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十二章紋」的內涵

戴東尼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十二章紋,是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它們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稱「十二章」,繪繡有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明代稱為「補服」。

「日」即太陽,太陽當中常繪有金烏,這是漢代以後太陽紋的一般圖案,取材於「日中有烏」、「后羿射日」等神話傳說;

「月」即月亮,月亮當中常繪有白兔,這是漢代以後月亮紋的一般圖案,取材於「嫦娥奔月」等神話傳說;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幾個小圓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間以線相連,組成一個星宿;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代表三光照耀,象徵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

「山」即群山,其圖案亦為群山形,取其鎮也,代表著帝王之性格穩重,象徵帝王治理四方水土,人所敬仰;

「龍」為龍形,取其變也,龍變化多端,象徵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妥善處理國家大事;

「華蟲」,即是雉,取其文(紋)也。雉是鳥類,但有細毛似獸,紋理華美,象徵帝王之文采昭著;

「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作尊形,取其孝也。「宗彝」通常是一對,每隻各有虎紋和猿紋。虎,取其忠猛;長尾猿猴,古人傳說其性孝,象徵帝王忠、孝的美德;

「藻」即水藻,為水草形,取其潔也,象徵帝王的品行高尚,冰清玉潔;

「火」即火焰,為火焰形,取其明也,象徵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火焰向上也有率天下黎民及眾生向歸天命之意;

「粉米」即白米,為米粒形,取其養也,象徵著帝王給養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取其斷也,象徵帝王做事幹練果敢;

「黻」為兩個「己」字相背,取其辯也,代表著帝王明辨是非,背惡向善,知錯就改的美德。

十二章紋由來已久,大約在周代已經形成。周天子用於祭祀的禮服即開始採用「玄衣黃裳」,並繪繡有十二章紋;公爵用九章,侯、伯用七章、五章,以示等級。章服制度真正確立,是在東漢初年。東漢初規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黃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以下)七章,皆備五采」(《後漢書輿服下》)。

唐武德四年,朝廷發佈詔令,宣佈車輿、服裝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擬上」,違者治罪。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皇太子及一品之服用九章,二品之服用七章,三品之服用五章,四品之服用三章,五品之服用一章。明、清兩朝的文武官員,則改章服為補服,規定文官的「補子」繡鳥,武官的「補子」繡獸,各依等級繡有不同的動物。

中國古代十二章紋之制前後綿延近兩千年,文獻記載很多,但流傳下來的實物卻很少。十二章圖案,自它在中國圖紋中出現就是最高統治者的專有紋飾,應用在帝、後的服飾和少數親王、將相的服飾上,從未在民間出現過。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力「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臨之內」。這十二章紋自出現開始,雖歷經兩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因其意義深刻,始終保持著原始的形態,幾乎沒有改變,這也是其它普通裝飾圖案無法比擬的。

──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所謂十二章紋,是皇帝的裝飾紋樣,這十二章紋就是用來彰顯皇帝的道德才能,以及治國的能力。這十二章紋是漢人的文化歷史,不是滿族的。
  • 「去日苦多」感歎時光流逝。 (出自《三國演義》)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