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結構

陳紫玲 編輯
font print 人氣: 270
【字號】    
   標籤: tags: ,

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築造型中最主要的部分,一般均呈曲線,由不同形式的梁架結構組成。重要的建築都以斗拱挑出簷口,在屋簷轉角處形成翼角起翹。

屋頂的式樣按等級次序有:廡殿式、歇山式、攢尖式、懸山式、硬山式等。此外,屋頂還有單簷和重簷之分,重簷的屋頂大於單簷的。在這些屋面中,重簷廡殿式級別最高,依次而下是重簷歇山式、重簷攢尖式、單簷廡殿式、單簷歇山式、單簷攢尖式、懸山式、硬山式等。

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就是採用重簷廡殿頂;天安門、太和門就是採用重簷歇山頂,而東西六宮前殿,則是採用單簷歇山頂。

不同的建築,就需要用不同的屋頂。如平面不是長方而是圓形、三角、四方、五角、六角、八角等就會採用攢尖頂或盔頂。紫禁城花園中的亭採用攢尖頂,中和殿、交泰殿採用四角攢尖頂。佛殿、宮殿就採用廡殿頂。

自古以來中國建築都有一套非常嚴密的規制,等級非常分明。佛殿、皇宮的主殿等重要的建築是採用重簷廡殿頂,是最尊貴的形式,其次是單簷廡殿頂(如紫禁城中的英華殿),之後就是重簷歇山頂(天安門),再之後是歇山頂(東西六宮前殿),最後平民及紫禁城中低級的房屋採用懸山頂和硬山頂,等級分明。屋頂的獸是指宮殿四翼角的脊上塑著的蹲獸。獸越多級別越高,最多的有11個獸。寺廟建築上的獸多為奇數(在字數上奇數表示清白)。

不同的屋頂結構出現時間亦有先後之分,其中廡殿頂最早,約出現於先秦時期,秦漢時出現了懸山頂和類似攢尖的屋頂,但後者仍有一段短短的正脊,各坡並未真正交匯於一點, 東漢以後才產生了真正的攢尖頂和歇山頂;硬山頂出現最晚,是隨著明清時期房屋牆壁廣泛採用磚砌以後才大量採用的。

中國房屋的屋頂多種多樣,而且千變萬化。各種形式的屋頂,不但可以單蓋於房屋之上,亦可互相組合,形成一個復的結構。好像黃鶴樓和紫禁城的角樓,就是由多個單獨形式的屋頂組合而成。

參考資料:中國古建築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龍首原介於龍首原與南邊的山區之間有六道東南、西北向的平行坡地,高度依序向南遞增,其線條恰好形成周易乾卦的卦象。乾卦為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象徵天;六爻皆為陽, 以龍為喻,正好符合天子之都的意象,是故長安的佈局便順應六爻的爻辭設計,傚法天地不息之運轉,以期王朝國勢亦能長治久安。中國傳統的方位觀是以上為南....................
  • 在唐朝末年,長安又因黃巢之亂再度遭受嚴重破壞。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將長安城內的多數建築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一座偉大的城市就這樣戲劇性的煙消雲散。在往後的歷史裡,長安再也沒有被選為國都。後來,駐守長安的節度使為使長安便於防守起見,在皇城的基礎上進行縮建,就是現代的長安舊城。
  • 唐朝,是神州大地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文化騰達,國力強盛,萬國來朝的盛世天朝。在唐朝歷代皇帝的扶持下,佛教和道教都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最主要的宗教建築──道教和佛教建築在數量和藝術水平上都得到極大的發展。
  • 唐朝長安城的歷史其實是從隋朝開始的,當隋文帝統一天下、建立隋朝後,仍定都於漢長安,選址於舊長安城的東南方,一片叫龍首原的地方。西元618年,唐取代隋統治天下,把隋朝都城改名為長安。

  • 北京天寧寺,位於北京市宣武區廣安門外護城河西岸。寺中有北京最高的密簷式磚塔,為遼代時所建。建築學家梁思成曾經盛讚天寧寺塔的建築設計,稱它「富有音樂的韻律,是中國古代建築設計中的傑作」。

  • 在蘇州閶門外,坐落這一處精緻的園林,即中國四大古典名園之一的留園。留園將以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與山水花木融為一體,園中奇石遍佈,配以亭台、古木,十分精巧秀麗,清代學者俞樾在《留園記》中稱留園「泉石之勝,華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誠足為吳中名園之冠。」
  • 北京故宮,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於永樂十八年竣工,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結構古建築之一。這座宏偉的宮殿見證了中華民族藝術與科技文明,創下了600年在風雨中不淹水的建築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古代的輝煌與智慧。然而,這傲人的成績,在2023年卻被打破了……帶給我們什麼思考的問題?
  • 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沒有建橋之前,人們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論官民,商旅,還是藩地使臣過河都很艱難。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