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傳統茶道風貌與人文美學意識觀(一)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央社記者謝震南日本京都特稿

喝茶品茗,原是一項極為簡單、忙裡偷閒的趣味,但是,一旦實際體會日本人如何熱中和鑽研喫茶之後,內心不免驚愕:原來,東洋傳統茶道竟然也可以如此含幽深邃、如此形而上。

自唐陸羽首開先河撰述「茶經」問世以來,中日同為熱愛飲茶品茗的民族。相較於中華歷代老祖宗注重色香味和怡情養性,日本人講究應對進退、唯心是求。

對中國人而言,只要有好水和上等良質茶葉,或呼朋引伴或獨自消磨時光,真箇是一茶在手,其樂也無窮。然而,謹守傳統又十分重視茶道文化的日本人,歷經千百餘年的承襲保存和獨自淬煉、發揚光大,莫怪乎飲茶藝術彷彿儼然成為國粹。

又稱為「御茶湯」OCHANOYU的日本傳統茶道,堪稱一種融合多元領域的複雜文化藝術和社會價值觀。東洋傳統茶道以氣氛莊嚴肅穆,一進一退合乎禮制著稱。除了講究植茶技術和育種栽培的研究改良,它還廣泛結合了建築格局、茶具、衣飾和「茶筌」或「茶筅」(竹製的抹茶粉攪拌器)等其他器皿。

要想知道日人品茗的藝術精髓,恐怕得先認識八個字─「和敬清寂」(或稱和敬靜寂)與「一期一會」。以「抹茶」為主流中心的東洋茶道,長達四百多年的歷史軌跡之中,「裏千家」、「表千家」等三大流派始終堅持奉行不渝的就是「和敬清寂」 。

所謂「和敬清寂」,指的是主客雙方在禮數節度之中,藉一舉手一投足表現的款待、感謝之情。「始於禮,終於禮」。雖然日本茶道源自於唐朝,但如果缺乏一份虔敬感恩的心,縱使是飲茶高手的現代華人,絕對難以理解象徵日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及美學意識觀,遑論接受東洋茶道的中規中矩和繁文縟節。

事實上,將茶葉研磨成粉狀飲用的日本傳統抹茶文化,是完全承襲自唐代臨濟禪的喫茶法。以「禪問答」方式為宗風特色的臨濟禪公案語錄之中,隨處可見歷代禪門宗匠大德經常告訴尚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門人弟子或四方參學者「喫茶去」。

至於東洋傳統茶道的極品,指的就是鮮嫩新綠茶葉研磨而成的「抹茶」。相對於最低價位每公克僅須八百日圓的抹茶粉,最上等的抹茶粉一公克索價六千日圓,不但茶粉的價錢令人咋舌,甚至就連茶碗也貴得離譜。

出自名家之手的燒陶茶具,動輒數十、數百萬日圓。也因此,當然造成一般日人對傳統茶道產生望而興嘆卻又不禁無限欣羨的複雜情懷。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昔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獨論采造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聞。臣輒條數事,簡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錄。
  • 茶色貴白。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善別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氣色也,隱然察之於內。以肉理潤者為上,既已未之,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明,故建安人斗試,以青白勝
    黃白。
  • 陸羽歷遍山南嶺北,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完成創始之作《茶經》,被尊為茶神和茶仙...
  • 碧螺春茶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蘇州吳縣東洞庭山。東洞庭山又名東山,是蘇州伸向太湖的一個半島,這裡綠樹成蔭,花香鳥語,一派江南秀麗風光。且土質微酸疏鬆、氣候濕潤,適合茶樹生長。
  •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詞清新婉約,富有感情。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是金石考據家,對考古學極下功夫。夫婦倆伉儷情深,可謂琴瑟和諧。
  •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中國古書《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云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云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
  • 話說美猴王孫悟空在花果山享盡佳餚美食、稀世珍果,就是茶沒喝過...
  • 中國的茶文化淵遠流長,僅泡茶用水,自古以來,就有諸多講究。陸羽曾在《茶經》中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 他們打開碗蓋,一股清香撲面而來,緩緩升騰的熱氣中,一位美麗的姑娘若隱若現...
  • 《茶解》對虎丘茶的評介是:「茶色白,味甘鮮,香氣撲鼻,乃為精品。茶之精者,淡亦白,濃亦白,初潑白,久貯亦白,味甘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則具得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