,將眾神送回天庭後,才開始大掃除;不過,中國北方習俗則有吃臘八粥的習慣,吃完臘八粥準備過年,中國的「二十四送神」,送的則是廚房裡的灶神,不像台灣民間習俗「送眾神」。
新年就要到了。大家都知道,新年是我們華人一年之中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傳統上,如果從臘八開始的製備年貨算起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歷時有一個多月。
如同是要在石音中溯往,也仿若是要體識日月潭水的沃美,循依著那飄盪於氣流中的縹緲杵聲,我走入了邵族。……
大寒是一年二十四節氣裏最後的一個節氣,因為比小寒還要冷所以稱作「大寒」農民曆書說:「斗指葵為大寒:時大寒栗烈己極,故名大寒也。」
冬至是很重要的節氣,也是個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的白晝短,夜晚最長;民間以「冬節」、「長至節」、「亞節」、「長日」稱呼它。曆書記載:「斗指戊,斯時隂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
大雪是黃曆十一月的節氣,在中國大陸,每當仲冬時,氣溫降到零下,雪花紛飛,大地像舖了白色的地毯,所以叫大雪。農民曆上說:「大雪:節氣名;小雪後十五日,斗指甲為大雪,斯時積陰為雪,至此栗烈而大形於小雪,故名大雪也。」此時黃河流域,見有積雪,北方呈現雪飄迷人的景觀,農諺說:「大雪冬至雪花飛,搞好副業多種肥。」人們盼著大雪節氣中看「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可見大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來年的吉祥否。
台灣遊行文化 藝閣藝術
藝閣是一種以搭設人物、佈景為主題的戲閣,全名為「詩意藝閣」,相傳是由廟宇信徒從泉廈引進台灣,至今約有3百年歷史。
2006年11月4日,香港石澳,孩子們身著多彩服裝參加太平清醮節期間的游行。太平清醮節是許多社區(特別是農村社區)舉行的一种道家祭祀儀式,意在驅赶惡魔,每年或多年舉行一次。石澳的這种儀式是每10年舉行一次,一次持續5天。在這期間,許多地區都只吃素食。
「天公落水」大概是客家山歌中,最廣為台灣民眾所熟悉的客家山歌旋律,即使不是客家人,許多人也都能哼上幾句。山歌一詞被學者公認是起自唐朝的竹枝詞,並以竹枝詞做為山歌的起源,李益說:「無奈孤舟夕,山聞竹枝。」便是一例。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山歌中的「山」字,可當做鄉野、民俗來解釋,它和宮廷中的「雅樂」是相對的。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就反映了古人過重陽宴飲友人,賞菊的風俗。
登高賞菊話重陽
秋意深深,楓葉紅,又到了黃曆九月。九月九日,俗稱「重陽節」又叫「敬老節」。古人認為數字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為「陰」,九為陽數,日月皆為九就稱為「重九」、或「重陽」。
萬頭鑽營的人們竟然個個靜脈專注的眼神看著臺上的布袋戲偶表演,這使我深刻地自然而然的著迷,誰有如此大的魔力,竟能吸引成千上萬人的精神與魂魄,使我深感好奇不已,很想一窺其中的堂奧!
中秋月圓人團圓【風俗篇】
悄悄的,隨著八月淡淡的桂花香,中秋節也飄然而至了。有夜色為伴,月亮總是美麗的;滿懷心事有月亮傾聽,也是動人的。詩人總愛對著圓月吟詩作賦,使月亮被蒙上了一層神秘、朦朧的美,更添加了中秋節的浪漫情懷。
【中秋話月】(下)月亮──你有什麼祕密在瞞著我
中秋又至,天上那圓圓的月亮,卻有無數祕密有待我們去揭開。
【中秋話月】(上)令人嚮往的美麗傳說
中秋節是個充滿了詩情畫意,又富含濃濃人情味的節日。「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所謂中秋,是因我國古代時把黃曆每季定為三個月,分別是孟、仲、季。因為黃曆八月十五是秋季的正中,故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仲秋」。
秋分是黃曆八月的中氣,鬥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秋分也。太陽黃經為180度,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的相等,從這天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
白露是每年的9月7至9日,從這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的厚,結成一團白白的水滴,所以把這個節氣叫「白露」
官大帝指的就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公羊傳》講「天子祭天,諸侯祭土。」萬物有靈,敬拜天地是中國人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