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网 - App Store

談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蘊(上)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

華夏文化是神傳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核心,在傳統文化中始終佔主導地位,對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意識等各領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天人合一」是以「天–人關係」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問題,它是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是人追求的崇高境界,是傳統理念的思想源泉和歸宿。「天人合一」的內涵博大精深,史料中記載的包含著如下內容:

一、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在古人的眼裏,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是萬物之源、生命之源。世間萬物瞬息萬變,唯有天道永恆不變。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揭示出宇宙中萬事萬物都要遵從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運行規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闡述了為人處事原則,即人們的行為應該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與天道自然相統一,才能包容一切,天下就會歸從,也才能夠長久。

《中庸》上說:「蓋天之生人,既與之氣以成形,即賦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則為元亨利貞,而四時五行庶類萬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則為仁義禮智,而四端五典萬事萬物之理無不統於其間」。這裏說道無處不在,在天為天道,在地則為地道,在人則為人道。把天道的元亨利貞即生長遂成與人道的「仁義禮智信」五常直接統一起來。

同時還認識到,人在其後天的行為中,只有專執其先天人性之善才能順應天道而昌,只有順應自然法則,愛人愛物,才能達到「天地人」和諧一體,才能得以生生不息。《禮記》中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漢代的董仲舒說:「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這些都是古代善為道者的準則。

這裏首先提出了以人合天,而絕非以天合人。是天人和諧,而絕非人定勝天。高度理性自覺的在嚴格遵循「天之道」、「輔萬物之自然」 的原則下,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以德配天」、與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確表達。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從開始起,就與道德的問題緊密聯繫在一起,因此維護真理和道德是人的使命和責任。

二、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

天人相應,天人相通。古語說:「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從這一理念出發的傳統文化表現為重道、重神、重德、重和諧。

《莊子.達生》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宋代張載在《西銘》中寫到:「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是說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宋代程顥明確提出了「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是說天地萬物本為一體,而「仁」一以貫之。

古人認識到「天人」是個整體,它們之間存在著聯繫和對應關係,天象的變化會帶動人類社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史記.樂書》中說:「天與人相通,就好像形與影、氣的關係,做好事的人,天報以福;做壞事的人,天報以禍。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講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當像天行動,人君至誠的心能感動皇天,使陰陽變易;如果人君逆陰陽,背天心則會有災異發生,這是皇天對人君的告誡」。

因此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觀察天文、天象,不僅用來計算曆法,而且用來觀察人間的變化。歷史上許多先知、先覺和高人都能通過觀察天象,預知世間大事的發生和朝代的變遷,如三國時諸葛亮的《馬前課》、宋代邵雍的《梅花詩》、明代劉伯溫的《燒餅歌》等。還有一些天文星像專著如《五星佔》、《史記.天官書》、《天文志》、《五行志》等。天人感應,對應關係,因果關係,如影隨形,明智之士當選擇以趨吉避兇。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
  • (shown)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產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並與天道自然運行的五行法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shown)中國古代對物質的認識基本就是「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構成了宇宙中萬事萬物...............
  • (shown)「和」表達出和睦、和諧、和平、平和等思想觀念,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