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神文化造乾坤——從中國敬天祭祖談起

鵠章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神的故鄉--神州中國

在遙遠神秘的東方,中國這個地方,是傳說中神的故鄉,所以有著神州的稱號,這個神的子民自古以來認為她是居世界中心的國度,所以稱為中國。她悠久的歷史,使她所孕育出來的文化悠遠而綿長,博大而精深。

而中國人敬天祭祖的傳統特性,甚至把自己的祖宗當成神明供奉,更是有別於世界其他各民族,一般百姓口中的「老天爺保佑」、「老祖宗保佑」一直深植貫穿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到底什麼是中國人心中的「天」的概念,又為何我們相信祖先能像神明一樣有無邊法力庇佑子孫呢?什麼是「半神文化」呢?我們這一系列介紹半神文化就從中華民族特有的敬天祭祖談起。

神傳文化--為什麼中國人敬天?

縱觀整個中國曆史,從最古老的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出現的是女媧、伏羲、神農三個神皇,漫長的歲月中,現代史學家一直把這段歲月以神話對待,這段傳說中的歲月,出現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象神祉般具有無邊法力的人物。

首先特別必須提的就是女媧皇,她是始祖母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用天上的黃土仿造神的模樣創造了我們,同時又為繁榮人類的社會,於是又為人「化育」生靈萬物。而仿神的人類是不能與萬物禽獸等同,所以她特別為人類建立婚姻制度,使人有別於禽獸亂交,於是又有「神媒」的稱號,這樣讓人類得以在地球上開始繁衍生息。

另一神皇伏羲氏,也是法力通天,為人設立官員,管理人民,教人網魚,蓄養家畜。他下世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八卦」,所謂的「受龍圖,畫八卦」,這就是著名的河圖,也稱之伏羲八卦,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經,這河圖給人留下遵循上天旨意的方法,所以中國人常講天象變化、天命難違,對天有無限的尊崇,天地變化之理就是所謂的「道」。

而後周文王依據河圖推演周易,易經由原始圖像變成文字卦象,這就是所謂的周易、後天八卦。到了孔子時代,人離道更遠了,才開始以文字注解易經,就是易經系辭傳,顯然越依賴文字語言,越難理解這個代表天地人的宇宙變化的道學。

而在中國,天象、天命歷朝歷代都被天子帝王遵循著,用來警惕自己的施政,即使是科學發達的今天,科學家也十分好奇,為什麼幾個簡單的卦象能有解釋不了的預測能力。這是部天給人傳達訊息的經典,顯然不是人類智慧能創造的,它似乎默默地提醒著人們別忘記自己的渺小。

第三個神皇是神農,神農皇教人們製造農具,開墾荒地,種植五谷,而他出神入化的技術,所以被稱為「神農」。而《史紀》中還有所謂的「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的記載,神農氏到這世間為中國人建立起了相當完整的醫藥基礎。

在我國長期以來,「本草」就等於了中藥的代名詞,而後世幾千年來中藥的發展,事實上,都是建立在神農本草的基礎上,即使到今天為止,它仍然是中國醫藥學最崇高、最具權威的著作。從這角度,我們也不難看出,神在中國一直留下遺跡,假如「本草」只是代表遠古眾多先民的經驗累積的話,那麼歷史中,我國的中藥很可能只有像美洲印地安人的草藥治病水平,而不是在遠古就能具備這樣結構完整的理論與藥性分析記載,中藥的藥理裡也深深蘊含著「道」,蘊含著天地人、五行互動的理,這似乎也是不信神的人永遠弄不明白的謎。

從這段中國史上記載的三皇所經歷的漫長的歲月來看,在中國顯然經過一段人與神共處的歲月,神曾經直接傳授文化給人類,神傳的文化經過時間淬煉而能歷久而彌堅,所以中國人對天有無限的敬崇,「敬天」不只是代表中國文化是個信神文化,更是個神傳文化的表征與內涵同在的體現。

半神文化的起源--為什麼中國人祭祖?

一直到距今約五千年前,神州舞台出現人類歷史重要的一幕--黃帝時代的降臨,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在中國曆史上受到無比的尊敬。其實中國人「敬天法祖」的特性,甚至把祖先當成神明祭祀,與黃帝被認為中華民族共同祖先有著密切關係;此外也與上古神傳時代的人神共處有關,黃帝之後有「絕天地通」的傳說,於是人神分隔,中華民族就在神傳的文化基礎上,從黃帝時代開啟了以人為中心,一幕幕璀璨的半神文化序幕。

由於蚩尤的暴虐百姓,涿鹿之戰後,黃帝被諸侯尊之為天子,天子的意義就是上天的愛子,賦天命行天道於人世。所以實際上,黃帝成為中國曆史首位以武力、以兵征天下的形式臣服諸侯,統一了華夏族的帝王。

英明的黃帝接著又立百官,制典章,舉賢能,封禪祭天,大治天下;命臣民建屋室、種五谷、作衣裳、造舟車,甚至文字、醫學、曆法、算數、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中國的文明奠基於黃帝時代。

史籍上說,黃帝在位的一百年中,中國沒有賊盜毆鬥,人們謙讓和睦,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甚至虎豹不傷人,鳥獸虫蛾都受他的教化影響,是個「道行天下,人間天堂」的盛世典範,因此後世尊稱軒轅黃帝為人文初祖。

