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化學史漫談——煉丹術(中)

鵠章
font print 人氣: 41
【字號】    
   標籤: tags:

時至唐朝,像睿宗、玄宗、憲宗等皇帝也都好交方外之士。唐代著名的道士,像呂巖,字洞賓,世稱純陽子,也是好清虛,為懿宗時的進士,後遇師鍾離權授度世之術、黃白秘方,寫了許多道書流傳於世,是民間傳說八仙之一[6]。又有張伯端,號紫陽,研究丹術著名於世,著悟真篇八十一章,講述了內外丹的奧妙。

到了宋朝,有陳搏,宋太祖請他當官卻不接受,玄默修養,盡得金丹密旨。元末明初,陳致虛,也是著名丹家,寫了金丹大要十卷。明朝,中國向道風潮達到頂峰,但是大多是隱入深山窮窟中,師徒密授。到了清朝還都有隱逸修養之士,清末近代西方化學傳入中國,古老的丹術更是被披上了一層層厚厚的迷信色彩。

據學者考證,在初唐間(西元7世紀),與中國西方發展的大食帝國(波斯),交往頻繁,中國煉丹術傳入波斯,傳入阿拉伯,再傳入歐洲[7,8]。於是丹家煉丹的表層物質技術,如反應、蒸餾、分離等實驗技術,到西方演變、發展成現代化學,開啟現代化學之門。

現代人從現代科學的角度更是無從瞭解,其實這個問題還是得回到對物質基本認識上,前文在《物質觀》我們提過了,古代中國科學家對物質是「萬物皆有靈」的概念,就像老子形容,「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原子構成萬物,有形的物質形成時,無形的能量靈體也就同時形成,所以如果只從有形物質空間認識物質,那麼就出現類似現代科學對物質的認識,有很大的局限性,像經絡,像前面提到蛋殼不明鈣質來源、種子發芽多出的元素,現代科學碰到這些現象只能嘖嘖稱奇,視為不明現象。中醫針灸幾根針,完全不動物質身體,可以達到醫療成效,科學也是解釋不了,只能發現功效,很明顯都在另外空間的能量體上下功夫。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根據中國古代科學的理論,金丹術就不再是荒誕不經、神怪之談,而是另種掌握更高的宇宙真實,有理論可實驗的科學。我們再從這些丹家的記載,試試能否揭開神秘的面紗。

《抱樸子·黃白篇》提到:「黃白朮亦如合神丹,皆須齋潔百日已上,又當得閒解方書,意合者乃可為之,非濁穢之人,及不聰明人,希涉術數者所辨作也。其中或有須口訣者,皆宜師授。又宜入於深山之中,清潔之地,不欲令凡俗愚人知之。」這裡黃白指的就是黃金、白銀,煉金與煉丹道理是一樣,就是金丹術必須在特殊實驗條件下才能進行,像齋潔、閒解、意合是針對進行實驗者身心狀態的要求,深山、潔地是實驗地點,而最重要的口訣師授,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代科學實驗控制條件遠比現代科學的更嚴苛。

所謂的「齋潔」,齋就是素,專一定靜的意思,潔表示潔淨,意指實驗者必須從身心開始純淨化一段時間,身體淨化甚至包括食物,顯然有些食物的能量靈體會干擾實驗者;精神淨化指的就是專心靜念,不能進行其他無關思考。而「閒解」,閒有空、悠的境界,要求實驗者以一種放鬆又從容,惚惚悠悠心境來認識實驗,這譎異於現代科學以探索精神來進行實驗。

「意合」就是要求實驗者意念必須達到相當純淨狀態,合乎實驗的要求,在老師或有經驗者指導秘訣下才能進行實驗。像普通人,帶著好奇、探索、學技能等等都視為雜亂心態的人,根本不能進古代實驗室,不適合,也認識不到,當然進行不了實驗。這合不合理呢?絕對合理,現代的半導體、生物科技、加速器高能物理這些高科技實驗都是在嚴格的管控下進行的。

何況煉丹術,從其理論都已涉及物質之能量靈體,當然能干擾能量靈體的因素都必須控制排除。前文我們舉了最近日本IHM研究所一些水結晶研究[9],像大腦意念實際上已經影響水的能量靈體,所以表現出不同的結晶行為。而煉丹術要在能量空間將其他物質轉變成為純金,試想如果各種不同心念的人,甚至在很多不同腦波干擾的環境下都能造出純金,那才更不合科學道理。

葛洪也說:古代即使是一般的絲絹染繪,都不讓閒雜人看見,見之即壞,更何況黃白之變化呢?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古代科學實驗,我們很容易認識到古代科學家絕非故弄玄虛,迷信荒誕之流,而是掌握了更高的宇宙真實,使用更嚴格方式進行更精密的實驗,直接研究有形物質體的無形靈體,所以重視實驗精密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古代科學實驗在另外無形空間進行,所以古代科學家設計實驗室的精密方式當然不像現代科學強化物質儀器設備精良,甚至看起來背道而馳,他反而往深山老林去。

葛洪的老師曾告訴他,他曾經與師祖左慈在廬江銅山中試煉金丹,每次都成功,又說「然而齋潔禁忌之勤苦,與金丹神仙藥無異也」。這裡我們恐怕很難想像古代訓練一位成功的科學家的困難,也許比培養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更難了。做過科學研究都知道,現代科研其實還是有很大運氣成分,選對了研究題目很容易有新發現,基本的實驗技巧科學家們幾乎都具備。

可是古代科學必須有師承,自己按書摸索幾乎不可能,很長歷史時期選定極少數的特殊對象,再進行長時間的身心鍛練,而意念的鍛煉毫無絲毫僥倖機會,達到要求狀態,實驗一定成功,不會因人而異,真實性、準確性、重複性遠遠大於現代科學。這就是為什麼說「齋潔禁忌的勤苦與金丹無異」,意思是說實驗者到達狀態等同於實驗結果。

像現代科學強調的實驗重複性,根本不考量實驗者的心靈狀態,換句話說,一個滿手污穢骯髒的人和帶著實驗手套的人做出來的實驗結果是一樣的,如果從古代科學角度來看,其實是很粗糙的。這就合理解釋了中國古代各行各業為什麼都稱為道,都講究靜心調息,都有著濃厚的修煉色彩,重視心靈力量,這應該是主要原因。這也絕對是一種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6] 正見網,Jun/21/2002,神仙漢鐘離與弟子呂洞賓的一段對話
[7] Dr. Obed Simon Johnson. The Study of Chinese Alchemy.
[8] 美國-科學月刊:The Scientific Monthly,1936,Dec,p551~585。
[9] 正見網,Mar/27/2002,有感知的水(FSC-042)-法輪大法是真正的科學

(待續)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