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上的文化復古運動
最早的文化復古運動可以追溯到明代。在明弘治正德年間先後出現七位文學家,即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們積極主張恢復唐宋時期的文化風格,並提倡以詩詞為主要的創作形式。明史將七子的文學主張總結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到了明後期,又出現了七位學者,即王世員,李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等。他們是明代後期復古運動的又一流派,也主張將前朝的文化作為學習和崇尚的對象。
而到了晚清時期,文化復古思潮更有甚於明代,思想也趨向成熟,康有為就是這個時期的傑出代表。然而到了近代,隨著西方學潮的蜂擁衝擊下,很多學者有趨向了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力求改變落後的社會制度。同時,西方的思想也漸漸滲入了國門,並日漸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思想。
到了民國時期,以林杼和章士釗為代表的復古思想又開始活躍,他們宣傳儒家思想,反對白話文。當時正值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階段,以胡適為首的西方文化思想日漸影響了一批文化藝人,當時在中國出現了兩種文化派別,一個是革新派,另一是保守派,而復古思想則被劃入了保守派別裏。
當時,以章士釗為代表的復古思潮一度在文化領域裏風靡一時,可是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近代西方思潮的影響而中途湮沒。
二、現在科學和傳統文化在中國並存發展的假想
很多人會有如此想法,現代社會有什麼不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規模的機器作業,電腦有多發達……。相比之下,古人太愚昧了,思想很落後,怎麼能走回過去的路呢。其實這這種想法是荒唐和可笑的。是,國人生活是好過從前了,可是思想卻是空虛的。物質上的佔有真的能彌補文化上的空白嗎?
我們所要找回的傳統,它是先人給我們遺留下來的道德和文化遺產,是埋藏了幾千年的文化瑰寶和源於我們骨子深處的文化內涵,那麼在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歷史機遇中該如何做出選擇呢?結論是明顯的,現在我要談的是,在不失傳統的文明趨向復古的同時,在中國發展現代的科學模式,這在中國是否可行呢?
我的回答:這是可能的,至少是可行的。也許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史無前例,不過這件發生在21世紀的大事可能要在中國出現,即東方的文化復古主義運動,它將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及國民的思想,從而在文化和思想上達到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其實現代科學和傳統文化並非格格不入,我們可以從西方的社會模式裏找到問題的答案。西方是當今世界各國人民所憧憬的天堂,那裏科學發達,生活富裕,文化也多姿多彩。更重要的是西方人保留和發揚了自身的文化價值,而這一切都是有其歷史的根源。
幾千年來西方人承襲了宗教給他們帶來的文明國度並延續至今,在此基礎上,科學技術在近代也迅速發展起來。其實西方社會能維持到今天並得以發展的最大訣竅就是走了一條政教分離的路,也就是說在宗教信仰上和正常的政治活動分而視之,各行其途。這種方式即促成了科學的發展,又不失文明的進步。那麼當今的中國可否引以為鑒依而效之呢?
當今的中國在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影響下,傳統的文化基礎已被踐踏的面目皆非,世風日下,唯利是圖,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仰和道德危機。那麼在當前的歷史轉折中,我們該如何面對在中國內部潛伏的社會矛盾,這也是對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最大的考驗。
當前如何為中國的未來開闢一條理想的復興之路就顯得迫在眉睫。那麼西方社會走出的是一條政教分離的復興之路,那麼我們中國可否走出一條政統分離呢?把傳統的儒釋道信仰與傳統文化,作為單獨的崇尚手段和現代科學分而視之,各行發展並互相影響,從而中華文明的全面復興。其實,這是一條很好的路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
中國需要傳統,需要復興,需要改變現有文化現狀。崇尚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帶動科學的發展和進步,中國的未來一定充滿了希望,中原的明天會更美好。@*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