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端午 台中民俗公園龍生九子展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早期台灣父母對兒女衣衫不整或不成器、不成材,遊手好閒者,往往會以龍不龍、獸不獸來告誡兒女,『啊!你這個囝仔「龍不龍.獸不獸」!』,但什麼是龍不龍、獸不獸呢?台中民俗公園在端午前夕,展出「龍不龍.獸不獸-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特展,藉由大型雕塑為你解說傳說中「龍生九子」的典故。

15日起,由亞洲大學民俗公園管理處承辦的「龍不龍.獸不獸─龍生九子」雕塑展,除了展示大型龍生九子雕塑外,另外還有稻草蟠龍、稻草金龍及麒麟展等,高2.5公尺的稻草編制作品,做工細膩繁複,令人嘆為觀止。

亞洲大學民俗公園管理處副館長顏榮豐說明,傳說東海龍王生的九個孩子,但九個孩子卻個個不肖,子子不同,其性向包括好重、好望、好音、好訟、好食、好水、好殺、好煙、好閉,讓龍王十分頭痛;所以雖然人人望子成龍,卻不能如意,早期一般父母在罵兒女「不受教、不成材」,有時也用「龍不龍、獸不獸」來暗喻。傳說龍第五子名叫饕餮,性好食,今日所謂老饕的典故即是來自龍五子,他在龍王智慧的安排下,成為一方之器。後人從龍生九子典故學到所謂「對的教育」是相當重要的。

亞洲大學民俗公園管理處館長李培齊表示,這次展出300多件作品有許多是高牆內的經典作品。另外,即將服刑期滿、曾經榮獲省美術展第三名的受刑人,也將從明天開始受聘為民俗藝所的駐館師,為民眾現場施作,未來民俗館也計畫推出與販售這些傳統手工作品。

副館長顏榮豐表示,台灣許多節日的意義正在式微,人們過節落入所謂的「淺文化」,失去背後深刻的歷史連結。未來民俗公園將有計畫的推出系列活動,他並預告端午節當日,將推出端午屈原祭以及台灣沐浴節等活動,他說,「這些都和人們早期生活習慣是息息相關的。」


15日起,台中民俗公園「龍不龍.獸不獸─龍生九子」雕塑展,300件來自高牆作品,令人嘆為觀止,圖中為龍第五子名叫饕餮。亞洲大學民俗公園管理處館長李培齊(右),副館長顏榮豐(左)(攝影:黃玉燕/大紀元)


展出作品包括:稻草蟠龍、稻草金龍及麒麟展等,高2.5公尺的稻草編制作品,做工細膩繁複,令人嘆為觀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會說故事的圖畫」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畫」或「敘事畫」為主要展件,希望呈現「圖像」能夠超越文字描述、為觀眾提供更豐富訊息的潛力與特性。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選粹新展:「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呈現豐富多元的古地圖世界。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將於9月26日起推出「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帶領觀眾跨越古今東西的時空向度,感受「大美不言」的經典雋永之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