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线上赌博app - App Store

文房四寶:神來之「筆」(三)

玉觀
font print 人氣: 73
【字號】    
   標籤: tags:

歷代毛筆的發展

⊙戰國時期︰

據專家考證,從出土文物中發現最早的毛筆是戰國時期的毛筆。當時的毛筆是將獸毛包在桿的一端,再用絲線纏緊,外面塗漆。這種製筆法,缺點是筆頭中空,書寫時易分叉。如西元一九五四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楚墓出土的戰國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稱「長沙楚筆」。據專家考證觀察,該筆套在一隻小竹管內,筆毫是選用上好的兔箭毫製成。

另在長沙戰國楚墓中發現三幅帛畫,繪有人物馭龍圖和龍鳳仕女圖,線條有力,並有粗細變化,色彩明麗,顯然是毛筆所繪。所以當時毛筆形式雖較原始,但筆毫用料細緻,製作已很精良。

⊙秦朝︰

大將軍蒙恬將毛筆加以改良。當時的作法是將筆桿一端挖空成毛腔,把筆頭塞入腔內,外加大竹套護筆,筆管與筆套都髹漆保護。將筆頭塞在毛腔的製筆法,優點是筆頭可保持圓潤狀態,更能蓄墨書寫。

因此,秦朝毛筆的製作考究已臻成熟,確立了今後毛筆製造的基本形制。如西元一九七五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三枝秦筆,筆桿為竹製,上端削尖,下端較粗,挖空為毛腔,筆頭塞在腔中,且外加竹筆套保護。

這種上端削尖的毛筆,據考證是皇帝的左右侍從所使用,為便於記事常將筆端插在冠上或髮髻上,故其端削尖,稱為「簪筆」。如《漢書‧趙充國傳》曰︰「卬家將軍以為安世本持橐簪筆,事孝武帝數十年。」及唐朝李嶠《皇帝上禮撫事述懷詩》曰:「小臣濫簪筆,無以頌唐風。」可見,簪筆歷代一直有沿用。

⊙漢朝︰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紙的發明,毛筆的種類變的豐富,開始講究筆管的質地和鑲飾,也出現使用軟硬混合的兼毫筆,毛筆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漢代的竹簡、文牘、帛書、壁畫、漆畫等,都展現了漢朝書法、工藝、繪畫等藝術空前的發展與繁榮。

漢朝毛筆的製作,從出土的漢毛筆觀察得知,筆頭納入腔內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一桿端鏤空,裝入筆頭,用生漆黏接,有的再用絲線纏緊。如西元一九七五年湖北鳳凰山西漢墓出土的毛筆。另一種是未用竹管,而是用四個木片夾住筆頭,再用麻線捆綁而成,如西元一九三二年在西北居延出土的漢朝毛筆。

當時還首創在筆桿刻上筆工的名字,如甘肅武威兩座東漢墓中,各出土了刻有「白馬作」、「史虎作」字樣的筆。專論毛筆製造的著作出現,如東和蔡邑所撰《筆賦》,主要內容是論述毛筆的選料、功能、製作等;秦朝的簪筆,到漢朝時演變為「簪白筆」之制,漢官員為便於進奏,常在髮間或冠上簪戴毛筆,後為官員冠飾之一。後來清朝時改冠服制,簪筆這種禮儀形式才宣告退出歷史舞台。

漢朝的毛筆製作有很大改進,不僅筆頭選料講究,製作精細,也逐漸重視筆管的質地與裝飾,有的還用金銀鑲飾。據清朝唐秉鈞《文房肆考圖說‧卷三‧筆說》上載︰「漢制筆,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極為華麗矣。」此時,毛筆已經不只是書畫工具,而是漸漸成為藝術品。

