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体育和亚博-博彩 注册-娱乐城论坛

傳統文化中的做人理念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中國,自古以來人們把道德修養看的極其重要。儒家認為,人之所以為人者,在於人有道德,德是人的立世之本。《大學》的首條要求人修明其德,而且是先修己德,再是由自己的修德理性推及於人,「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儒家的經世濟民學說和修身傳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成為社會所維繫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使社會道德維持在較高水準。

《詩經》說:「上天生育了人類,萬事萬物都有法則。老百姓掌握了這些法則,就會崇尚美好的品德」。孔子提出了「以德配天」,要遵循仁、義、禮、智、信及「克己復禮」等道德原則,強調注重調整天人關係、人際關係和各種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建立起圓容的、安定的、和諧的社會秩序,倡導人們修成君子以至成賢成聖。

孔子還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德治與仁政也是以個人修養為前提的,立德和修身是擺在第一位的。修身是方式,立德是目的。立德修身是進行道德修養、完善人品操行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孟子提出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所固有的,且天心與人心相通,認為每個人都具備善良天性和品德,如果能夠保持德性和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那麼「人皆可為堯舜」。這裏孟子指出做人應有的四種德行:「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醜上》),此「四端」正是仁、義、理、智「四德」的基礎,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皆具有的善德淵源,也是人性的價值所在。

君子要「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即修身是知天、敬天,達到崇高境界、具有博大仁愛胸懷的必由之路。孟子提出了內向修養理論,而不是向外找,要堅守自己的良知、本心,做人做事講原則、講正氣,就能做到「充實而有光輝」,感化別人一道行善,以達到至善的境界。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有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君子每天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動念是否符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會放縱個人的慾望,就會因迷失自己而墮落。因此,先賢們認為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們迷失的善良本性。每個人都有善惡兩種因素,抑惡揚善就要嚴以律己,絕不能隨波逐流。通過教化,善性是完全可以回歸的。

因此,君子的責任就在於幫助、喚醒人們找回良知本性,使他們回到正道上來。立德修身的要求是做人要誠實守信、正直善良、謙虛忍讓,因此,要倡導多讀聖賢書,修去個人私慾和一切不正的因素。儒家修持身心所體現的更高人生價值,目的是兼濟天下,經國治世,造福於民。

歷史上的賢德之士都是修身自省的典範。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都是古代聖人,他們都是經過嚴格修身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同時他們的道德踐行又建樹了「博施於民而濟眾」的功業。使民風淳厚,是人心向善的結果。

孔子和他的學生都非常重視反省自身,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始終重視修身,最後才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孔子還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有德行的人就要向他看齊,見到有人做的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情況。

他強調有過必改,主張「過則勿憚改」、「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他本人非常歡迎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並認真改正,「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他看到顏回「不遷怒,不貳過」,非常讚賞這種聞過則喜、知過必改的可貴品質。紮實的修身基礎,正是孔子及其學生們在任何環境中能夠矢志不渝的實踐和弘揚道義的原因所在。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
  • (shown)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產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並與天道自然運行的五行法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shown)琴之音韻清雅綿長,琴之文化博大精深,是古人心目中的樂器之王,現代稱之為「古琴」或「七弦琴」。
  • 天人合一理念蘊涵於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體系之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人要達到與天通的境界,人必須要昇華道德,達到更高的標準、以至佛道神的標準。
  • 古人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反映著「天人合一」的理念,它體現在各種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中國傳統服飾就是其中之一…
  • 「天人合一」是道家的宇宙觀,儒道文化是中國的本土文化,也締造了華夏文人的修為準則,而簫所體現的內涵與其非常契和。中國古人們希望通過「敬香吹簫」達到「天人感應、理氣和中」的修為境界。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