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樂曲欣賞】萬古天門開

font print 人氣: 9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31日訊】(希望之聲休閒頻道)中國的歷史淵源流長,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古典音樂如同仙樂飄飄,如詩如畫,雋永秀麗。讓我們靜心欣賞這經久不衰的中國古典音樂的神韻。


http://www.youmaker.com/

音頻:萬古天門開

聽眾朋友們,今天我為您介紹一首以唐朝風格為基礎的、優美而又氣勢磅礡的樂曲《萬古天門開》。

《萬古天門開》這首樂曲不是一般的敘事寫景或人間冷暖的情感抒發,是一首曠古紀實曲,記述了一件自久遠年代前即已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我們知道,天上的神佛慈悲人間眾生,想把世人救度到天堂不再受苦受難。那麼,要想度人,神佛必須以普通人之身,才能來到人間。然後,經過修煉開啟他們先天之所有,方可開始做度人之事。因此天神們有的派自己的兒子下凡度人,比如耶和華的兒子耶穌,有的發願要親自把世人度到美好的佛國世界去,我們知道的是釋迦牟尼佛。

何止是耶穌釋迦牟尼,在久遠久遠的年代之前,天上有一個偉大的聖明,我們稱他為「主佛」,要到人世間救度所有的眾生,這時普天同向,很多天神紛紛發願要隨主佛下凡人間救度眾生。《萬古天門開》描述的正是這一曠古歷史事件。

萬古何時天門開?神佛隨主下凡來!
何時天門門再開?神佛歸去門再開!

北宋邵雍寫的預言《梅花詩》中的第一句即是:「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

這首曲子是以漸進遞增的手法開始,樂曲開始的聲聲洪鐘表現出層層天門次地開,眾神一步一步的從蒼穹下到人間,想把落入凡塵千萬載的眾生接回到美妙的家園。

由琵琶領奏的一段是描述神女下凡,撥弦弄樂傳洪音,把慈悲祥和灑向人間。

由笙笛領奏的一段是描述天神護法下凡,莊嚴、雄壯、威震十方。

這段合唱表達了他們下世時的悲壯場面,因為眾神們是冒著天險下凡的,是冒著從一個偉大的神佛在瞬間變為渺小世人,若不經修煉而迷於世間,就很難再回歸天堂的極度風險下凡的。

本曲也是一首合唱曲,歌詞中寫到:

萬古天門開,人天一線牽,法光燦燦照歸程,洪鐘響天邊。
萬古天門開,眾神下凡間,慈悲救度傳正法,善解遠古緣。

這一段樂曲描述了千萬年裡,慈悲的主佛在人世間找到了這些淪淪為世人的神佛,把他們當做弟子,用佛法啟萌著他們先天的本性,因為只有修煉才能使他們記憶起他們來到人間的使命。

清馨的琵琶獨奏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描述了佛法像甘露一樣滋潤著這些迷失在世間的神佛的心田。弟子們得到了佛法,如饑似渴的學習著。在主佛嘔心瀝血的培育下,弟子們在迷中漸漸甦醒,他們十分慶幸自己得到了佛法,萬分感激主佛的慈悲,同時記憶起自己來到人間的初衷,開始了廣傳佛法,救度世人,履行著自己史前的誓約。

悲壯音樂再起,人間的邪惡全力阻止弟子們的慈悲救度,拚命迫害這些善良的修煉人,無數的弟子被投入黑牢,在殘忍的酷刑下,成千的弟子失去了生命。在撲天蓋地的殘酷迫害中,弟子們端莊祥和,慈悲面世,邪惡在洪大的慈悲中被溶化。

結尾部份,樂聲遠去,預示著主佛的弟子們的圓滿歸去。這一段震撼宇宙的重大事件隨著歷史遠去。從天上到人間,這一萬古流傳的史實將永遠的流傳。

《萬古天門開》的作曲是博學多才的音樂家、現僑居英國的麗莎女士,她本人是在佛法修煉中得到了啟蒙,曲詞幾乎是自動的從心中流淌出來而沒有經過刻意的構思和創作。下面讓我們完整的聽一遍中國民族樂曲《萬古天門開》。由英國洪音樂團演奏。

聽眾朋友,今天的中國古典音樂欣賞節目就播送到這裡,今天我們共同欣賞樂曲《萬古天門開》。

轉自《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李梅紐約報導)音樂作曲家Jerry Sebesky去年就觀看了2007全球華人新年晚會,他今晚(紐約當地時間2月5日)再次觀賞了2008年華人新年晚會。他說:「我希望從這台晚會中學習中國音樂,我在嘗試把中國樂曲運用到西洋樂器中。我嘗試把這兩種文化合併到一個音樂中,所以,我想用西洋樂器演奏中國音樂」。
  • 在考古學的研究中,世界上各個民族所最早出現的有律樂器(也就是有音高的樂器),除人聲外,就是管樂器了。這或許是因為取材較容易,樂器的製作也較簡便的緣故。古時的人們,生活是和大自然緊密相關的。當他們聽見風聲吹過竹管,所發出的奇異美妙的聲響,也許就有了想用各式材質的空心管子來製作管樂器的創意了呢!
  • 瑤族的歷史十分悠久,他們大部份散居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中。瑤族的服飾絢麗多彩,精於藍靛印染,至今還保留著一套完整、天然的服飾印染技術。他們還會在服裝及頭飾上刺繡出天神、日神、山神、雷神等,也表達出了瑤族人民的泛神信仰及與天地和諧互動的生活方式。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 從自然界到文化領域,我們的世界是如此包羅萬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針引線,其中之一就是弦樂器,它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樂器聽起來相當古雅,有些則令人心神嚮往,而有些則似乎能傳達所有的情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