⊙魏晉南北朝︰

這個時期不再盛行簪筆之制,簪筆只有裝飾功能。因此筆端不再是尖形狀,筆桿也逐漸變短,握筆書寫更方便。三國時有魏國人韋誕,他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和製墨家,並善製筆,所製筆時人稱為「韋誕筆」,著有《筆經》留世,最能反映魏晉時期製筆過程與特色。

⊙唐朝︰

唐朝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繪畫藝術也呈現多樣化發展,書畫名家輩出。文房用具的製作空前繁榮,製筆技術也達到了高峰,宣州﹙安徽省宣城縣﹚成為當時全國的製筆中心。當時的製筆技術已達到多樣化、多性能,並有較柔軟的長鋒筆製作,能因應各種不同書體、畫風的要求。

唐朝的毛筆,筆頭短而硬,以兔毫為主,大都出自宣州。由於毛筆的製作選料精良,品質高超,深受官府與皇室重視,並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進貢的貢品。現在日本奈良正倉院所收藏的中國唐筆,有斑竹筆、斑竹管鑲象牙、全管象牙等,可見唐朝的製筆種類豐富多彩,技術細膩精緻。

⊙宋朝︰

宋朝時,宣州製筆技術不斷提高,製筆名匠輩出。當時,出現一種新式的毛筆,稱為「散卓筆」。這種筆,逐步趨於軟熟、虛鋒、散毫,不再承襲晉以前舊制。散卓筆「無心」,並非兼毫製作,可能單用羊毫製成的較軟的長鋒筆,書寫草書時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在當時頗為流行。

當時的製筆名家眾多,有的繼盛宣筆製作再加以改革創新,有的承襲前人風格,有的出身製筆世家,承繼家法製筆,比較著名的有諸葛元、張遇、吳說、程奕、汪伯立等人。

⊙元朝︰

由於南宋偏安一隅,導致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製筆工藝也因而遍及江南一帶。故到了元朝,宣州毛筆的地位逐漸由湖筆﹙浙江省北部的湖州所製的筆﹚所取代。湖筆選用山羊毛、野兔毛及黃鼠狼尾毛,製作需經筆料、水盆、結頭、裝套、鑲嵌、蒲墩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又分若干道小工序,大小工序共有一百二十餘道之多。湖筆如此精製,故筆鋒堅實,渾圓飽滿,修剪整齊,筆之四德「尖、齊、圓、健」兼備。

此時期著名的筆匠,周伯溫以製黃羊尾筆揚名,陸文寶則名聲出眾曾入貢為御用筆。而湖州著名的筆工則有馮應科、張進中等人,馮應科所製湖筆稱為「馮筆」,與當時書法家趙孟頫及善花鳥畫的錢舜舉,並稱為「吳興三絕」。

⊙明清︰

明清時,製筆工藝更加進步,不只注重實用性,更講究裝飾。當時,筆頭有了不同的創新,即選用各種不同性質的毫毛相互搭配成中性毫筆。這種筆強勁有力,軟而圓健,剛柔適中,書畫時揮灑自如,經久耐用。後來,為滿足書畫家要求,還出現書寫特大字的大型筆,及含墨量較多的長鋒筆等。由於此時期製筆華麗精緻,故有一部分選為皇宮的「御用筆」和官府用筆。

當時,還在筆管上創造了許多典雅的裝飾,有金管、銀管、瓷管、斑竹管、象牙管、玳瑁管、琺瑯管、琉璃管、木管等多種質料,有的還在筆管加以雕刻、鑲嵌,富麗多彩,使毛筆成為一種精巧的工藝品,獨具風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筆、墨、紙、硯,是書房中常備的四種書寫與繪畫的工具,所以合稱為「文房四寶」,又稱為「筆墨紙硯」、「文房四士」、「文房四物」。文房四寶,古代文人書房必備的四種書畫文具,是中國獨具傳統特色的文書用具。
  • 各朝代的歷史演變因為有筆的書記,我們才得以進入文字世界,方能窺得唐太宗以仁德佈於天下,讓人能深刻理解甚麼是「仁」.........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