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天地】世代相傳的聖母頌

font print 人氣: 19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7日訊】(希望之聲/休閒頻道)很高興又和大家在空中相會。今天節目將要為大家陸續介紹三位作曲家:約斯昆.德普瑞、古諾以及舒伯特所寫的「聖母頌」。我們來比較一下這世代相傳的「聖母頌」在時代風格流轉中的不同風貌。


http://www.youmaker.com/

音頻:世代相傳的聖母頌

「聖母頌」是羅馬天主教的一種祈禱文,意思是「向瑪莉亞致敬、讚美」。一般在天使報喜節時以詩歌方式演唱。早期西方音樂發展與宗教有極大的關係,許多作曲家都譜寫過類似的曲子。這些曲子都透著信仰神的靈性之光,處處顯露出奉獻給神的謙恭和與世無爭的淡泊。

作曲家利用教堂特殊的空間結構,放大讚美詩的合音共鳴,使各聲部彼此交融,達到和協無暇的超凡境界。作曲家懂得如何幫助人褪去世俗色彩的外衣,引導人小心翼翼地碰觸心中那塊唯有神能填補的空白。

約斯昆.德普瑞就是其中的高手,他是文藝復興時代少數在有生之年即備受重視的作曲家。他擅長將四部和聲作品,以輪替的方式改變和聲的厚度,打破傳統四聲部一用到底的作法,增加了不同聲部之間對應的趣味。

我們現在要聽的這首約斯昆.德普瑞的「聖母頌」,是一首無伴奏的聖詠合唱曲,我們叫「經文歌」,歌詞都是與宗教有關的拉丁文。我們在一開始會聽到很明顯、很規則的卡農輪唱手法,按照第一、二、三、四部的順序輪唱下去,繼續再反覆一次,隨後在聲部進行中不斷地變化著組合方式,有時是二聲部,有時是三聲部,井然有序地安排,雖然有些刻意,但又使人感覺自然得如行雲流水。

現在我們就來欣賞這首CappellaNova所演唱的約斯昆.德普瑞的「聖母頌」。

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第二首「聖母頌」,是由浪漫派時期法國作曲家古諾所寫的。古諾曾寫作大量的宗教音樂與歌劇,潛心研究人聲與合唱。這首曲子之所以如此聞名,除了旋律優美動人,還有一個音樂史上罕見的特色。一般作曲,通常是先寫好旋律,再配上合宜的伴奏,以旋律為主,伴奏為輔,相得益彰。但這首「聖母頌」卻是先有了伴奏譜,然後再譜寫聲樂旋律。而這個伴奏譜用的居然是現成的巴赫在150年前所寫的「C大調平均律前奏曲」。

有「音樂之父」尊稱的巴赫,名聲不僅響亮,寫的音樂又極具權威性。到底是什麼魅力吸引著古諾,把「長幼有序」的倫理拋到一邊,讓巴赫的曲子來為古諾伴奏呢?其實,巴赫的這首前奏曲再單純不過了。用的全都是『分解和弦』的音型模式組合成的。但是單純並不代表簡單。怎麼說呢?『分解和弦』是把一組共振和協的音,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和弦」,拆解成前後出現的排列方式,就像下面這樣的聲音:【音樂帶入~~~】

因為這些『分解和弦』都是彼此融合的音波共振,音響的共鳴純淨和協,在和弦更替時,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推進力。尤其在固定不變的節奏模式帶動下,能很自然的將樂思與情緒包容起來,喚起聽者的情感共鳴。

而巴赫的偉大在於將這麼單純的技巧發揮到至高境界,不需要過多的加工渲染,單純就是美!
現在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首感動了古諾,也感動了世人的「巴赫C大調平均律前奏曲」,這是由李希特(Richter)所彈的。

這裡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您現在正在收聽的是由我林杏娟為您主持的「古典天地」節目。

剛剛我們所聽到的是被古諾拿來當作伴奏用的「巴赫C大調平均律前奏曲」。巴赫一生的音樂創作也幾乎都是用來讚美神的。古諾與巴赫兩位宗教音樂高手的作品結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呢?想像一下置身於高聳的教堂裡,陽光穿透彩色玻璃,灑滿一地耀眼的光輝,對著聖瑪利亞,虔誠莊嚴地唱出祈禱文:

聖哉瑪利亞,您永遠的慈懷,培育萬物,古往今來無比偉大。
為拯救無數世人脫離罪惡,把神子救世主耶穌生下。
聖哉瑪利亞,請為我們祈禱,使我們免於罪罰。

將要為大家所播放的這個版本是女高音卡娜娃(Kanawa)所演唱的古諾的「聖母頌」,由豎琴伴奏。

接下來第三首「聖母頌」是舒伯特所作的。這首作品有典型的浪漫派特色:利用文學的描寫力量強調音樂的主觀性。怎麼說呢?傳統的「聖母頌」都是直接採取天主教所公定的拉丁文祈禱文。但是舒伯特在此不僅選了幾段蘇格蘭詩人Scott的詩「湖上美人」當作歌詞,也把詩翻譯成本國的語言–德文。舒伯特彰顯的是祈禱時虔敬的氣氛,讓人藉著聽得懂的歌詞,分享神聖、平靜的心情。這與宗教禮拜用的「聖母頌」目的不太一樣,但同樣具有救贖的力量。

在蘇格蘭詩人Scott的「湖上美人」詩中,有這麼一段場景的描寫:在戰火瀰漫的某一個黃昏,士官羅德烈克獨自在荒野漫步,突然聽到一縷歌聲。原來這就是達格拉斯公主愛蓮,在老臣培恩的豎琴伴奏下,向聖母像唱出的祈禱之歌,傾訴她內心的煩惱,充滿了虔誠的感情。這首歌詞是這樣的:

AveMaria,仁慈聖母,請您傾聽這虔誠告白,請您伸張仁慈聖手,請您來撫慰我這心中悲苦,我將無處投靠身心,永托您那慈恩庇護,啊,我高貴仁慈的聖母啊!請聽聽這虔誠的祈禱,AveMaria。

我們特別為大家挑選了這張卡拉揚(Karajan)指揮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由女高音普萊絲(Price)所演唱的「聖母頌」。這個版本一開始時,是由交響樂團以演奏曲的方式表現。第二次反覆時,才加入女高音的歌詞演唱。聽眾朋友可以同時聽到兩種不同風味的「聖母頌」。

轉自《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十九世紀的巴黎,和現在一樣,一直以來就是藝術家們嚮往與熱愛的城市。這個在當時整個歐洲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像磁石般的吸引著各路英雄豪傑來此較勁、相會。地靈人傑的條件下,文人雅士聚會的社交場合竟成了主導藝壇走向的風向標。今天我們就來瞭解一下促成這個特殊文化現象的「巴黎的會客室--沙龍音樂」。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 從自然界到文化領域,我們的世界是如此包羅萬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針引線,其中之一就是弦樂器,它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樂器聽起來相當古雅,有些則令人心神嚮往,而有些則似乎能傳達所有的情感。
  • 音樂:感恩創世主 ——淨泉音樂原創
  • 再見了,2024, 你如一卷詩篇, 未及合攏,卻已成章; 你是落在掌心的雪花, 輕輕一握,便成記憶的水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