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起源的傳說

曉晨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碧螺春茶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蘇州吳縣東洞庭山。東洞庭山又名東山,是蘇州伸向太湖的一個半島,這裡綠樹成蔭,花香鳥語,一派江南秀麗風光。且土質微酸疏鬆、氣候濕潤,適合茶樹生長。
  
碧螺春茶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茶中珍品,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這樣寫道:「洞庭出名茶,形曲、色玉、香蘭、味甘」,可能說的就是碧螺春。另據史書記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後因康熙皇帝南巡時,不喜「嚇煞人香」之名,即改為「碧螺春」,並列為貢茶。也有人認為碧螺春之名是因此茶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采於早春而得名。
  
碧螺春茶葉條索纖細、捲曲成螺,邊沿上有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銀白隱翠,泡茶時,杯中如雪片飛舞,香氣濃郁,滋味清雅,茶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關於碧螺春茶的起源,在太湖地區流傳著的一個美麗傳說。據說,太湖邊西洞庭山上有一個叫「碧螺」的美麗姑娘,十分賢惠善良,碧螺有一付亮麗的歌喉。與西洞庭山隔水相望的東洞庭山上住著一個英俊的青年,叫阿祥,阿祥以打魚為生,精通水性和武藝。碧螺和阿祥互相仰慕,漸漸的愛上了對方。
  
這時,太湖裡出現了一條惡龍,十分殘暴,攪得村民不得安寧,還要霸佔碧螺。阿祥決心除去惡龍以救助碧螺和村民,經過一番惡鬥,終於將惡龍殺死,但是,阿祥也身負重傷,危在旦夕。碧螺為了救治阿祥,踏遍洞庭,尋找靈藥。她發現一株阿祥鮮血滋潤的小茶樹在初春就長出了許多芽苞,碧螺便用心照料這株茶樹,將採下的幾片嫩芽泡在開水裡,再讓阿祥喝下,頓時,一股清香沁入阿祥的心脾,阿祥竟然甦醒了,姑娘喜出望外,將所有茶葉採下,用自己的體溫將嫩茶葉暖干後,泡茶給阿祥喝,漸漸地,阿祥康復了。

但是碧螺因為耗盡了元氣,長眠在洞庭山上,原來碧螺的元氣全凝聚在阿祥喝的茶葉上了。從此,這裡的茶樹總是比別的地方的茶樹長得好,泡出的茶味道十分甘醇,為了紀念碧螺姑娘,太湖的人們就將此茶叫做「碧螺春」。
  
美麗的傳說配上甘醇的茶,使得「碧螺春」更加名聲在外,真是應驗了「佳茗似佳人」的說法。@*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昔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獨論采造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聞。臣輒條數事,簡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錄。
  • 茶色貴白。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善別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氣色也,隱然察之於內。以肉理潤者為上,既已未之,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明,故建安人斗試,以青白勝
    黃白。
  • 陸羽歷遍山南嶺北,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完成創始之作《茶經》,被尊為茶神和茶仙...
  • 愛茶的人也愛山水,愛產茶的好山好水,也愛在好山好水間飲茶、吟詩作對,於是就有了「茶亭」的誕生。追問「中國第一茶亭」的歷史,可以上達千年前,它有個奇特的名稱叫「三癸亭」。「三癸亭」和「茶聖」陸羽有著深切的淵源。陸羽著述了千秋第一茶書《茶經》,而「中國第一茶亭--三癸亭」也是因他而生。「三癸亭」締造的這一段歷史茶話,在中國茶文化中顯然是難以磨滅的。
  • 台灣茶在19世紀清末到日治時代風靡歐美。當時歐美人士對於香氣迷人的「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存在無限好奇與想像,一箱箱繪製精美的烏龍茶,從東方國度遠渡而來,價格高昂且搶手。
  • 人間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飲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還能讓我們靜心、寧神,有助於去除雜念,以茶悟道,提昇生活與生命的境界。不論你平日喝不喝茶,別錯過四月天與茶約會的好時機!俗語說「一兩黃金一兩茶」「一兩明前一兩金」,其實,愛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從文化的視野出發,講講四月天的茶知識,順及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茶。
  • 寶塔伴茶詩,唐詩一經典,!中唐隱士陸羽開啟了中華茶道,他透過實地調查研究寫下《茶經》,系統地介紹了茶道,包括怎麼造茶、煮茶、飲茶,怎麼運用茶具、茶器,也介紹了茶史、古人茶事、哪裡有好茶等等。陸羽《茶經》把藥用之茶轉入飲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藝術就蓬勃發展了。本文要介紹的這首元稹的寶塔詩《茶‧一言至七言詩》貼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緻內涵與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誼。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國人的傳統飲品,上古時代神農氏便使用茶來解毒。到了唐代,茶聖陸羽寫成《茶經》,將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許是茶本身苦口卻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備著哲思與禪機,茶與文人士大夫的關係尤為密切,故而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雅號。
  • 昔日經過香港街頭,遠遠看到店舖門口擺著的銅壼與銅鼎,就知道這是一間涼茶舖。時代變遷,銅壼變成了不鏽鋼容器,老一輩對的器皿講究也漸漸被後人遺忘。昔日沒有電子設備加熱,銅鼎就是當年重要的龜苓膏保溫器皿。如今標榜「清熱解毒」的龜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時並非如此。所謂的「涼茶」其實並不「涼」?今期文化專題「涼茶趣談」繼續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