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3A 娱乐 城-双色球7+1多少钱-彩票平台排行榜
──自然造化與心性修養──

天人合一的樹石藝術

文/王懿德 圖片提供/高雄市樹石藝術協會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觀賞樹石藝術,可以看到創作者感受自然,領悟人生的巧奪天工,還能讓沉澱心靈,陶冶性情更可以變化氣質與提高品德。

在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人與自然是本然的一體,造化的真理蘊含在自然萬物之中,也體現在人修心養性之上。

領略造化之道 怡然自得看人生


金牌獎,雅石,33×17×16,謝進興。


總冠軍,(入選全國展),真柏,85cm,Junaperus chinensis,張淑芳。


金牌獎,(入選全國展),小品成組,Mini-sized bonsai,壽娘子 18cm 黑松 刺蔥 櫸木 翠米茶 磯山椒,洪煥鐘。


金牌獎(入選全國展),福建茶,91cm,ehretia microphylla,蘇子欽。


銀牌獎,雅石,22×30×15,余福松。


席飾,金牌獎,李氏櫻桃16cm Muntingia calapural;壽娘子16cm Permna obtus ifolia;福建茶21cm Ehretia microphylla,吳峰州。


金牌獎(入選全國展),榕樹,90cm,Finus microcarpa,楊正雄。


銀牌獎,雅石,28×8×8,張明乾。


銀牌獎,福建茶,96cm,ehretia microphylla,黃清全。


銅牌獎,黃槿,上下80cm,Hibiscus tiliaceus,吳峰州。


銅牌獎,雅石,42×13×23,吳其崑。

一株蒼勁的五葉松、一塊嶙峋的奇石、一片意境的悠遠,都是心靈昇華的感動。欣賞樹石藝術,讓人彷彿置身自然,體驗造化。欣賞者可以看到創作者感受自然,領悟人生的巧奪天工,還能讓沉澱心靈,陶冶性情更可以變化氣質與提高品德。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人在林木蒼鬱,千岩競秀,萬壑爭流中,追求道德的提升,探究人生的真諦。寄情山水讓人領會山水之樂,更能領略造化之道,進而超脫人生順逆,怡然自得看人生。

陶淵明棄官歸隱,寄情於自然山水返璞歸真,他在《歸園田居》中提到:

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

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

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

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

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

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裡

復得返自然

在自然中他能感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美,更讓他領略一生樂天知命怡然自得的價值。

《中庸》提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造化的真理就是「性」,依循造化真理「性」而行的生命就是道,領略天命成為道就是教育的本質。

那如何領略天命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人由書中探尋真理,也有人在大自然中領略造化。古人云:「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寥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當人寄情山水,與大自然融成一體時,即可修心養性更能領悟大自然蘊藏的道理。
觀賞樹石盆景 體驗造化之美
樹石藝術既是自然景趣的演譯,又是造化之理的再現,欣賞樹石藝術時,無須登山遠行,山水情趣盡然歷歷在目。欣賞玉山圓柏盆景,不需要攀登玉山,即可欣賞玉山圓柏曲折盤桓狀、常綠優雅的樹姿,更可感受在高山峻嶺上,寒風侵襲,玉山圓柏順應環境考驗,堅韌的迎向未來。欣賞奇松怪石盆景,猶如登黃山,看盡古樸蒼勁曲的松樹與歷經歲月洗鍊的奇石,讓人感受到人在天地悠悠中的渺小。

樹石藝術將大自然的造化重現盆景之中,人欣賞樹石盆景,就等於置身在大自然中,遨遊造化之功,領悟天地之理。難怪蘇軾以「試觀煙雨山峰外,都在靈台一掌間」來形容樹石藝術的感動。

觀賞樹石盆景,即時體驗自然造化之美的再現。這種美體現在雅石的形狀與意涵;也體現在樹形樹姿的展現;更體現在創作者的創作技巧與心性修養。易云「道形而上,藝成而下」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藝術是道德心性的具體展現,唯有真正體悟自然之理,才能真正觸動觀賞者,在心靈深處引起共鳴。◇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家住台南縣新化鎮唪口里,現年83歲的退休軍人馬景壽投入樹石藝術盆栽已30多年,他鐘愛樹石跟一般人最大的差別,是他把樹石之美當作中國固有文化,以老莊哲學觀點取得樹石的自然,不採人工雕琢,並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豁達人生觀,從樹石世界看人生。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