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與疾病關係淺談

鄭欣
font print 人氣: 39
【字號】    
   標籤: tags:

一年有二十四節氣,這二十四節氣的更替均可反映氣候的變化差異,對疾病的發生和變化也有不同的反映。

立春前後,是生物激素變化最旺盛的時期,人們過敏性疾病增多,皮膚容易發癢或出現濕疹,鼻炎患者病情加重;人體內血液循環旺盛,易於上火,血壓升高,痔瘡患者容易發生出血。谷雨到端陽節是陽氣越來越旺盛時期,人體頭、胸部血流上衝,不少人會出現心悸、眩暈等症狀。小滿、芒種到夏至期間,多是梅雨季節,乾燥性皮膚病患者症狀有所改善,濕性皮膚病和風濕熱、久治不愈的神經痛患者的病情多數加重。小暑、大暑到處署,氣候轉熱,腹瀉和痢疾、腸胃病等增多,有的人因炎熱而中暑。白露到秋分期間,早晚溫差變化大,易引起鼻炎及哮喘。秋季,鼻炎往往會轉為哮喘病狀。寒露、霜降到立冬期間氣候逐漸下降,哮喘會越來越重、慢性扁桃腺炎患者易引起咽痛,痔瘡患者也較前加重。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接近立春時瘙癢症狀又會加重。

氣候變化與人們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人們如能掌握氣候變化規律,主動調節自身,對增進健康是大有益處,這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是宇宙中的產物,那麼就要受宇宙特性在人類這一層的表現的制約。氣候變化規律也是宇宙運行規律的一方面表現。人類只有符合宇宙特性,更好地適應宇宙運行規律,才能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曆為基礎,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從黃經0起,每15為一節,每月一個「中氣」和一個「節氣」,全年分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以後合稱為節氣。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