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歸宿(一)

望紫薇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一、歷史上的文化復古運動

最早的文化復古運動可以追溯到明代。在明弘治正德年間先後出現七位文學家,即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們積極主張恢復唐宋時期的文化風格,並提倡以詩詞為主要的創作形式。明史將七子的文學主張總結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到了明後期,又出現了七位學者,即王世員,李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等。他們是明代後期復古運動的又一流派,也主張將前朝的文化作為學習和崇尚的對象。

而到了晚清時期,文化復古思潮更有甚於明代,思想也趨向成熟,康有為就是這個時期的傑出代表。然而到了近代,隨著西方學潮的蜂擁衝擊下,很多學者有趨向了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力求改變落後的社會制度。同時,西方的思想也漸漸滲入了國門,並日漸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思想。

到了民國時期,以林杼和章士釗為代表的復古思想又開始活躍,他們宣傳儒家思想,反對白話文。當時正值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階段,以胡適為首的西方文化思想日漸影響了一批文化藝人,當時在中國出現了兩種文化派別,一個是革新派,另一是保守派,而復古思想則被劃入了保守派別裏。

當時,以章士釗為代表的復古思潮一度在文化領域裏風靡一時,可是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近代西方思潮的影響而中途湮沒。

二、現在科學和傳統文化在中國並存發展的假想

很多人會有如此想法,現代社會有什麼不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規模的機器作業,電腦有多發達……。相比之下,古人太愚昧了,思想很落後,怎麼能走回過去的路呢。其實這這種想法是荒唐和可笑的。是,國人生活是好過從前了,可是思想卻是空虛的。物質上的佔有真的能彌補文化上的空白嗎?

我們所要找回的傳統,它是先人給我們遺留下來的道德和文化遺產,是埋藏了幾千年的文化瑰寶和源於我們骨子深處的文化內涵,那麼在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歷史機遇中該如何做出選擇呢?結論是明顯的,現在我要談的是,在不失傳統的文明趨向復古的同時,在中國發展現代的科學模式,這在中國是否可行呢?

我的回答:這是可能的,至少是可行的。也許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史無前例,不過這件發生在21世紀的大事可能要在中國出現,即東方的文化復古主義運動,它將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及國民的思想,從而在文化和思想上達到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其實現代科學和傳統文化並非格格不入,我們可以從西方的社會模式裏找到問題的答案。西方是當今世界各國人民所憧憬的天堂,那裏科學發達,生活富裕,文化也多姿多彩。更重要的是西方人保留和發揚了自身的文化價值,而這一切都是有其歷史的根源。

幾千年來西方人承襲了宗教給他們帶來的文明國度並延續至今,在此基礎上,科學技術在近代也迅速發展起來。其實西方社會能維持到今天並得以發展的最大訣竅就是走了一條政教分離的路,也就是說在宗教信仰上和正常的政治活動分而視之,各行其途。這種方式即促成了科學的發展,又不失文明的進步。那麼當今的中國可否引以為鑒依而效之呢?

當今的中國在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影響下,傳統的文化基礎已被踐踏的面目皆非,世風日下,唯利是圖,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仰和道德危機。那麼在當前的歷史轉折中,我們該如何面對在中國內部潛伏的社會矛盾,這也是對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最大的考驗。

當前如何為中國的未來開闢一條理想的復興之路就顯得迫在眉睫。那麼西方社會走出的是一條政教分離的復興之路,那麼我們中國可否走出一條政統分離呢?把傳統的儒釋道信仰與傳統文化,作為單獨的崇尚手段和現代科學分而視之,各行發展並互相影響,從而中華文明的全面復興。其實,這是一條很好的路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

中國需要傳統,需要復興,需要改變現有文化現狀。崇尚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帶動科學的發展和進步,中國的未來一定充滿了希望,中原的明天會更美好。@*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 在商紂王時代,殷商朝廷和各諸侯國都設有禁獄,只西岐才有畫地為牢的事出現。這是因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聖人,他通曉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設置本質是為了規範人心。
  • 《論語》中,退隱的賢人不少,如「楚狂接輿」,如「長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儀封人對孔子完全認同,知道孔子的歷史使命所在,可以說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 那麼,實際可以把音樂分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純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繹如之境。這四如之境,又可對應元亨利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語魯太師樂,所談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樂,是政通人和之樂,是為萬世開太平之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