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彩票怎么买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中國相聲史《歌誦相聲創作》

1957年~1975年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在1959年前後,中國的文藝界掀起一波創作高潮。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電影、曲藝等領域作品頗多,相聲當然也不例外,創作了大量反應「新時代」與「新生活」的作品。具體說來,著名的《昨天》與《一條街》相聲,就是此時政治慶祝參與了文藝創作的產物︰

*共通主題—貶損過去、歌誦「新時代」︰
《昨天》的相聲段子屬於歌誦型的相聲,特意的貶損過去的社會,熱情歌誦「新時代」的風貌。作者著眼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認為「舊社會」把人變成鬼,在變鬼之前往往先變瘋;在《昨天》裡的主角大爺就是這樣。幸虧遇上「新時代」裡老人治好了病,清除「瘋」的烙印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努力突顯「新時代」為人民帶來了奇蹟式的「春風化雨」的力量。

*角度設計—具有親身經驗說服力︰
《昨天》裡的主角大爺,本身是親身經歷共黨執政前後兩個時代的人物,因此在結構方面起著關鍵作用,通篇採取大爺的視角,像鏡頭那樣俯瞰著「新社會」與「舊社會」兩邊來對照。表現手法為實錄大爺眼之所見、耳之所聞,作者勾勒的既有親切感,又有確鑿感。讓觀眾透過大爺的遭遇,以相聲鋪陳出的真實情感判斷眼下的是非,手法上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方式靈活—聊天也要歌誦︰
《一條街》也屬於歌誦型的相聲,採取的是聊天的方式,通過與過去時代鮮明的對比,歌誦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是以「甲」說給「乙」聽的方式,海闊天空、視野開闊、有問有答的敘述所構成。例如︰
「乙︰我想看電影。
甲︰你可以到首都影院。
乙︰我想聽戲。
甲︰你可以到二七劇場、紅塔禮堂、廣播劇場和西單劇場。
乙︰我想看話劇。
甲︰你可以到青年藝術劇院。」
﹙表現目前的娛樂事業開放、靈活、豐富,塑造『要啥有啥』的印象。﹚

*摹擬表演—功底深厚包裝「政治正確」︰
《一條街》不只闡述意識形態的教育性質,相反的,它被包裝在傳統技藝之中,充分發揮了演員善於摹擬之長,生動的再現了社會百態。例如︰
「甲︰那還不亂!你到西單六部口那點兒,你聽吧。
﹙學汽車喇叭聲﹚『笛!笛笛!』
﹙學電車鈴聲﹚『鐺鐺鐺!鐺得鈴鐺鈴鈴鐺!』…
﹙學人力車夫喊聲﹚『車去吧!』
﹙學警察喊聲﹚『靠邊兒騎!』
﹙學行人爭吵聲﹚『孫子,你怎麼踩我腳了?』『對了,誰讓你擱地下來著?!』
乙︰啊?!
甲︰您到天安門一帶更熱鬧了!
乙︰怎麼?
甲︰作小買賣的多了!
﹙學汽車喇叭聲、電車鈴聲、學賣貨聲﹚『吃咧吧哎,鬧塊咧!』
乙︰賣西瓜的!
甲︰﹙學各種賣貨聲﹚『爬糕、酸辣涼粉咧!』…
『冰棍兒,敗火!﹙賣冰棒退火。﹚』…
『抽煙捲兒了,買菸捲兒啊!』…
『黃鳥叼籤兒,算靈掛!』…
『蹭啊蹭啊,蹭油兒的,蹭癬的!』…
『烤白薯咧,真熱火!』…
『臭豆腐、醬豆腐!』…
『耗子藥!』
乙︰全湊到一塊兒了!」

*高度誇張—不忘批判階級敵人︰
這段相聲裡描寫美國兵喝醉了酒,開車到處亂撞,淨出車禍。諷刺前朝政府當局坐視不管,後來倒是管了,是這樣管的︰
「甲︰後來管了!一看撞死的人太多,想了一個治理交通的辦法,那天在三座門那兒派了二十多個…
乙︰警察?
甲︰和尚!
乙︰和尚幹麻?
甲︰高搭法台,超度亡魂啊!」
笑料說明了前朝政府寧願私下超度國人,也不願對作賤國人生命的美國人開手打老虎!這種辛辣的諷刺,是抹黑階級敵人的方式,所使用的便來自於高度誇張的相聲手法。

