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官网-竞彩比分-lotto max中奖号码

馬戴奧建築師的故事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6日訊】(大紀元李天翼西班牙報導)聽說過西班牙北部加利希亞著名的聖地牙哥大教堂(Catedral de 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人一定有很多,但是聽說過為了修建聖地牙哥大教堂耗盡一生心血的馬戴奧大師(Maestro Mateo)的人一定是少之又少。

1168年,西班牙國王費爾南德二世去西班牙北部的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訪問,當他看到由於年久失修,又經歷了九世紀阿拉伯人侵佔伊比利亞半島時戰火洗禮的聖地牙哥神廟成為一片廢墟時,費爾南德二世當即命令與之同行的建築師馬戴奧和另外幾名建築師重新修建聖地牙哥大教堂。二十年之後,一個氣勢磅礴,宏偉精美的神殿誕生了,它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聖地牙哥大教堂。

在聖地牙哥大教堂正面的榮譽之門(Pórtico de Gloria)入口處正中間的一根立柱後面,有一個卑微的十分不起眼的小人的跪像,而這個小小的人像卻有著大大的故事。


聖地牙哥大教堂榮譽之門(Pórtico de Gloria)(攝影:李天翼/大紀元)

在西班牙民間傳說中,這個小人是馬戴奧建築師自己為自己雕的。相傳在大教堂蓋好之後,這完美無缺,神聖無比的建築受到人們的無限讚美,使得馬戴奧大師變得非常驕傲和狂妄,認為自己應當在聖殿內有一席之位,於是想在神的雕像旁邊為自己立一座像。這種不敬神的態度使得馬戴奧大師受到了懲罰,他被命令在榮譽之門的背面雕刻一個小人的跪像代表自己,意味著不能狂妄自大。

由於馬戴奧大師的智慧和創造力無與倫比,當地的人們認為只要是用自己的額頭輕觸馬戴奧大師跪像的額頭兩下,就能得到一定的智慧,因此過去很多人為了能增長智慧而慕名而來。但是近代出於保護古文物的目的,教堂目前已經禁止遊客們觸摸馬戴奧大師的跪像了。


馬戴奧大師跪像(攝影:李天翼/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高雄世運開幕,世運主場館建築風格也引起國際媒體注意。紐約時報15日專文介紹這座由日本知名建築師伊東豐雄設計的體育場,稱讚它不僅極具魅力,更著重與周邊都市生活、人文環境的結合,擁有其他類似規模建築少有的豐富人文氣息。
  • 大紀元記者Natalia Rodriguez阿根廷科爾多瓦報導)7月18日晚,美國神韻巡迴藝術團在南美阿根廷第二大城市科爾多瓦Orfeo Superdomo劇場上演了最後一場演出。建築師內斯特‧英威農(Nestor Invernon)非常激動的觀賞了這場晚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雙眼仍噙滿淚水。
  • 本月華埠/南灣社區議會(CNC)月會於20日晚在中華公所舉行。會中提到備受關注的華埠康樂樓擴充改建工程,中華耆英會行政主任梅伍銀寬、建築師施家銘(Chia-Ming Sze)及羅傑森社區機構主席詹姆士‧西格(James Seagle)向議會代表們做了階段性匯報。
  • (大紀元記者林慧怡台北報導)台灣建築美學發展何去何從?! , 北美館今(7/26)舉辦2009建築美學成果展第二場座談會,與會知名數位建築師,皆指向GPA策略下, 建築美學必須重視在地化才能迎接國際化, 座談會為「2009台灣建築成果展覽」之系列活動,主要展覽內容為國內重大公共工程的標案競圖,作品的建築模型及3D展圖。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