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什麼「折柳」又代指送別?

作者: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2633
【字號】    
   標籤: tags:

柳樹柔軟優美的形態,自古以來就經常成為文人雅士描寫的對象。如唐朝賀知章《詠柳》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把柔柔下垂的千萬條柳枝,用一根根的綠絲帶來形容,唯妙唯肖。唐朝杜甫《臘日》︰「白陵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更是把柳樹比喻為報春的信使。另王之渙《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及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句中都隱含折柳送別之情。

千古以來,不管文人是愛柳、植柳、讚柳、吟柳,都因此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佳句。那麼,為什麼「折柳」被用來代指送別呢?

折柳,即折取柳枝。在《三輔黃圖.卷六.橋》上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原來,古代長安東邊有座霸橋,築在霸水之上,橋的兩岸遍植柳樹。漢朝時,在長安餞送親友至此,常常折柳送別。因為,「柳」與「留」諧音,所以古人在送別時,往往折柳贈別,不僅有「挽留」之意,也用來表達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這一習俗源於漢代,盛行於唐代,因此後來就把折柳用來代指送別、贈別。如唐朝權德輿《送陸太祝》詩:「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又明朝葉憲祖《易水寒.第三折》:「謾向燕河還折柳。死別共生離,一旦休!」

另外,送客作別也有用「霸陵折柳」來代指。如宋朝程大昌《演繁露.卷七.霸陵折柳》:「黃圖曰:『霸橋跨霸水為橋也。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為別。』故李白樂府云:『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折柳也是古樂曲名《折楊柳》的簡稱。此曲多為懷念之作,曲調憂傷悲涼,有惜別、思念遠人之意。據傳漢代時張騫從西域傳入《德摩訶兜勒曲》,後來李延年作成新聲二十八解,為軍樂。如唐朝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詩:「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及唐朝袁郊《甘澤謠.許雲封》:「《折柳》傳情,悲玉關之戍客。」@*#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開會商討事情時,如果有人針對某項問題說︰「關於這件事情,我還要再仔細的推敲才能下決定。」那就表示他對這件事情存有疑慮,還要考慮斟酌一番。所以「推敲」常用來比喻對事情的思慮斟酌。
  • 如果我們有機會拜訪一些地方仕紳,常會發現他們家裡掛有「功在桑梓」的匾額,而這個匾額大都是鄉人感激他們為家鄉造福所送的。匾額上的桑梓指的就是家鄉或鄉里,而且古書上也有記載,如元朝劉壎《隱居通議.文章四》:「某不材,見棄于時,桑梓羞之。」及唐朝柳宗元《聞黃鸝》詩:「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但是,為甚麼家鄉又代稱為「桑梓」呢?
  • 在《後漢書.卷六十四.盧植傳》上載:「士之楷模,國之楨幹也。」另《南史.庾肩吾傳》記載:「至如近世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這兩個記載所出現的「楷模」一詞,都有典範、榜樣的意思。那麼,為甚麼榜樣又稱為「楷模」?
  • 通常人們對於一些德高望重、有卓越成就而深受眾人所景仰的人,會用泰斗來讚揚這些傑出人物。如文學泰斗、武術泰斗、學術泰斗、中醫泰斗、音樂泰斗……等等,那麼為甚麼要用「泰斗」來形容呢?
  •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借光」已經是很普遍的禮貌用語了。比如進出擁擠的電梯、火車、公車時,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請別人讓路時,總是會客氣的說一聲「借光」,含有打擾別人,請別人給予自己方便的意思。那麼,為甚麼要使用「借光」來比喻呢?
  • 人與人之間除了言語溝通外,書信的往來也是一種方式。書信讓人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體會,不管多遠都能得知彼此的近況。在古代,官府的書信傳遞大都是由信差騎馬,透過驛站來接力傳送;軍隊間的情報傳遞,就利用信鴿傳遞;而一般平民百姓則靠口信或親友傳遞信件,如唐朝詩人岑參《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那麼,為甚麼書信又稱為「鴻雁」呢?
  •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使用到「毛病」這個名詞。專挑別人的缺點,我們會說挑毛病;東西出現了差錯、故障,就說是出毛病;長期好不了的疾病或有不良的嗜好、習慣,則叫作老毛病。那麼,為甚麼把缺點或錯誤稱為「毛病」呢?
  • 「解手」一詞在古籍中有許多記載,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何道就乘此機會,走到女牆邊,月亮去處,假意解手。」及《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少刻,寶玉出席解手,蔣玉菡便隨了出來。」另有《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敘了些寒溫,魏生起身去解手。」……等,句中的解手,都是排泄大小便的意思。那麼,為甚麼上廁所方便又稱為「解手」呢?
  •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從來沒有過的事,或是第一次出現的事,往往會使用「破天荒」來形容。那麼,為甚麼前所未有的事叫作「破天荒」呢?
  • 往往有人對來訪的客人不是很歡迎時,總會明示、暗示的催促客人離去,客人就會說自己被主人下「逐客令」了。在《聊齋志異?卷十一?陳雲棲》也有記載:「若不下逐客令,俾得長伴老母。」另清朝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二位如再喧嘩,不獨耽誤嬌音妙舞,恐金母要下逐客令了。」那麼,為甚麼驅趕客人稱為「逐客令」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