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反」一詞的由來

茹之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平反」出自《漢書‧雋不疑傳》。

西漢時期,有個叫雋不疑的人,在州郡很有威望。漢武帝末年,被任命為青州刺史。

昭帝即位後,齊王的孫子劉澤結交州郡裡的豪傑,密謀叛亂。他們首先計劃殺死青州刺史雋不疑。雋不疑發現了他們的陰謀,便把他們都抓了起來。叛亂被平息。雋不疑因為有功,被提拔為京兆尹,並得到一百萬錢的賞賜。

京都的百姓都很敬畏雋不疑,他也經常去下面巡視,看是否有錯判的案子。雋不疑每次巡視各縣回來,他的母親就問道:「有所平反(對原來的錯誤有所糾正)嗎?又救活了幾個人?」如果雋不疑糾正的錯案、冤案多,他的母親就笑逐言開,十分高興。一旦沒有糾正錯案,他的母親就生起氣來,甚至連飯都不吃了。正是在母親的教育和影響下,雋不疑雖然執法嚴厲,但卻從來不殘暴,是百姓公認的好官。

「平反」由此而來,意思是糾正原來的錯誤判處。

中共自建政以來,迫害了許多中國人。每次犯了所謂「嚴重的錯誤」後,為了收買民心,都採取所謂「平反」的舉措,但卻從不承認中共本質上的罪行。這正是中共本質上的邪惡,目前,等待中共的也只有解體的命運了。

(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次武帝到華林苑狩獵,用弓箭射虎和犀牛時,弓弦突然斷了。當時王母的使者正好隨駕,就對武帝說:「請您拿一分王母獻來的靈膠,用唾液把膠弄濕,然後用它把斷了的弓弦接好。」
  • 「無所不用其極」原義為無處不追求完善。這句話通俗的說就是:君子做事的時候,要想盡一切辦法來達到完善的境界。
  • 後來,秦檜死了。秦檜死後不久,他的兒子秦熹也死了。妻子王氏設壇請道士為其招魂祈禱。道士伏章,在做法時看見了陰間戴著鐵枷的秦熹,就問:「太師(秦檜)在哪裡?」秦熹答道:「在豐都鬼城。」 方士按照秦熹所說,前往豐都鬼城,看見秦檜與另一個謀害岳飛的人萬俟契都戴著鐵枷,正遭受各種刑罰的折磨,苦不堪言。秦檜說:「麻煩你轉告我的夫人,『東窗事發』了。」
  • 一天晚上,王珣夢見有人將一支如椽子般粗大的筆送給他,醒來後,王珣說:「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