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最典型的民居是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四合院設有正房數間和東西廂房數間。舊時的大戶人家在四合院的大門前,通常設有兩塊大石頭,呈「L」型,看似一個兩級的石階,低的高約30厘米,高的約60厘米。這兩塊石頭大多是不加雕鑿的青石或花崗石,很有身分和極富有的人家才是精雕細琢的白色大理石。
這兩塊巨石稱為上馬石和下馬石。舊時人們出門是以馬、驢或騾子代步,清朝皇族是滿族,崇尚騎馬狩獵,朝廷規定,滿蒙文武官員,一律騎馬,以不忘祖宗遺風。並且僕人和侍從們也要騎馬相隨左右,即使坐轎也不例外,因此宅門前的這兩塊大石便是作為主人上馬、下馬蹬踩之用,同時是否有上馬石和下馬石也成為宅第主人身分象徵的一部分。
除了上馬石和下馬石,還有拴馬樁。顧名思義,拴馬樁是用來拴馬的,但不僅僅是一個木樁或石樁,而是設在四合院臨街的倒座房的外牆上,倒座房是整個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門窗向北,採光不好,一般作為客房或者下人居住的房屋。
拴馬樁的樁子即為兩間房間之間的房柱,柱上有鐵環,直徑為兩寸,距地面高約四尺,拴馬樁的數目根據倒座房的間數而定。
每當家有訪客,在門前下馬後,僕人就要把馬牽到大門兩旁的拴馬樁拴馬,朝中官員和大富人家還在拴馬樁處提供飲馬和餵馬。而那些皇親國戚,位居極品的人家,還專門設有跨院作為馬廄。
現在京城西城區宣武門內的拴馬樁胡同,在古時是用來寄養那些上京覲見皇上的人或上朝的官員所騎的馬匹的,占地面積很大,有南拴馬樁、北拴馬樁、東拴馬樁。這裡設有水槽用來飲馬,還備有草料餵馬,所以這一點是古時京城所特有的。@*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