這位中國曆史上的首位天子,司馬遷在《史記》上說黃帝獲寶鼎與神策,治世「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形容黃帝懂得順天而治,知陰陽、生死變化之理,行道天下,是個修煉得道之人。

古史中很多黃帝求道、問道的記載,他得法悟道後,治理國事同時煉丹求鼎、靜心修煉。紀元前二五九八年,黃帝在橋山山下,鑄造了一個大鼎,當鑄成那瞬間,天忽然開了,降下一黃龍迎接他。黃帝與隨身的宮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黃龍,白日升天,圓滿功成。福分不足的群臣來的太遲,只能抓住龍鬚,結果龍鬚脫落,他們也掉下來了。

這時候,萬民百姓親眼仰望這神聖壯觀的一幕!這些沒跟上的臣子與百姓,感恩懷念之余,把黃帝遺留下來的衣服,埋葬在橋山山下,即今天陝西黃陵縣的黃帝衣冠塚。

這就是為什麼黃帝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典故!也是為什麼中國人對生命圓滿的結束就是歸天成神的原由。所以中國人對過世的祖先,也認為另種形式的歸天成神,祖先在天之靈能庇佑看護子孫,所以家家戶戶供奉自己祖先,同姓親祖甚至建造祠堂共同祭祀,年節祭祀祖先,「敬天祭祖」就這樣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半神文化造乾坤--人本文化的真正涵義

從中國曆史的角度看,我們都知道中國從黃帝開始有了文字,也開始了以人為本的文化發展,人類確實從此以後一步步邁向文明,不斷地創造、不停地豐富著人類的文化,但是文字的出現其實也將人類帶進一個更複雜、更難生存的世界,也代表著人類的原始天性同時漸漸被複雜的人性取代了。

黃帝承接著神傳文化與人本文化的交接,黃帝不再象神話時代的三皇般,以神祉的形式降世,而是以「治世的帝王」兼「得道的修煉人」出現於世,人類可以通過修煉再回歸於天,天代表神的世界,人是神造的,來自於天,回歸於天,「天人合一」”的觀念自古以來就根深蒂固地深植在中國人內心中。

而人與神之間連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煉」,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之所以珍貴,在於人擁有這個先天的神性,而「修煉」彰顯的正是人類的這部分特性,所以歷史上很多修煉人都有許多神奇心靈力量、特異功能、超然豁達的生命觀,象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是著名輔佐真命天子的軍師道士,象一葦過江的達摩祖師、峨嵋山搬木的濟公和尚,創太極拳的張三豐,民間中除妖降魔的呂洞賓等八仙傳奇;許多知名歷史人物,像蘇軾、王維、李白、陶淵明、孟浩然、白居易等等都是修煉人。

不只是儒釋道三家構成的中國主流思想裡充滿著修身、修行、修煉的概念,先秦以前,各行各業、諸子百家都稱道,人本文化的深層涵義不就是:只有人賦天命於人世,能通過修煉返出自己的這個神性、佛性或稱先天本性,其它物種就沒有這個殊勝的特性,這是生而為人的尊貴!

從這個角度我們來看整個中國的歷史,如果文化是神傳的,人是神造的,神造人的目的,似乎是讓人能基於神性,來創造人類這層的文化,豐富人類這層次的生命,同時再返回自己先天的本性,那麼「修煉」代表的意義不就是,一個覺悟的人,一個知天命的人,一個悟道的人,一個半神恢覆成為神的過程嗎!

在生命的長河裡,許多次我們單純地臨世,在人間成長,無明中有喜樂追尋卻也飽嘗生命無奈的苦汁,我們曾經歡喜也曾痛苦,有過悲憤也體驗哀傷,在愛恨情仇善惡交織下,錙銖計較地迷失在人世生活中, 象無根的生命……。

流連客途中,忘卻返鄉路;浮盪紅塵裡,輪迴人世間

當一個歷盡了紅塵歲月洗煉的人,再度感悟到自身保存的神性、先天本性後,開啟生命返本歸真之路,這就展現出了「半神」的生命特性,而整個中國曆史、文化裡處處充滿了這種特性,這個連結人神的半神文化特性,就讓中華文化多元而神奇、玄妙而多彩、博大而精深、悠遠而流長、歷久能彌堅!

當我們驚奇地發現一個「敬天祭祖」的文化特徵,卻代表許多多的生命內涵,這一系列的半神文化造乾坤,讓我們從這個觀點深入探索、思考我們自己的文化,也許能找回我們遺忘已久生命的特性,能喚起我們生命最原始的記憶。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 在商紂王時代,殷商朝廷和各諸侯國都設有禁獄,只西岐才有畫地為牢的事出現。這是因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聖人,他通曉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設置本質是為了規範人心。
  • 《論語》中,退隱的賢人不少,如「楚狂接輿」,如「長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儀封人對孔子完全認同,知道孔子的歷史使命所在,可以說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 那麼,實際可以把音樂分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純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繹如之境。這四如之境,又可對應元亨利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語魯太師樂,所談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樂,是政通人和之樂,是為萬世開太平之樂。
  • 元月十五日元宵節,最早稱為上元節,又稱燈節、元夕、小過年,這個花燈流光極為輝煌的中華傳統節日,自漢代以來已經傳承二千餘年。元宵夜是一場燈火輝映下的情人盛會,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其實,元宵不僅是中華情人節,更具有深刻的內涵,那是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