*生動流暢—務期引發民眾共鳴︰
不論是《昨天》裡,將矛頭指向「舊時代」製造貧窮,刻意描繪窮苦民眾的悲慘情景,還是《一條街》的前半段以高度誇張的渲染為特色,抹黑階級敵人。後半段再以清新流暢的「貫口」,以詼諧包裝取勝;這樣的歌誦型相聲,皆要求語言流暢為第一要件,必要如此才能引發民眾共鳴,達到歌誦流傳目的。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諷刺藝術︰
    相聲具有優秀的藝術傳統。處於成長期的相聲更以「諷刺」為突出特色。相聲的「諷刺藝術」並非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和文學藝術的根源。
    從「談笑諷諫」的古代「俳優」,到「直言敢諫」、「實不讓當時言官」的唐朝「參軍戲」,宋朝的「滑稽戲」,到「滑稽幽默」、干預生活為特色的歷代笑話,「諷刺」的傳統是一脈相承。到了相聲藝術,可以說是集其大成!
  • 「九一八事變」之後,著名相聲藝人張壽臣曾經編演這樣一段「墊話」︰「小日本想滅亡中國,那是痴心妄想!中國人同仇敵愾、團結禦侮,誰想亡中國也亡不了。您只管放心,歷史上記載得明明白白;元朝來亡中國,沒幾百年,連蒙古也送來啦!清朝來亡中國,沒幾百年,連吉林、黑龍江西半邊都送過來啦!日本不是也要亡中國嗎?好吧!待不多少年連蓬萊三島也得送給中國。亡?亡什麼?全日本國的人都到中國來,還不夠站崗的哪!」
  • 成長期的相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由發祥地—北京,向外地普及的過程。在北京,相聲藝人隊伍逐漸擴大,競爭日益激烈,促進了相聲藝術的成長。尤其是相聲登上廣播電台以後,拓寬了觀眾面,提高了相聲演員的知名度,社會影響也愈來愈大。
  • 1947年一月中旬,當時著名的民俗學家金受申在《北平日報》連載題為《相聲》的文章,具體描述了那時相聲在社會上發展的現狀,指出了相聲存在的問題。這篇文章發表到今天,已經超過一甲子,然而,文中提到的一些問題,與相聲界的一些流弊,仍然可作為當時的見證與目前的參考。
  • 1949年,大陸上共黨執政後,中國的相聲藝人全都經歷了一個不得不「重新學習與改造」的歷程;所有演出的內容,都必須要通過嚴謹的思想檢查、教育、改良,要達成能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要求;以避免演員說著「未經整理」的傳統相聲,或是提及羨慕富貴權勢、貶損「勞動人民」的內容。
  • 「相聲改進小組」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在中國社會面臨重大轉變的時候自立更生摸索前進,改編和創作了許多相聲,培養了新的演員,重新站穩了相聲演出的步伐。不過因為歷史環境的約束,這樣的過程給相聲帶來了「偏左」的思潮,以致後來的一些相聲作品,都呈現了過於強調相聲的「政治宣傳作用」而忽略藝術、娛樂作用的傾向。
  • 老捨出身在曲藝和相聲的發源地—北京。生於一個滿族家庭。由於清王朝已經江河日下,北京清末的旗人感到無力回天,日益沉溺在消遣性的民間文藝裡自娛。生活在這樣的旗人文化區,老舍在童年時代就開始接觸曲藝,加上他有一個開茶館的表舅,又給他提供了耳濡目染的方便。這樣,他從小愛好戲曲、曲藝,對相聲也特別熱愛。
  • 關於老舍,是享譽海外的知名中國作家,他終其一生都以抒寫社會底層百姓的心聲為已任,這樣的認識是沒有錯的。但是成長於大時代動盪時期的老舍,其實是個剛強、義氣、具正義感、學貫中西的愛國青年;他在中共建制後,本著一顆火熱的愛國心,從海外歸國奔向革命。他多次說︰「一個讀書人最珍貴的東西是他的一點氣節」。
  • 相聲原本是產生於北京的市民藝術,是城市曲種,只在城市流傳。但共黨執政後,隨著相聲演員到軍隊、礦山、工廠、農村深入生活和慰問演出;相聲從都市到了農村,從內地到了邊疆,從工廠到了部隊,逐漸也有了雄厚的業餘演員隊伍。各地的相聲愛好者一方面為專業隊伍輸送了優秀的演員和作品,一方面活躍了群眾生活,逐漸將相聲發展為全國性的曲種。﹙到後來,幾乎每個省都有了相聲;在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則根據自己的語言特點,還創造了方言相聲和少數民族相聲。﹚
  • 夏雨田是位相聲界不多見的具有大學學歷的藝術家,長期堅持歌頌型相聲的創作。他曾深刻的概括“笑與人生”的關係,他說︰「願人生有更美的笑,願笑中有更美的人生。」,「我愛相聲,相聲通往笑聲;我愛笑聲,笑聲連接大家的心聲!笑幫您宣洩喜怒哀樂的情懷,笑伴您應對酸甜苦辣的人生!順利時會笑,困難時能笑,失敗時敢笑,我們笑著同昨天告別又笑著迎接新的黎明!」

    夏雨田的歌頌型相聲具有新的審美意蘊,富有浪漫氣息,他曾經說︰「我試著把曲藝當詩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