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彩票怎么买 - 体育

話說京城:上馬石 下馬石 拴馬樁

林妍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京城最典型的民居是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四合院設有正房數間和東西廂房數間。舊時的大戶人家在四合院的大門前,通常設有兩塊大石頭,呈「L」型,看似一個兩級的石階,低的高約30厘米,高的約60厘米。這兩塊石頭大多是不加雕鑿的青石或花崗石,很有身分和極富有的人家才是精雕細琢的白色大理石。

這兩塊巨石稱為上馬石和下馬石。舊時人們出門是以馬、驢或騾子代步,清朝皇族是滿族,崇尚騎馬狩獵,朝廷規定,滿蒙文武官員,一律騎馬,以不忘祖宗遺風。並且僕人和侍從們也要騎馬相隨左右,即使坐轎也不例外,因此宅門前的這兩塊大石便是作為主人上馬、下馬蹬踩之用,同時是否有上馬石和下馬石也成為宅第主人身分象徵的一部分。

除了上馬石和下馬石,還有拴馬樁。顧名思義,拴馬樁是用來拴馬的,但不僅僅是一個木樁或石樁,而是設在四合院臨街的倒座房的外牆上,倒座房是整個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門窗向北,採光不好,一般作為客房或者下人居住的房屋。

拴馬樁的樁子即為兩間房間之間的房柱,柱上有鐵環,直徑為兩寸,距地面高約四尺,拴馬樁的數目根據倒座房的間數而定。
  
每當家有訪客,在門前下馬後,僕人就要把馬牽到大門兩旁的拴馬樁拴馬,朝中官員和大富人家還在拴馬樁處提供飲馬和餵馬。而那些皇親國戚,位居極品的人家,還專門設有跨院作為馬廄。
  
現在京城西城區宣武門內的拴馬樁胡同,在古時是用來寄養那些上京覲見皇上的人或上朝的官員所騎的馬匹的,占地面積很大,有南拴馬樁、北拴馬樁、東拴馬樁。這裡設有水槽用來飲馬,還備有草料餵馬,所以這一點是古時京城所特有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廟會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習俗,而北京的廟會尤為著名,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並且歷史悠久,相傳起始於遼代,但未被證實。最早有記載的是元代白雲觀廟會,明清時期北京的廟會就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京城內外的各大寺院均有各自特色的廟會.............
  • 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傳統民居,也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觀念。漫步在京城幽深曲折的胡同裡,兩邊是或直或曲或寬或窄,且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大門,大小不等,裝飾各異,真是一道獨特的民俗風情。
  • 自元朝定都北京,便開始修葺京城,所以京城的古城牆創建於元,而形成在明代。當時元代城牆有11個城門,明代初期,劉伯溫修建北京城時,將原來的11座城門改成了9 座: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即聞名於京城的「都城九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內九城」。
  • 明成祖要求角樓要有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工匠們一籌莫展...
  • 據說,北京城是一座「八臂哪吒城」,之所以有這樣的稱呼與明朝的著名謀士劉伯溫有關。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其孫朱允炆繼位,即明惠帝。後來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在北京發動「靖難之變」,四年後奪取皇位,即明成祖。
  • 胡同原為蒙族語,即小街巷。胡同稱呼始於元代,多數的這些小巷在元、明和清朝的時候被建造,北京胡同是明清的典型民居..................
  • 「柳塘蓮蒲路迢迢,小憩渾然溽暑消。十里藕花香不斷,晚風吹過步糧橋。」這是清代李靜山讚譽北京什剎海夏季風情的一首詩...............
  • 老北京管「阜城門」叫「平則門」,在阜城門內大街的妙應寺內,有一座形體碩大、通體潔白的「堵波」式塔,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的喇嘛塔,俗稱「白塔」,而妙應寺又稱「白塔寺」。
  • 「琉璃廠」這條古樸、典雅的街道聚集著眾多的古舊書籍、文玩古董、碑帖字畫、文房四寶、篆刻用品和中西樂器.............
  • 大柵欄街歷史悠久,始建於明代而興旺於清代,是京城最古老繁華、且又別具一格的街市,家喻戶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